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月炜 《建筑师》2007,(6):69-72
本文着眼于体验视角,分析光的教堂与朗香教堂中各存在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存在主体分别对应的空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两组关系之间的关联:进而通过对朗香教堂空间形态结构的图式分析,透过形态表象的差异,揭示光的教堂在空间形态结构方面与朗香教堂的关联性;从一侧面展示当代教堂建筑形态生成的某些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张少森 《建筑与环境》2009,3(2):143-145
慕尼黑圣心教堂作为典型的德国当代建筑,对传统哥特教堂的空间结构、空间序列、空间界面以及光的运用进行了继承,并用当代的建筑语言进行了演绎,在简洁的形体下获得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堂仪式空间。  相似文献   

3.
《广西城镇建设》2008,(1):125-126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的建造 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举世无双,最有名的要数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公里的拉利贝拉.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后期拉利贝拉国王统治时期,有"非洲奇迹"之称,是12世纪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  相似文献   

4.
一座婚礼教堂,五个自然元素 位于日本轻井泽的石之教堂是建造在宁静森林中的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它将20世纪初的思想家内村鉴三的思想"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是真正的祈祷的地方"作为基础,把"石、光、水、绿色、树木"自然界的五大基本要素全部融入到设计中,体现了"天然的教堂"的设计理念. 教堂的设计师是有"自然建筑第一"之称的美国设计师Kendrick Kellogg,他是世界闻名的近代建筑巨匠Frank LIoyd Wright的弟子.  相似文献   

5.
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独特,近代西方教会在此建造教堂时因地制宜采用了两种布局形式:临街嵌入式和街区融合式.前者多出现于城内街巷之中,后者多分布在邻近城门处.该文结合实例考证了两种模式出现的原因,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西方教堂传统的巴西利卡式和拉丁十字式建筑平面布局发生了相应变化,教堂圣坛空间、内部垂直空间因场地的特殊性而被弱化,从而使长沙近代教堂的空间形式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教堂建筑是物质空间与宗教精神的统一体,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安排来营造合适的场所精神,是设计时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对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公园教堂设计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堂建筑的特殊性,探讨了其文脉溯源和宗教历史传承的问题,对哥特式建筑艺术进行解析及再现,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总结出设计教堂建筑时继承宗教传统并反馈在地环境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何汶  寿杭祥 《城市建筑》2023,(19):141-146
西方教会在中国具有长久的传教历史,如今许多城市都有教堂留存。然而,由于缺乏对场所感的合理认知,出现了一些“拼图式”教堂,这些教堂将基督教符号生硬地安插在中国仿古建筑上,成为一种无意之物。本研究旨在建构当代西式教堂的中国化营造策略,探索教堂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存续方式。该策略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文化形式的意象表达、纪念性场所的氛围营造、空间光线的合理运用、中国元素的有效植入。通过这些策略有效提升当代教堂的场所精神,从而更好契合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评析光之教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彦峰  张小迪 《山西建筑》2009,35(27):43-44
对光之教堂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光之教堂的空间设计、形体设计、细部装饰和色彩处理,研究了光和影在光之教堂中的运用,以提高人们对光之教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教堂建筑是信徒与上帝进行心灵沟通,形成心灵寄托的空间,其氛围的营造既要重视神性,又要关注人性。将木材应用在教堂建筑中易于展现对人性的关怀,同时其丰富的空间表达手段为塑造奇异的空间神性氛围奠定了优势条件。文章结合教堂建筑特点与木质空间特点,对近年来各地建造的现代木质教堂进行归纳与分析,从木质教堂的结构形态、围合界面、融合自然三方面,研究总结现代木质教堂中宗教氛围的主要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闯 《建筑师》2010,(3):76-82
教堂建筑在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以其特有的"体验式"空间感染了一大批的观者。本文选取其1996年参与的2000教堂设计竞赛方案,通过对这个非建成方案的重构和分类解读,试图以一种"不在场"的方式分析设计师对整个设计的处理态度,发掘这种"体验式"空间所形成的原因,展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重庆江北城中央公园基督教堂的设计实践中,探索了如何在风格限制下实现创新、以建筑设计提升城市空间价值的思路,探讨了建筑如何从技术走向艺术、从环境走向意境的可能性,并着重实践了技术与艺术整合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昔日民国南京建筑舞台上长袖善舞的职业建筑师群体中,齐兆昌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尽管作品丰富,但鲜为人知。他长期专注于首都地区基督教会建筑的设计和监造工作,以严谨和奉献精神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给近代南京的城市面貌打上深刻的烙印。解读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他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上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民国时期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巴彦淖尔市三盛公天主教堂建筑进行考察,在对教堂建筑的形式与风格,建造技术与艺术等方面进行客观研究基础上,形成对三盛公天主教堂总体建筑特征与建筑文化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张康  虞彬 《南方建筑》2018,(2):67-71
在跨文化融合和地域环境的互相影响下,苏州现存的近代天主教教堂,既传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特征,又吸取了本土地域建构文化,并展现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堂建筑。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建于1892年,坐落在苏州古城城外,其建筑特征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代表之一。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堂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测绘定性研究,从教堂平面、立面、剖面、细部、景观及文化等六个方面,来探究杨家桥天主堂跨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嬗变进程,并将其保留下去。  相似文献   

15.
江北天主教堂属于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移植和渗透。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也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成为一种西式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新的建筑体系,对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型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教堂的平面形式、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及结构技术等方面论述宁波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薛天  陈易 《住宅科技》2014,(10):49-54
公元11~17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从中世纪的极盛时期逐渐走向世俗化,整个社会文化亦渐渐退去了中世纪经验主义与神秘主义,走向对理性精神的推崇.教堂建筑随之经历了相应的变化:从哥特式教堂走向推崇理性主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和追求感官猎奇的巴洛克教堂,同时也出现了体现新教理念的教堂建筑.这一时期是欧洲传统基督教教堂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建造的大量教堂都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从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地域性异化的外在表象出发,分析了西方哥特式天主教堂在中国被地域性异化的内在根源,提出西方宗教建筑要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必须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并适应中国国情,要融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内容,由此得出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异化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论上海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莹 《中外建筑》2013,(2):62-63
上海的教堂建筑历史悠久,是西方文化在上海交流、融汇的产物,本文从当时的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地域文化特点、审美职向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出发,分析了上海现存的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及中西合壁的艺术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9.
吴思 《城市建筑》2014,(15):263-263
日本建筑举世闻名,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在建筑设计上多表现其外型简洁,装饰性少,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体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本文以光之教堂和代代木体育馆为例,来说明日本建筑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