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过程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列宁的全部思想,也贯穿于他的哲学实践观之中。本文试就从这一观点出发,对列宁的哲学实践观作一动态考查,以澄清理论界在有关问题上的是与非,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解。一、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列宁认为,认识是一个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是“思维对客观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的无限进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众多的无限复杂的矛盾,从而使这个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实践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观”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这又促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和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其中,关于认识运动具体过程的主要阶段和基本转化环节问题,关于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及其表述方式问题,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这里,我想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实践—认识—实践”不是表述认识运动具体过程的公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认  相似文献   

4.
皮亚杰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从个体发生的角度表述主客体的关系,阐明认识始于主客体的分化,“活动”在主客体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客体是由主体建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个体认识发生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微观机制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实践双重关系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论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内容应围绕着认识的基本规律展开,将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的阐述统一起来;其结构形式应将"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本文提出了一个围绕认识基本规律展开的认识规律与认识方法论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新贡献杨宁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认识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展开其内容。”①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认为,哲学认识史的实际过程,是从客体入手,进而...  相似文献   

7.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起源看,爱国意识源于关心和维护“宗族故土”、“国家”这样的集体意识;从反映的道德关系看,它们的主、客体具有从属关系;从内容要求看,爱国主义的实质是维护一种集体利益,它们有共同的对立面。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同集体主义相比,爱国主义所指向的客体更明确具体,更好把握;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感情因素,更具有普遍性;离实践的距离更近,更有直接现实性。因而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最有效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庄子》散文艺术始终存有再认识的天地。文章认为:“文道浑融”是《庄子》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首先,它所表现的客体──“道”,其内容和存在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亲和力及显现艺术至境的潜能;其次,作品本身各种抽象的形式艺术,无一不呈现“目击道存”,难分文字和思想之美的艺术魅力;再次,作者“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方式,成就了“其为文乎?其为道乎”?的上乘艺术。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散文艺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10.
认识是充满矛盾的无限发展过程,只有揭示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才能科学地了解认识过程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本文试就认识过程基本矛盾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展开谈谈自己的学习、研究体会。物质和精神(或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主体和客体是贯串于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始终,并构成其主要内容的三个层次的基本矛盾。它们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三个层次的基本矛盾各自向其方向相反的对立面转化过程,即认识过程是实践转化为认识、物质转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作了系统的阐述,指出:“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里,毛泽东提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公式。  相似文献   

12.
"认识构架"是人在认识中连接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认知结构。最初社会认识构架的形成,是人们劳动实践的原始操作提炼为动作的结构形式,再与语言相连接,逐渐转化为形式化的逻辑结构的过程。社会认识构架形成之后,在人类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与人体认识构架的发展阶段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的规律。从社会认识构架的历史进化中,充分表现出它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的与社会的,以及发展的内在机制等关系和规律。同时,社会认识构架又不断地进行内向和外向的"双向运动",这种运动深刻表现出人类实践与认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4.
哲学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大圆圈”,古代和中世纪着重在研究客体,到近代初期转化为着重研究主体,而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夕则达到着重研究客体与主体统一的阶段。当然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小的阶段,其中同样也包含着“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小圆圈”。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则认识主体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近代初期这个阶段哲学最着重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哲学,既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哲  相似文献   

15.
思维形式是人类对客体及自身认识的方法,是人的思想借以实现的形式.鲁迅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还在于他为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具有现代素质的思维形式.鲁迅的文化选择包括价值判断和价值重构两个过程,因此,这就本然地决定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思辩过程,而是一个思想的实践过程."执着现在”成了鲁迅思维逻辑的主要时态,而且他力图把这种实践性原则作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导向和思维路线,实践由此成为鲁迅辩证思维逻辑系统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和最终运动目的.他与同时代人的思想斗争,不仅来自于思想内容上的不同,也来自于思想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哲学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大圆圈”,古代和中世纪着重在研究客体,到近代初期转化为着重研究主体,而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夕则达到着重研究客体与主体统一的阶段。当然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小的阶段,其中同样也包含着“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小圆圈”。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则认识主体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近代初期这个阶段哲学最着重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哲学,既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整块钢铁”,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既是认识论范畴,首先是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二统一的中介。《实践论》把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分析认识运动的整过程,一方面科学论证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条件性等名论题,并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奠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新技术革命使实践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人化自然”的不断扩大,使实践客体在形态、性质和效用上都更加有利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主要是环境受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学术界和决策者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在社会发展战略上也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实践客体的变化,并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了较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领导创新”置于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 ,分析并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旨在揭示领导主体及其素质在领导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又着力阐明创新客体是领导创新活动中控制领导主体活动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领导创新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和驾驭。领导创新活动既是探索客体发展规律的过程 ,又是一个优化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宏观角度,简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村改居”的推进过程。着重分析了“村改居”转换过程的共性,如都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动力;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都具有统一的运动化形式;都采用了“先形式、后内容”的推进策略。指出了“村改居”转换过程的个性,如各地的“村改居”进程带有各自特色;在“村改居”进度方面,珠三角各市、区表现不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居委会选举方式并不统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转型社区居民自治的发育程度不同。文章最后还详细地阐明了“村改居”进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