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MG,sEMG)技术与分析系统,探讨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oststroke dysphagia,PSD)咽期吞咽过程中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收集正常对照组(健康成人,30例),病例组(PSD确诊患者,3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芬兰Megawin6000-T8型表面肌电图仪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ml水时两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出平均振幅(average electromyogram,AEMG)和持续时间两个指标,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病例组和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空吞咽状态下:颏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升高,持续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吞咽5ml水状态下: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显著升高(P0.005);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01);(4)组内之间比较: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MG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检测咽期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方法,通过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反映舌骨上抬和喉上抬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估患者完成此动作的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预测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05.120,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135,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12,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 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48例,根据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结果,存在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观察组,无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对照组,各24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4例为健康组。行sEMG检测,记录三组在静息,空吞咽,吞咽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等不同模式下,舌骨下和颏下肌群的均方根值(RMS),观察RMS与VFSS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各肌群RMS均随吞咽难度提高而显著升高(F > 77.652, P< 0.001)。相同吞咽模式下,观察组各肌群RMS最高,其次为对照组和健康组(F > 42.505, P< 0.001)。各肌群RMS与VFSS评分呈正相关(r > 0.548, P <0.05)。结论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咽期颏下及舌骨下肌群sEMG,可初步揭示吞咽肌收缩力,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肌电值(AEMG)与年龄及吞咽模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名正常成人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将其分为A组(18~30岁)、B组(30~50岁)、C组(50~70岁)、D组(70岁组),4组人数分别为59例、50例、49例、42例。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测量受试者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吞咽20 ml水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分析其不同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的情况下,4组受试者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内比较发现,A组及B组受试者空吞咽、吞咽5 ml水及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AEMG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C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28.0±7.8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27.9±7.20)μV]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的AEMG[(32.7±9.00)μV]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31.6±8.50)μV]与组内空吞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受试者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高于组内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D组受试者吞咽5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与组内空吞咽时的A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吞咽20 ml水时,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均高于组内空吞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AEMG(P<0.05)。 结论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AEMG与年龄变化无关,与吞咽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和吞咽造影(VFSS)时吞咽器官的结构性位移,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器官形态学变化与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床旁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1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VFSS检查,同时在同一次吞咽动作中采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记录吞咽过程,对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对两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激活顺序、肌电活动潜伏期以及舌骨运动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对病例组患者sEMG信号与舌骨喉复合体位移、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大于对照组,平均振幅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sEMG颏下肌群平均振幅与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未见明显相关。病例组患者中有14例表现为反向激活序列模式,有7例表现为正向激活序列模式。反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与正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相比,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病例组患者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留置鼻胃管的情况下行球囊扩张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训练、门德尔松手法训练、吞咽众肌群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序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等级,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图肌肉均方根值(RMS),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得分(SWAL-QO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FOIS等级、VFSS评分、舌骨下肌群RMS值、颏下肌群RMS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其他2组(均P<0.05),SWAL-QOL得分组间无显著差异。3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营养分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留置鼻胃管下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生物肌电反馈对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依从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疗法(OSMT)、针刺和低频电刺激等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脑瘫流涎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脑瘫伴发流涎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OSMT,n=20)、B组(针刺,n=20)、C组(低频电刺激,n=20)和D组(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n=20)。同期选取门诊就诊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分别采用教师流涎法和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和A组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668,P0.05),B组、C组和D组显著高于治疗前(t8.983,P0.001)。治疗后对照组和A组间流涎的临床疗效和RM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W=389.5,t=2.041,P0.05),B组、C组和D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A组(W226.0,t8.534,P0.01),D组优于B组和C组(W306.0,t3.663,P0.05)。结论针刺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流涎情况,二者联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而OSMT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建立正常人咽期吞咽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方法:187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分为4组:18-30岁组、31-50岁组、51-70岁组、>70岁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与分析系统,测量受试者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得到不同年龄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后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本数据库显示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18-30岁、31-50岁、51-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还与吞咽模式有关,“干”吞咽组和“湿”吞咽组持续时间相差不明显,但都明显低于过量(20ml)吞咽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首次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初步揭示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超声定量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前后颏舌骨肌运动改变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接受康复治疗并于2个月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B/M型超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愈后测量吞咽5 ml水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计算其运动速度,比较不同时间点超声参数的差异;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的一致性均良好(ICC:0.854~0.932,P均<0.05)。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愈后患者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速度逐渐增加,而运动时间逐渐减少(P均<0.01)。治疗2周时与治愈后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其余各时间点各颏舌骨肌超声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超声可定量评估颏舌骨肌运动参数,为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吞咽障碍发生机制。 方法选取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例,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上述对象吞咽5ml温水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及时程。 结果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左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6.2±16.2)μV]明显高于右侧[(43.0±13.8)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430.4±303.7)ms]与右侧吞咽时程[(1407.1±282.9)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右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7.7±15.6)μV]明显高于左侧[(40.1±9.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548.1±290.8)ms]与右侧吞咽时程[(1564.3±295.8)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吞咽时其左、右两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分别为(30.9±2.5)μV和(30.5±3.2)μV]及时程[分别为(1288.0±221.9)ms和(1290.00±217.6)ms]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明显延长(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双侧颏下肌群功能均受损,且病灶侧受损程度较对侧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 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卒中后吞咽正常患者、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15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测定两组患者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健患两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二者间的异同。结果: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同组舌骨上肌群健患两侧波形平均值、峰值、波形面积之间相比较,对照组健患两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试验组健侧以上指标数值均明显大于患侧(P0.05)。上述指标组间相互比较,试验组健侧略大于对照组健侧,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侧,有明显差异性(P0.05)。单个吞咽波两组组间吞咽时限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0s内吞咽次数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发现,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健患两侧AEMG、峰值、IEMG值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正常患者健患两侧不存在;且两人群中吞咽时间、吞咽次数及患侧单侧AEMG、峰值、IEMG值亦同样有差异,这对运用表面肌电图诊断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对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9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分为5 Hz组(13例)、3 Hz组(12例)、低频组(12例)及对照组(12例)。上述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前,分别对其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给予5 Hz、3 Hz、1 Hz rTMS刺激或假磁刺激,各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吞咽时下颌舌骨肌表面肌电(sEMG)振幅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2周后5 Hz组、3 Hz组及低频组患者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高频组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低频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低频组明显缩短(P<0.05);5 Hz组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较3 Hz组明显降低,吞咽时程较3 Hz组明显缩短(P<0.05),但SSA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Hz、3 Hz、1 Hz rTMS刺激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均可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并以5 Hz rTMS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夹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SO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PSOD患者4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夹廉泉穴治疗, NMES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双侧颏下肌群NMES。电针和NMES均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 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渗漏-误吸量表(PAS)和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p)评估其吞咽功能, 另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者空吞咽和吞咽5 ml温水时颏下肌群的肌肉功能[包括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和平均吞咽时程]。结果治疗后, 3组患者的SSA、FOIS、MBSImp、PAS评分以及空吞和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平均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且电针组和NMES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设置的顺序,依次采用3种头位吞咽5种浓度的食物,每口量均为5 ml,实时记录每次吞咽时左、右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分析不同黏度和头位对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影响的主效应,再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确定黏度、头位和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的交互效应。 结果 不同头位或不同黏度的主效应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和右侧屈头位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均高于右侧舌骨上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在中立位、右转头位、右侧屈头位,左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同黏度(0~3级)的液体食物时,右转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低于中立位和右侧屈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屈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高于中立位和右转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1~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2~4级液体食物,吞咽1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3~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0~1级的液体食物,吞咽3级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1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时采用不同的头位和黏度,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舌骨上肌群的收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探讨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活动的EMG信号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人群多裂肌功能状态差异。方法:31例健康受试者(15男,16女)采用针头导入0.16mm钢丝电极线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多裂肌AEMG、RMS明显大于女性(P0.05);两组间频域指标MF、MPF、MFs、MP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双侧多裂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丝电极能够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深层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不同性别健康人群深层多裂肌EMG的差异性为设置多裂肌正常肌电值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针灸)和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表面肌电图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正常比例为43.33%(13/30)明显高于对照组23.33%(7/3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 =-3.318,P <0.01)。治疗后两组对空吞咽时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 G )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1)。结果 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能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MES组、综合组各20例,常规组接受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3组患者的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进行营养指标测量,同时记录治疗前后3组患者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及各项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改善幅度更优于NMES组和常规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实时B型和M型(B/M型)超声引导下观察食物黏滞度对健康人群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应用实时B/M型超声测量30例健康志愿者(男15例,女15例)分别吞咽5ml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以及布丁样黏滞度食物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每例受试者测量3次取平均值。 结果随着食物黏滞度的增加,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布丁样食物时,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分别为(6.993±1.776)mm、(7.463±1.947)mm、(8.446±2.293)mm、(8.905±2.057)mm,运动持续时间分别为(0.899±0.129)s、(1.019±0.149)s、(1.119±0.111)s、(1.211±0.141)s;各黏滞度间两两比较发现,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在果汁样和薄液样、蜂蜜样和布丁样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在各黏滞度食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相同黏滞度食物时,男性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总是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时B/M型超声可以清晰显像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食物黏滞度可以对颏舌骨肌运动产生影响;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是评价食物黏滞度对颏舌骨肌运动影响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M型和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相关参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 将其纳入观察组, 另选取体检健康者20例, 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B型、M型超声和剪切波弹性超声, 测量受试者颏舌骨肌的厚度, 空咽及吞咽5 ml水时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运动速率、剪切波速度, 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的颏舌骨肌厚度[6.20(5.23, 7.30)mm]、剪切波速度[(1.61±0.24)m/s]均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执行空咽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7.12(5.10, 9.90)mm]较对照组大, 运动时间[1.62(1.13, 2.65)s]较对照组长, 运动速率[4.24(2.81, 7.00)mm/s]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执行吞咽5 ml水任务下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8.05(6.00, 10.53)mm]较对照组大, 运动时间[1.59(1.02, 2.52)s]较对照组长, 运动速率[4.93(3.08, 8.70)mm/s]较对照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