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山药属于薯蓣科多年生宿根蔓草植物,原名叫薯蓣。说来有趣,与薯蓣同音的豫、曙两字恰是唐、宋王朝两位皇帝的名字,这还了得。唐朝的第12代皇帝代宗叫李豫,“豫”与“蓣”同音,这样一来不用说就“犯讳”了,因此,朝廷下令不叫薯蓣改叫薯药。谁知到了宋代,宋朝第五代皇帝叫赵曙,又犯了讳,一道圣旨又将薯药改为山药,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山药的评价。山药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很长,其间几易其名。山药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豫”,为了避其名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宋英宗名“曙”,再次避讳,薯药最终变成了山药。  相似文献   

3.
肖爽 《长寿》2006,(4):30-30
山药是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薯蓣的块茎,主产河南博爱、沁阳等地,以其色白、粉足、质坚而誉满中外。相传,山药名称的演变还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原本山药叫薯蓣,到了唐朝代宗年间,由于薯蓣的“蓣”字与皇帝李豫的“豫”字读音相同,犯忌,为避讳而改为“薯药”。偏巧,到了宋朝时,“薯  相似文献   

4.
王云 《健康》2004,(4):34-35
山药属芋类,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李豫,为避讳改称薯药。至宋代,又因宋英宗名赵曙,遂改今名山药。山药又名淮山药、薯蓣、芋、淮山等,足有20多个名字。我国是山药的故乡,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历史,早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就有薯蓣的文字记载。山药为补虚佳品,又分为长块山药、块根山药、扁根薯3种。宋代朱熹曾赞美山药色像玉,香似花,甜如蜜,味胜羊羹。其食用价值,一方面在于它的营养,另一方面在于它的食疗作用。 我国古代的中药典籍,都将山药作为食物药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载山药“久服耳目聪明”,并将其列为上品。《日华子本草》说它“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健精”。祖国医学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对肺虚咳嗽、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及小便频繁等症有治疗作用。中成  相似文献   

5.
皇帝与山药     
山药,即薯蓣,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蓣的块根,以产于河南新乡地区者为佳,称怀山药。一味普通的中药,却与皇帝朝代更替紧密相关。昔日山药可真为“命运多舛”。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朝天子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为“山药”。从此相安无事,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山药漫记     
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宋·陆游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酷爱读书,常常在青灯相伴下读至深夜,听着梧桐树叶的“哗哗”响声,一阵饥饿袭来,于是吃上一碗切碎煮烂了的山药,宛如吃的美味琼浆。这顿夜宵对大文豪陆游来说算是很清贫的了,不过这也证明了山药入馔古已有之。山药的名字曾历经磨难,几经修改。它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李豫,为避讳改为薯药。至宋代,又因宋英宗名赵曙,又避讳改称山药。此外,还有玉延、修脆、儿草、延草、玉芋、蛇芋、九黄姜等20多个名称。明代诗人镏崧曾有诗云:“谁种山中玉,修圆故自…  相似文献   

7.
别样紫山药     
我国是山药的故乡,食用山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薯蓣的记载。其貌不扬的山药别称还有很多.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李豫.为避讳改称薯药.宋代因宋英宗名赵曙.又避讳改称山药。它还有山薯、怀山药、延草、玉延、野山薯、儿草、修脆、玉茅、蛇芋、九黄姜等约二十几个名字。  相似文献   

8.
"老住湖边一把茅,时沽村酒具山药""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属甜羹"——宋·陆游山药色泽白润,入口滑爽,味淳淡而略甘。各地称谓不尽相同。古时齐鲁称山芋,吴越称土薯,秦楚称玉延,隋代以前称薯蓣。说来有趣,与薯蓣同音的豫、曙两字恰是唐、宋王朝两位  相似文献   

9.
常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一个中年男人在愁眉苦脸地述说“不行了”、”怎么都不行了”,接着一种补肾药冒出来了,话外音说,吃了补肾药,如何如何好。要是换个频道,又是另一种品牌的补肾药,一个女人在说:“他好我也好”……这种铺天盖地的广告似乎告诉人们:天下男人都应该补肾了,“十人九虚”、“疲劳就是肾虚”、“肾虚就要补肾”,肾虚就是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因此,不少人赶着潮流去买补肾药。 那么,是什么人都需要补肾吗?到了中年就一定得补肾吗? 中医解释肾的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的,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泌尿、神经、骨骼等多个组织、器官,起调节人体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元气”、“原动力”的作用。“虚”主要是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的结果,肾虚会表现出与肾相关的机能减退,比如记忆  相似文献   

10.
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蓣的块根,以产于河南新乡地区 者为佳,称怀山药。山药因其具有调补而不聚,微香而不燥的特点,常服有白肤健身之益, 所以自古便为食疗喜好者所钟爱。昔日山药可真为“命运多舛”。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朝天子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为 “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为“山药”。从此相安无事,沿用至 今。中医认为,山药性味甘、平,入肺、脾、肾经,有补脾胃,益肺肾之功。山药既是一味补 益性中药,又是日常佳蔬,早在《本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认为其“补中益气力 ,长肌…  相似文献   

11.
山药别名:薯蓣、薯药、怀山药、蛇芋、野白薯。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块茎。它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作为“上品之药”而收录。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以华东、华南、华中等地为多产,但以河南怀庆府一带所产为最上乘。  相似文献   

12.
山药药用保健膳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药学名薯蓣。其名繁多:怀山药、淮山药、淮山、山蓣、薯药、山芋、土薯、儿草、玉延、白苕(四川),蛇芋,白药子(浙江),白山药(河北),野山豆(江苏),雪薯(福建),九黄姜、野白薯(湖南),山板术(广西),理毛条(云南)。《食品卫生法》严格规定:“食品不得入药物。”但是又说明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以及作为调料或食品强化剂的除外,我国卫生部已公布了两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山药第一批就榜上有名。中国是山药的原产地与驯化地之一。《山海经》、《易》等文献均有记述,最早的药籍《神农本草经》就作药材收入。…  相似文献   

13.
山药,最早见于《山海经》,名薯蓣,因唐太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故自宋朝始称之为山药。山药系薯蓣科多年生缠绕性草木植物薯蓣除去外皮的干燥块根,有野生、家种、山地生、平地生等等,药用多以山地生及野生者  相似文献   

14.
八卦山楂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酸……”这首家喻户晓的《冰糖葫芦》,通俗的歌词里透着不易捕捉的哲理和祝福。从某种程度上说,“糖葫芦代表了某种朴素、安详而不乏历史感的市井生活”,而糖葫芦原料正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山楂。  相似文献   

15.
近代“科学”的标准,是建立在概念与数值的“精确”之上的,精确是好的,模糊则不好——人们往往习惯于这样说。西医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的整个体系,从人体解剖到生理、病理、药理,与近现代科学的基础支撑体系——数学、物理学、化学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接轨。而中医,之所以不“科学”,是因为它从临证到教学都“拿不出”相应的“精确”数值,属于“模糊思维”,  相似文献   

16.
刘姿含 《保健医苑》2013,(10):60-61
山药又称淮山、怀山,是很好的延年益寿之品,有"神仙之食"的美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专论:山药可使人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神农本草经》称其"性平,味甘,补脾胃,益肺肾,生津止渴,益肾气,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它既可作主粮,又可作蔬菜,还可以制成糖葫芦之类的小吃。《神农本草经中》中把它和薏米、芡实一起尊为上品",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  相似文献   

17.
山药是冬春时候人们普遍爱吃的美味佳蔬.有“补脾益肾之君”的美誉。我国早在周朝就种植山药,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叫“薯蓣”。汉代既称“薯蓣”,又叫“山芋”。到了唐代,因代宗皇帝李豫,为避讳改名“薯药”。三百多年后的宋英宗皇帝赵曙时,人们为避讳改名“山药”,直到现在。山药还有不少别名,如玉延、修脆、延草、儿草、玉芋、野山豆、白药子、蛇芋、淮山药等。  相似文献   

18.
中药当归的得名有三种传说,《药茶辞典》说:“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则称:“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这是因为当归为妇科要药,引申“思夫归来”之义而得名。  相似文献   

19.
齐大姐挺纳闷:这耳朵生了病咋给鼻子滴药呢?肯定是医生开错药或是药房发错药了!我了解完病情,又看了病历记录,对她说:“医生没搞错,耳朵有病,给鼻子用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李媛媛 《家庭医学》2005,(10):44-44
山药的模样貌不惊人,土褐色的外皮,外形呈较细的圆柱状,肉白而坚,咀嚼时口感微酸发粘,不过“药不可貌相”,据古籍记载,多食山药有“聪耳明目”、“不饥延年”的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民间也流传山药对于调节生理机能、病后虚弱体质、妇女产后调养、强健体魄都有显著效果,因而被称为“食物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