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主要侵害三周龄以内的雏番鸭。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通常与番鸭小鹅瘟以及番鸭"三周病"混合感染,且番鸭小鹅瘟与番鸭"三周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似,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甚至造成误诊。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细小病毒的保守区域设计了一对细小病毒通用引物P1、P2;在番鸭"三周病"病毒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M1、M2;在番鸭小鹅瘟病毒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G1、G2。利用所设计的三对引物进行PCR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雏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以及与番鸭小鹅瘟或者番鸭"三周病"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番鸭三周病、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以及番鸭小鹅瘟在临床上发病日龄非常相似,也是各个养鸭场经常出现的疾病,它们有时会出现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给诊断带来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三周病病原、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病原以及番鸭小鹅瘟病原核酸的分析比较,在三周病病原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检测,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3.
鸡胚对雏番鸭细小病毒易感性的探讨娄华(福建泉州师专生物系362000)王政富(广东佛山农牧专科学校528231)引起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番鸭三周病”、又称“番鸭小鹅瘟”)的病原过去一直认为是小鹅瘟病毒,但近几年来据有关报道及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本...  相似文献   

4.
番鸭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海平 《山东家禽》2004,(11):36-37
小鹅瘟通常侵害雏鹅、小鹅。近几年来,该病是雏番鸭继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之后的又一大疫病,而且经常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混合感染,临床发病上不易鉴别,两者均主要侵害1月龄内的小番鸭,以传播快、死亡高、剧烈下痢、纤维素性肠炎、小肠后段内容物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目前该病已成为番鸭养殖户的主要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5.
汤海平 《水禽世界》2004,(11):36-37
小鹅瘟通常侵害雏鹅、小鹅。近几年来,该病是雏番鸭继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之后的又一大疫病熏而且经常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混合感染,临床发病上不易鉴别,两者均主要侵害1月龄内的小番鸭,以传播快、死亡高、剧烈下痢、纤维素性肠炎、小肠后段内容物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目前该病已成为番鸭养殖户的主要预防疾病。2003年6月,某养鸭专业户饲养一批2000只本地番鸭,3日龄注射“三周病”高免卵黄(在饲养前3批番鸭中使用的是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弱毒苗预防,从未发病),在15日龄时番鸭群开始发病,少数鸭出现精神委顿、不吃料、下痢,并伴有…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3):147-148
<正>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PV)引起,以雏鸭为易感的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鹅细小病毒病俗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临床上主  相似文献   

7.
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PV)引起的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主要侵害1~3周龄雏番鸭,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近十年来在我国华南、华东等地饲养的番鸭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新的疫病。该病病原是番鸭细小病毒,最早报道是在1991年。林世堂等认为是类似小鹅瘟的的  相似文献   

8.
为初步了解福建省番鸭细小病毒病流行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控方法,2012—2018年,在福州、莆田、漳州和三明4个主要番鸭饲养区18个固定养殖场,收集435例临床病例样品,进行番鸭细小病毒病(番鸭三周病和番鸭小鹅瘟)病原检测,分析病原感染状况。结果显示:2012—2018年,在435例临床病例中,检出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阳性病例155例,阳性检出率为35.6%(155/435),其中番鸭三周病阳性病例102例,番鸭小鹅瘟阳性病例125例,两种病混合感染病例72例。2012—2014年,番鸭三周病病原检出率约为40.0%,2015年降至27.4%,2016—2018年降至5.0%以下,病原检出率大幅下降(P<0.01);2012—2018年番鸭小鹅瘟病原检出率在23.4%~34.9%之间,检出率下降不明显(P>0.05)。分析认为,2014年番鸭三周病商品疫苗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三周病的临床发病率,使该病已非导致番鸭临床发病的主要因素;而对于番鸭小鹅瘟,因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疫苗,防控效果不明显。因此,该地应继续加强番鸭三周病活疫苗的免疫,最终净化该病;而对于番鸭小鹅瘟,需做好综合防控,可免疫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控制临床发病,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番鸭"三周病"病毒(MDPV)、小鹅瘟病毒(GPV)的NS基因和VP基因,以及华南农业大学禽病组分离到的细小病毒型"白点病"病毒(MDWNV)的NS和VP基因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并在建立单项PCR技术的基础上,优化多联PCR反应条件(EX-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建立了MDPV、MDWNV和GPV三种病毒的多联PCR检测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番鸭三种细小病毒多联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准确、敏感的特点,能同时鉴别诊断这三种番鸭细小病毒,并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典型病变组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三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常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引起的疫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自1985年以来,在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江苏、山东等省先后发生流行,对养番鸭业危害极大。1988年国内一些学者进行番鸭细小病毒分离与防治研究。法国学者报道了1989年在法国两个地区爆发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并从病群中分离到NX3和GM两个毒株进行部分特性的研究,数年来,在流行的疫区应用小鹅瘟免疫血清和活疫苗进行免疫有保护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91年从患病雏番鸭分离到一株病毒(代号为M91),进行与GPV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研究,为本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将抗番鸭GPV单抗腹水采用透析法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制备成抗GPV荧光抗体,研制检测GPV抗原的直接免疫荧光诊断方法。结果显示GPV荧光抗体仅与GPV阳性的组织切片或细胞呈现特异性荧光,与番鸭细小病毒(MP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鸭副粘病毒(DPM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和正常番鸭组织切片不反应;与间接荧光方法的符合率为92.9%。表明GPV荧光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番鸭小鹅瘟病。  相似文献   

12.
鸭疱疹病毒Ⅱ型(暂定名)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自1990年以来,在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一种以双翅羽毛管淤血呈紫黑色、断裂和脱落以及皮下、脏器(肝脏、胰脏)和肠道(十二指肠、直肠和盲肠)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鸭传染病,暂定名为鸭出血症。我们对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番鸭脏器中获得的1株含2种病毒粒子(直径大小分别为30-40mm和80-120mm)的分离物,以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连续4代中和后接种番鸭胚,收集死亡番鸭胚胚液进行病毒纯化、负染、电镜观察和SPF鸡胚接种试验证明获得单一病毒分离株(定名为鸭出血症病毒)。该病毒为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的有囊膜病毒,直径为80-150nm;对番鸭胚、鹅胚、麻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和SPF鸡胚的致 死率分别为100%、100%、78.3%、60%、82.1%和0%;对10-11日龄番鸭胚的ELD50为10^-7.78/0.2ml;无血凝活性,不凝集“O”型人、鸭、鸡、鹅、家兔、小鼠,豚鼠、猪和绵羊红细胞;经血清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与Ⅰ型雏鸭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雏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据以上结果可将该病毒确定为疱疹病毒科成员,但鉴于其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Ⅰ型)无血清学相关性,则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Ⅱ型,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二重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同一样品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得到了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51bp(鸭圆环病毒)和474bp(番鸭细小病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Ⅰ型肝炎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0fg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鸭Ⅰ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进行优化后,建立了能够检测鸭Ⅰ型肝炎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检测敏感性达到20个模板拷贝数,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该方法特异性强,对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等6种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对广西地区鸭群收集的118份病料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69%。结果提示:在广西地区的鸭群中,存在鸭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鸭Ⅰ型肝炎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鸭新城疫病毒(NDV)的F基因和鸭圆环病毒(DuCV)的V1/rep基因的保守序列,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并对二重PCR的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鸭NDV和DuCV的二重PCR检测方法。对混合样品进行扩增,得到2条大小为493bp(鸭NDV)和218bp(DuCV)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扩增片段相符。而对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小鹅瘟病毒、鸭H9亚型流感病毒、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该方法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鸭NDV的核酸最小量为40fg,DuCV为20fg。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从佛山市某专业户送检的雏鹅肝组织中分离到1株鹅细小病毒(命名为SS/10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毒株的番鸭胚半数致死量为10-4.6/0.3 mL,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其对10日龄雏鹅没有致死性,从组织切片观察肠、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对该毒株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其VP1、VP2和VP3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番鸭分离株DY株的同源性较其他参考毒株(鹅分离株)的同源性低,NS1和NS2基因的同源性没有这种差异;其VP3基因与82-0321V,VG32/1和标准株B株在同一分支上,与82-0321V亲缘关系最近,与番鸭细小病毒GD株亲缘关系最远;其VP3基因与B株相比少了505-507位的糖基化位点NRT。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duplex Real-time PCR assay for detecting both duck tembusu virus (DTMUV) and duck plague virus (DPV).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s of DTMUV E gene and DPV UL6 gene in GenBank, two sets of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for DTMUV and DPV along with two TaqMan probes were designed. The duplex Real-time PCR assay was developed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validation of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repetitiveness of the metho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 were both 100 template copies for DTMUV and DPV. There was no specific bands of the same sizes were amplified from other duck pathogens, such as duck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duck hepatitis virus,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duck circovirus, H9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 egg drop syndrome virus. This duplex Real-time RT-PCR assay is a sensitive, quick, specific and quantitative test for detection of DTMUV and DPV, and will be useful for the control of these viruses in ducks.  相似文献   

18.
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针对GPV非结构蛋白(NS)和MDPV NS2-VP1基因片段的2对引物GPV U/L和MDPV U/L,将GPV和MDPV提取核酸混合后作为模板,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这2种病毒的双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引物GPV U/L仅特异性扩增出GPV-GZ1和GPV-GZ2株730bp核酸片段,引物MDPVU/L仅特异性扩增出MDPV的624bp核酸片段,双重PCR扩增出长度分别为730bp和624bp的2条特异性片段,而扩增鸭瘟病毒(DPV)和鹅副黏病毒(GPMV)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双重PCR能同时检测到14.4pg的GPV核酸和28.8pg的MDPV核酸。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PCR可用于GPV和MDPV的鉴别诊断和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防制小鹅瘟和鹅副黏病毒病对雏鹅的危害,分别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小鹅瘟JLDA株和鹅副黏病毒JLSY株制作抗原液,应用PALL浓缩技术进行浓缩,保证灭活病毒抗原含量足,比例均衡。选取10号白油佐剂,按油相与水相比1∶1配制成复相制备二联灭活苗,黏稠度低。结果显示,对鹅的免疫效力不低于相应单苗,两种病毒之间没有交互抑制作用,且二联灭活苗安全性能好,疫苗吸收良好。种、雏鹅产生抗体快,免疫种、雏鹅,具有产生免疫力早,保护期长等特点,于2~8 ℃至少保存12个月。  相似文献   

20.
鸭圆环病毒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DuCV基因序列,在保守区设计了6条特异性引物,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鸭圆环病毒(DuC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LAMP)。该方法对H9亚型禽流感、小鹅瘟、鸭瘟、鸭肝炎、鸭副黏病毒均无扩增反应;且扩增反应只需在常规水浴锅中进行,1小时内即可完成反应;对DuCV模版DNA的最小检测限为10龟,灵敏度是一步法PCR的1000倍。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适合在基层进行DuC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