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雨洪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对于城市现有绿地的雨洪调蓄能力的评估缺乏量化研究。选取168处分别位于上海城市中心、近郊和远郊的不同功能及类型的城市绿地,通过调查群落特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渗透率、分析室内降雨截留试验数据和SWMM水文模型演算,得出影响上海城市绿地现状雨洪调蓄能力的主要因素。结合降雨、径流、土壤、植被等因素的特征与绿地雨水调蓄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出适合上海城市绿地雨洪调蓄能力的评价技术,为筛选适合上海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确定开发规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上海淀山湖沿岸带生态修复景观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山湖是上海的水源地保护和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淀山湖沿岸带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对淀山湖沿岸带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价值。应用3S技术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确定淀山湖500m沿岸带的土地景观类型有农地、鱼塘、绿地、度假村及别墅、聚落、水面、林地和湿地8类,提出了8类土地利用的景观镶嵌模式,并从淀山湖沿岸带景观空间格局优化和淀山湖沿岸带生物要素配置优化2个方面探讨了上海淀山湖沿岸带生态修复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上海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适应性却与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通过对上海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渗透率的调查,结合室内人工降雨模拟实验和SWMM水文水利模型对汇水区径流量和污染物含量的模拟演算结果,构建适合上海气候及土壤条件的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筛选适宜上海地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并在上海首个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为上海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实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化导致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其渗透和蓄水能力。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对绿地土壤的影响,在上海市域范围内选取20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地,对绿地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孔隙度、紧实度、容重等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四类样地土壤质量含水量和蓄水空间差异较大,绿地土壤蓄水能力表现为有海绵设施绿地街旁绿地无海绵设施绿地隔离带绿地。对天山公园和黄道婆绿地改造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海绵化改造可有效改善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明显提升其蓄水能力。  相似文献   

5.
崔心红  潘玉荣  朱义 《园林》2008,(11):26-27
在上海观察苏州河,特别是中心城区段沿岸,你会发现保障着城市安全的防汛墙现已严重影响了苏州河河道生态作用和城市景观风貌。因为防汛墙强调了防洪、泻洪功能,一般高出地面2~3米,与河道水面的高程差达3~4米,完全切断了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生态通道,破坏了河道沿岸带的环境,使水生动、植物难以生存。高出地面的墙体,封闭了视线,出现了近水不见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绿地土壤肥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其质量和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和景观效应。以2002、2014和2018年3次大规模的上海绿地土壤调查为基础,研究不同城市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城市绿地土壤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绿地土壤呈碱性,2002、2014和2018年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8.36、8.20和7.79;土壤速效养分(N、P、K)充足,3次取样均达到绿化种植土标准;土壤通气孔隙度较小,3次取样均小于绿化种植土标准阈值(5%)。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上海城市绿地土壤pH值在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逐渐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也在逐渐提升;但土壤物理性质逐渐退化,容重逐渐增加,通气孔隙度逐渐变小。不同类型绿地间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的附属道路绿地土壤容重和通气孔隙度自2002年起严重退化,与2018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国务院批复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涵盖广西7市,占全区土地面积过半的西江经济带,将建设特色多元的沿江城镇体系。今后,西江沿岸城镇带将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双核驱动"战略的推进器之一进行打造。西江沿岸城镇带建设,有何重要战略地位?面临哪些困境?如  相似文献   

8.
1苏州河(中心城区段)沿岸绿化新模式的提出在苏州河、特别是中心城区段的沿岸,这一保障着城市安全的防汛墙现已严重影响了苏州河河道生态作用和城市景观风貌。因为当初设计只考虑防洪、泻洪功能,防汛墙一般高出地面2~3m,与河道水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中心城区利用2018年4月的哨兵-2B(Sentinel-2B)卫星10m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中心城区存在绿地斑块数量多,但分布极不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破碎度大,且旧城区破碎度较高,而绿地类型上尤以附属绿地破碎化最严重;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且分布不平衡;整体绿地景观斑块空间形状较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复杂性不够。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增加大型绿地类型斑块数量,如公园绿地及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效益较好的绿地类型;通过建设公园绿地以及绿色廊道,构建网络结构,降低绿地斑块的破碎度,如防护绿地成链,附属绿地成片等;增强各类绿地斑块的自然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附属绿地类型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上海浦东三林地区主要绿地的土壤质量,分别采集了行道树、居住区、公园等绿地土壤28个样本进行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状况的测试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总体呈弱碱性到强碱性,以碱性为主,土壤无盐分积累,但低于正常值的土壤也占50%,土壤质地稍偏黏性,环林路黏性大,土壤整体较紧实和很紧实,通气性和保水性均不佳;行道树土壤有机质严重匮乏,土壤有效磷总含量不高但不缺磷,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行道树绿地土壤总体质量比居住区和公园差。降低土壤碱性,提高有机质,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力是土壤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 ,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大大地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国家 ,城市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城市发展的发达地区正沿着沿海和长江沿岸 ,珠江流域的沿岸呈“T”字形发展。开始从14个沿海城市如大连、青岛、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这些沿海城市受到外向型经济和自身经济影响发展起来 ;再即从上海为龙头沿着长江向纵深苏、锡、常 ,宁、镇、扬、武汉、长沙直到重庆 ,沿江的城市相继争出江口内向的引伸到各自的腹地 ;再就是京广铁路的沿线…  相似文献   

12.
绿地土壤在城市花坛、花境景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通常其肥力较低,且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大。随着人们对绿化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指标亟待改良。本研究调查上海市黄埔区花坛、花境的土壤状况,通过绿化植物种植模拟试验遴选出适合的土壤改良应用,并将最佳介质配方运用到土壤改良中,土壤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中心城区人口的高度集聚以及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带来了交通、住房、环境等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为此,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对上海城市空间地域重新划分,提出上海大都市通勤区的概念,以更好描述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空间联系,引导人口分布和优化城市区位功能,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高向东  江取珍 《城市规划》2002,26(1):66-69,89
对上海中心城区市民大搬迁的数量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市民大搬迁的原因和利弊得失 ,提出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未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地被植物恢复对古树周边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被植物对古树周边土壤性状的影响,在古银杏、古广玉兰周边恢复不同的地被,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古广玉兰周边恢复木蓝1年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古银杏周边恢复不同地被植物后,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朱红霞 《园林》2012,(2):50-53
在传统的城市绿地设计中,绿地地表的形式大多根据造景的目的以及某些特定的功能要求来决定,而以雨水利用为目的的绿地则需要针对雨水渗透的特点来设计。影响雨水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特性、降水强度、降水时程分配、植被条件、地形条件等,而绿地设计则需要通过调整竖向设计、增加植物覆盖以及利用其他技术措施来降低暴雨径流的流速、流量、延长滞留时间,改善绿地土壤的渗透条件,从而增加雨水的入渗量。  相似文献   

17.
赫磊  戴慎志  王岱霞 《城市规划》2018,(3):30-40,58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需求预测是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利用中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上海城市地下空间2006年和2008年两次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Stata、SPSS、Arc GIS等工具,以空间回归模型为经典模型进行地下空间规模需求预测的实证研究,发现: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受到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指标的影响,与人口密度、人均GDP显著正相关,与房地产价格不相关;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在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预测城市地下空间需求规模的模型方法,为上海市及其他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中城网消息,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将于今年9月26~27日在南通举行。“大城市带”的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的。按照他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6大城市群达到了城市带的规模,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伦敦城市群以及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据悉,这次论坛主要是研究当前全世界经济最发达、最繁荣、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几大城市带的发展经验、教训,探讨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合作的新模式,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带发展提供借鉴。论坛将邀…  相似文献   

19.
蒋理  殷振轩  刘晓 《风景园林》2019,26(8):83-88
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供给水平对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一数量指标忽略了可达性问题以及实际人均公园绿地水平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在城市绿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精准化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尝试通过基于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对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并从可达性的视角提出人均有效绿地面积的概念,用以分析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和供给情况,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金虹  吕环宇  林玉洁 《风景园林》2018,25(10):12-15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且不同的植物配置、绿地形态以及植被结构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以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为例,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针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居住区绿地进行冬夏两季微气候现场实测,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微气候调节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结构影响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结构趋于复杂,植被对于冬季冷风的遮挡作用和夏季的降温增湿作用均随之增强。该研究为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