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2.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理论及临床经验。其中《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详细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局部、远道、辨证、多部位发病等方面探讨《阴受病发痹》中痹证的取穴规律,并从针刺深浅、针刺方法、留针时长、针具选择、药熨方法、时间相关等方面浅析痹证的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现代检索方法,通过计算机对《针灸甲乙经》论述癫病的原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针灸甲乙经》治疗癫病通常采用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取穴以头面部膀胱经、胆经、督脉的腧穴为主;远道取穴则特别选用相关经络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特别是特定穴,且常常针灸并用,对个别症状还重用灸法,同时,刺络放血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系统梳理《针灸甲乙经·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条文,探讨皇甫谧对溏泄下痢病因、治疗及预后的研究,发现溏泄下痢的病因是"春伤于风"或"足太阴厥脉病发",治疗以补脾为主,取穴集中于肝脾两经,多就近在腹部取穴,亦可在下肢循经取穴,多选用特定穴,多用针刺补法.  相似文献   

5.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以黄龙祥教授校注的《针灸甲乙经》为底本,记载不孕诊疗的主要章节为《妇人杂病第十》,全书辨经论治不孕以督脉、任脉及足三阴经为主,循经取穴以上髎、神阙、阴交、石门、关元、中极、商丘、曲泉、阴廉、涌泉、筑宾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黄帝针灸甲乙经》论治妇科疾病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第十二卷“妇人杂病篇”论述了妇人杂病的症状和治法,其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妇人重身九月而痦的道理,怀妊的脉象、产后热病预后的诊察;二是妇人杂病的不同症状和腧穴主治。前者按内容先后分别见于《素问》第47篇、40篇、18篇、28篇,其论述精当,易于理解。后者系已佚《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内容,其论以穴统病,对于所述腧穴主治妇人病范围起到了概括作用。但在临床使用中,欲知《甲乙经》中是如何取穴治疗的,恐非一目了然。为使《甲乙经》论治妇人病的经验能够方便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探讨《针灸甲乙经》中有关便秘治疗的学术内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理清其学术源流,为现代临床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便秘开拓思路。对《黄帝内经》之后的古代医籍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以《针灸甲乙经》为开端,发掘历代古医籍有关便秘治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从《针灸甲乙经》成书时期,即秦汉时期,直至民国时期有关便秘治疗的学术发展脉络,以便明确有关便秘治疗的几个重要问题:(1)不同历史时期便秘称谓的变化;(2)《针灸甲乙经》所述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3)《针灸甲乙经》便秘辨证论治理论的演进和变化。通过以上问题,分析《针灸甲乙经》的发展传承路径。随时代变迁,《针灸甲乙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便秘的辨证分型在后世有所改变,但《针灸甲乙经》的学术内容仍能指导便秘的治疗;(2)《针灸甲乙经》所述便秘的病机在后世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影响逐渐淡化,但取穴仍可运用于便秘的对症治疗;(3)《针灸甲乙经》当中部分内容随着文献传抄失去了原有的学术特色,在便秘治疗方面失去了临床价值。《针灸甲乙经》开理论之先河,在便秘病名、辨证论治、取穴方面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大部分理论在现今仍有较高的学术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笔者运用现代检索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甲乙经》论述咳嗽的原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甲乙经》治疗咳嗽通常采用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取穴主要选用肺部周围以膀胱经、肺经、任脉、肾经为主的腧穴;远道取穴则主要选用相关经络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特别是特定穴.治疗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常针灸并用.  相似文献   

9.
<正>消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疑难杂症之一。《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关于消瘅病因病机及诊治方面的论述散见于各个章节中。为使《针灸甲乙经》对消瘅的针灸临床治疗更具指导性、系统性,故本文展开《针灸甲乙经》论治消瘅的文献研究。1《针灸甲乙经》有关消瘅病因病理的论述研究《针灸甲乙经》认为五脏柔弱、多怒、血瘀、内热是消瘅的主要病因。本病主要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  相似文献   

10.
宋宗胜  刘箐  唐巍 《吉林中医药》2022,42(2):142-145
为了深入挖掘古代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针具选择、不同刺法、取穴规律以及针刺禁忌等方面对《针灸甲乙经》全卷中胸痹心痛的治疗思路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针灸甲乙经》中多个疾病都涉及胸痹心痛,其穴位选择、治疗手段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对于现代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名机,东汉末年河南南阳人。撰《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内科学和热病学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全书涉及或专论针灸的条文。在《伤寒论》的397条中有35条,在《金匮要略》的398条中有9条。虽然篇幅小大,但有独到之处。足以了解作者应用针灸的特点,反映了作者的针灸学术思想。关于针灸的治疗作用外感热病传变甚速而病情发展较快,故仲景主张早期治疗。假令经络已经受病,就应抓紧时机,用“导引、吐纳、针灸……”等法,当其“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金·1)又如外感热病按六经传变有一定规律性。当病  相似文献   

12.
《针灸甲乙经》作为针灸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式巨作,其研究者不在少数,该文从《针灸甲乙经》针灸处方概念入手,以《针灸甲乙经》治热病为研究点,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尝试着找出《针灸甲乙经》中治疗热病的用穴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内容是否归属针灸处方”这一问题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针灸处方 ,也有人认为[1 ] 《甲乙经》中腧穴治疗内容除了少量是针灸处方 ,主要归属于腧穴主治。我在仔细研究《甲乙经》后 ,认为将其归入腧穴主治的范畴似有不妥 ,而倾向于将其归属针灸处方 ,并将理由叙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  第一 ,从体例来看。行文体例是作者写作意图表达的形式 ,《甲乙经》中对某病症针刺治疗的记述方式是“病症 ,某某穴主之” ,而现代常以“某穴主某某病”这种形式记述腧穴主治的内容 ,由于同样都是“某穴主……” ,因此《甲乙…  相似文献   

15.
摘要:《针灸甲乙经》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针灸甲乙经·胀病》为其重要篇章,其论述的胀病是一类以胸胁、皮肤胀满不舒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卫气逆乱、营卫气血失调引起,在内生为脏腑病,在外胀于皮肤。胀病之所并非固定,卫气所通行之处,病理状态下皆可能发生胀病。本研究就胀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则治法,做了初步探讨。治疗以足三里之泻法为要,结合具体脏腑取穴。以足三里切入,思考“三里”之“理”对于理胀病之卫气、营血、脏腑以及对病理状态下气、血、水三部的调理,对胀病治疗思路上的拓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针灸甲乙经》中论述心痛的原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针灸甲乙经》治疗心痛选穴时,谨遵《黄帝内经》学术思想,采用循经远取的取穴方法,特别是注重特定穴的运用。处方用穴讲究配伍以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多采用针法,且辅以放血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共869则,分为单穴和多穴处方,以十二正经五腧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取穴部位多为四肢;在归经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膀胱经(17.89%);挖掘得到关联穴位组合13条;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得到4类穴位。结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多为单穴处方,取穴多为四肢部穴位,足太阳膀胱经选穴最多,表明其擅长运用单穴治疗人体各类疾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针刺办法,该书处方取穴精简、配伍精妙,其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灸甲乙经》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眼睛与五脏六腑、精神魂魄以及经络的关系,望目可以诊断五脏病变,治疗风热上扰、阳热内郁之目病,主要疏泻风热,泻手足三阳经,多就近在头面部局部取穴,亦可在上肢循经取穴,多用针刺泻法,配以灸法补法。  相似文献   

19.
晋代皇甫谧在帛书时代和内经时代"是动则病"的基础上,提出"脉动(病)发"的概念。《针灸甲乙经》治疗部分的内容根据病候特点,四诊合参,结合相关的经脉诊察,对病症进行归类整理。对"脉动(病)发"的学术源流进行深入探讨,可再次认识经脉病候的内涵:首先,经脉受病,产生异常变动,继而产生相关的病候;其次,不仅一条脉动(病)发病症,还有多条脉动(病)发病症,需要通过四诊合参及经络诊断,对病症辨证归经;第三,通过对经脉病候的诊察,在脉病相符的基础上,进行辨经取穴治疗。对"脉动(病)发"的正确认识,有助于现代临床病候观察总结和理论升华,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阐明经络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调节足三阴经循行部位及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其主病比较繁多,其中以《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收录较全,《针灸甲乙经》载其能治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惊不得眠,五脏游气。《针灸大成》载其能治脾胃虚弱,心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