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蔡萌  田野  王雅丽  沈策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45-1948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病情,随访时间为6mo,每次随访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OCTA检查.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 mo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70±0.65次.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96±0.17,治疗后1、3、6mo视力分别提高了0.23±0.09、0.34±0.07、0.3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1、8.191、8.894,P<0.05).治疗前平均CMT为281.07±13.72μm,治疗后1、3、6mo分别下降了19.73±9.02、37.62±15.41、46.15±25.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07、13.360、9.531,P<0.05).注射后OCTA显示CNV血管网直径缩小,密度降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OCTA能无创、快速获得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图像,为诊断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和监控其治疗效果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S)并发CNV的临床特征,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S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1例(42眼)AS的临床资料,包括BCVA、眼底表现、FFA、ICGA以及OCT。其中18例(22眼)合并黄斑CNV,先采用PDT治疗,3 d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定期随访,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时如发现视力下降、黄斑区出现新病灶、视网膜下或层间积液、CNV活动性病变,则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双眼发病,仅5例(24%)合并全身病变,男性为主(76%),其中18例(86%)继发黄斑CNV,BCVA显著低于病变未侵及黄斑者。联合治疗的22眼末次随访时BCVA较治疗前提高10.4个字母;OCT示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从基线的(338.4±55.2)μm降至(212.6±36.2)μm;FFA(ICGA)显示15眼(68%)CNV完全闭合,渗漏消失,5眼呈瘢痕染色。所有患者接受1次PDT,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3.2次。1例PDT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出血吸收,5例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4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均完全恢复,无其他明显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眼底AS具有特殊的眼底表现,FFA(ICGA)有助于明确诊断,相当比例的患者可继发黄斑部CNV。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有效控制AS合并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减少CNV渗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变性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并发黄斑CNV的变性近视连续病例34例(36眼),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注射后第1、2、3、6个月各随访1次,并于第1、2个月随访时各追加注射1次.通过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视网膜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结果 术前视力为0.15±0.10,术后6个月为0.2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P<0.04).黄斑视网膜厚度术前为(315.94±13.19) μm,术后为(292.19±20.24)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P<0.01).FFA显示有22眼渗漏消失,13眼渗漏面积明显减小,1眼发现新鲜出血.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变性近视黄斑CNV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逐渐萎缩,减少出血及渗漏,从而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变性近视黄斑CNV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曲安奈德(TA)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经过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CNV患者的16只患眼进行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治疗。其中,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14例14只眼,病理性近视2例2只眼。16只眼中,12只眼在PDT治疗后72 h行玻璃体腔TA注射,4只眼在PDT 3个月~1年(平均9个月)后行玻璃体腔TA注射。第1年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1次。联合治疗后,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条件和检查方法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16只眼中,7只眼视力提高,占43.8%;9只眼视力稳定,占56.2%。FFA显示CNV病灶在联合治疗后渗漏停止或减轻,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1只眼暂时性眼压升高,占6.3%。经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延缓视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lOmg/mL雷珠单抗0.05mL,随访4~lO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平均治疗次数为1.52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23.93±12.46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40.63 ±7.2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4.27±9.36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P<0.05).治疗前CMT平均363.47±119.62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190.31±37.02μm,较治疗前下降72.82±60.5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病灶的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眼.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7.96±10.69)μm,联合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1.64±11.30) μm;2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89).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4±1.0)次;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1.5±0.7)次.两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P=0.009).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能减轻CNV渗漏,降低视网膜厚度,改善ICNV患者视力,无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评价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方法 采用小样本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5眼),门诊确诊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注射后第1、2、3、6个月各随访1次,并在前2个月随访时再注射相同剂量2次.随访时主要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观察眼底、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等检查,研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眼底OCT的变化.结果 注射雷珠单抗后视力较注射前平均提高:1月(1.43±2.11)行,2月(1.53±2.48)行,3月(1.87±2.29)行,6月(1.67±2.58)行.注射雷珠单抗后的每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和首次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各时间段间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雷珠单抗后OCT显示的CFT分别为:1月为301.22±22.93 μm,2月为290.17±18.35μm,3月为272.84±31.26 μm,6月为262.54±26.82μm.术后1、2、3、6个月随访的CFT与术前对比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NV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探讨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与CNV形成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34例(60只眼)近视患者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FFA、OCT检查有无CNV,记录黄斑区病理性改变.以眼轴及屈光度为标准将病例分为实验组(眼轴≥26mm,屈光度≥-6.0D)和对照组(眼轴<26mm,屈光度<-6.00D),并将结果用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50只眼中39只眼发生CNV,对照组10只眼中1只眼发生CNV.实验组CN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眼轴、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0只眼FFA检查36只眼查出CNV,14只眼未见CNV荧光表现;OCT检查39只眼查出典型CNV图像,11只眼未见CNV.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OCT与FFA对CNV的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轴越长,屈光度越大发生CNV的机率越高,眼轴的长短、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有相关性.OCT同FFA对病理性近视CNV敏感性无明显差异,OCT在眼底存在少量出血、机化瘢痕、色素沉着等情况下OCT能较FFA更明确地发现CNV.OCT对病理性近视CNV有特征性的形态表现,可作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4例34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33.85±14.67)个字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10~543 μm,平均CMT(293.41±79.45) 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每1个月随访1次.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及CMT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68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50±9.94)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P=0.00);CMT降低(71.14±72.2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CNV视力预后较好,病灶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

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06/2020-12确诊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患者100例10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行验光、眼轴、彩色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O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黄斑出血,所有患者OCTA检查随访3mo以上。

结果: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0例42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 出血吸收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暴露出完整的漆样裂纹形态,呈线状或星状,联合B-scan图像可见色素上皮层(RPE)反射不连续、脉络膜变薄及后方声影。在所有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吸收后,OCTA随访模式发现原出血下方仅2眼(4.8%)未见漆样裂纹,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66.7%),呈星状有12眼(28.6%)。随访过程中还发现有8例8眼(19.0%)再次复发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例4眼(9.5%)患者继发CNV性黄斑出血。CNV性黄斑出血60例66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见出血周围CNV形态,联合B-scan图像可见CNV突破RPE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CNV病灶面积减小。在所有CNV性黄斑出血灶周围,OCTA发现48眼(72.7%)周围可见漆样裂纹,其中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42.4%),漆样裂纹呈星状有20眼(30.3%)。

结论: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快捷无创是其最大优势,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清晰观察到出血灶、漆样裂纹及CNV的形态及位置,随访模式能够帮助直观了解病情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眼底血管造影直接判断分型,及时帮助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赵玥  刘剑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2):398-400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脉络膜裂伤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脉络膜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OCT和OCT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黄斑区或视盘颞侧,呈弧形黄白色条纹,周围可伴有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和视网膜下出血。FFA早期可见裂伤呈弧形透见荧光,晚期荧光着染;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时,活动性CNV呈高荧光渗漏。频域OCT可见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断裂,临近处的组织反射增强,视网膜下可见小团状高反射隆起。OCTA可见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中表现为具有"条纹形态"的弧形高反射;在断层B扫描(B-scan)中表现为"团状"的向内隆起或向外凹陷,内部具有血流信号。当继发CNV时,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图中可见明确的血管形态,多呈团状,从形态上与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不相同。结论:脉络膜裂伤的修复性肉芽组织与继发性CNV病灶在OCTA中虽然同样呈"团状隆起"并具有血流信号,但两者的形态和组织成分均有明显差异。通过OCTA分层显示以及对病灶细节形态上的观察,可以提高脉络膜裂伤继发CNV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0.05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fundusangiography,FFA)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CNV部分闭合或持续渗漏者则再次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BCVA、OCT、眼底彩照及FFA检查结果,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F=11.354,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4.242,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16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眼视力稳定;眼底彩照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FFA检查示14眼CNV完全闭合,4眼大部分闭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平均次数为2.56次,其中3眼行1次,8眼行2次,5眼行3次,2眼行4次。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每组各15例15只眼.治疗及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治疗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z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注射12个月;自第一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于PDT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剂量ranibizumzb,第2、3个月分别再行相同剂量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于3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内出现重复治疗指征则重复注射1次.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3.7±1.O)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MP-1微视野计检查结果、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第1、3、6、12个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提高值分别为1.9、3.8、5.0、5.5 dB,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MS平均提高值为2.0、4.2、3.7、4.8 dB.两组MS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0.171、1.339、0.785;P=0.943、0.865、0.173、0.898).BCVA、OCT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与BCVA之间为正相关(r=0.660,P=0.037).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和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但后者能有效减少ranibizumzb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临床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54例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30例30只眼;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2.57±7.06)岁;病程6 d~3个月.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行EDTRS视力检查,同时行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患眼治疗前BCVA眼前手动~0.6,EDT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32.00±16.41)个.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平均值为(337.31±76.91) μm.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5.56±6.54)个月.首次治疗后第1个月随访检查时如发现CNV病灶扩大或有新发CNV病灶,则行再次注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BCVA、ETDRS视力、CRT及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首次治疗后1个月,ETD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48.81±16.96)个,较治疗前平均字母数增加16.81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1,P<0.01).视力增加>15个字母者25只眼,占46.30%;视力减少≥1个字母者2只眼,占3.70%.OCT检查显示,CRT平均值为(227.67±91.41)μm,与治疗前CR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1,P<0.01).末次随访检查时,患眼注射次数1~4次,平均注射次数(1.59±0.71)次.ETD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49.20±16.60)个,较治疗前平均字母数增加17.20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0,P<0.01).视力增加>15个字母者27只眼,占50.00%;视力减少≥1个字母者3只眼,占5.56%.OCT检查显示,CRT平均值为(227.69±89.30) μm,与治疗前CR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2,P<0.01).CNV渗漏完全停止者35只眼,占64.81%;渗漏范围减少者11只眼,占20.37%;渗漏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者6只眼,占11.11%;出现新病灶者2只眼,占3.70%.随访中未见与注射及药物有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ICNV安全有效,可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assess intra/inter-observer agreement, and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of a color fundus photograph,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in making a diagnosis of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Patients and methods

Two masked observers evaluated FFA and SD-OCT images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myopic CNV in 80 high-myopic eyes of 57 patients. A third masked observer identified CNV on a color fundus photo. Presence of myopic CNV on a fundus photo was defined as presence of subretinal hemorrhage, thickening of the retina and/or visible membrane at the macula. Presence of myopic CNV on FFA was defined as hyperfluorescence in the early phase with increase in intensity and size in the late phase; presence of a large irregular lesion; and hypofluorsescence due to subretinal hemorrhage. Myopic CNV on SD-OCT was defined as the hyper-reflective lesion with or without intraretinal fluid or subretinal fluid with retinal thickening.

Results

Intraobserver repeatability on FFA and SD-OCT was 0.54 and 0.44, respectively. Agreement (kappa) between FFA and SD-OCT was 0.38 and 0.3, respectively. Among 34 eyes, which had the presence of CNV on a color fundus photo, CNV was diagnosed in 18 (53%) eyes on FFA and in 20 (58.8%) eyes on SD-OC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FFA was 47 and 80.4%, respectively, and that of SD-OCT was 58.8 and 86.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for diagnosis of myopic CNV was better with FFA compared with SD-OCT; however, agreement is very poor between FFA and SD-OCT. SD-OCT is comparatively a better tool to rule out presence of myopic CNV.  相似文献   

18.
张聪  刘东宁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212-1215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 ranibizumab 治疗病理性近视( pathologic myopia,PM )所致的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 方法:临床确诊为PM合并CNV患者32例32眼,随机选取16例16眼为PDT治疗( PDT组),另16例16眼为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组(联合组),两组黄斑水肿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6 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 mo与治疗前相比:PDT组BCVA平均值提高,黄斑中心厚度( fovea centralis thickness, CMT )平均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BCVA平均值明显提高,CMT平均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与治疗前相比, PDT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CVA平均值明显提高,CMT 平均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6 mo 和1 mo 相比:PDT 组与联合组BCVA平均值、CMT 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FA检查显示:治疗后1mo,PDT组 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1眼(69%),持续渗漏5眼(31%);联合治疗组 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3眼(81%),持续渗漏3眼(19%)。治疗后6 mo:PDT 组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0眼(62.5%),持续渗漏4眼(25%),2眼(12.5%)出现渗漏复发;联合治疗组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5眼(94%),持续渗漏1眼(6%)。 结论:PDT治疗与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