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伤寒论》中的文化负载词反映中华民族的特定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析两位译者对《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探讨生态翻译学对中医典籍英译的解释力,以期促进《伤寒论》的英译研究,推动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译者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三个视角对比分析了罗希文和魏迺杰《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发现,为翻译时代的受动性所限,罗、魏译本基于各自的为我性目的发挥了译者能动性,对《伤寒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创作.罗译本为促进中医在西方大众中的传播,常采用归化策略,迁就于西方语言习惯和词汇,具有更高的...  相似文献   

3.
盛洁  姚欣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4-467
目的中医典籍的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典籍都有了自己的英译本,对同一典籍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文章试图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以《伤寒论》两个英译本比较为例,探索中医典籍英译的比较研究,为更好地翻译中医典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统称中医学四大经典,国内同时完成四部典籍英译者是李照国教授,他是中医典籍外译的杰出译者,在中医外译研究方面成绩斐然。30多年来,他翻译中医典籍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参与中医名词术语外译国际标准制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和翻译思想。从中医典籍外译到中医外译研究,再到文化主权保护,这是从实践到研究、再到文化保护的逐层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医典籍书名简明扼要却内涵丰富,其英译标准研究是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书名英译多样。对国内外译者出版的10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魏迺杰和冯晔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中《黄帝内经》的英译进行统计比较,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黄帝""内""经"的英译分别进行讨论,认为"Huangdi’s Classic of Medicine"既简洁准确又能传递文化内涵,是汰弱留强后的选择,可作为其英译标准。  相似文献   

6.
探讨顶真修辞及其修辞特点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并结合魏廼杰英译本《伤寒论》讨论《伤寒论》中的顶真修辞及其翻译策略。《伤寒论》存在较多的顶真修辞,并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在英译中译者较多地保留了其修辞格。在《伤寒论》顶真辞格的翻译过程中,需在医理和语境的背景下尽量保持顶真修辞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中国学者罗希文、黄海、李照国的《伤寒论》英译本综合分析,以中医典籍《伤寒论》桂枝汤方证为例,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思路,将中医文化负载词分为病证、症状、方药、哲学以及修辞五类。通过对比分析罗希文、黄海和李照国的3个英译本,发现黄本《伤寒论入门》侧重于理论阐述,罗本与李本为中英对照版,翻译忠于原文。其中以李本最为完善详细,采用了直译、音译、意译、括号加注等方式,但文中也存在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缺漏与误区。为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文中提出了增译、释译等参考英译法,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增补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达到了介绍《伤寒论》医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这正是译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文忠实度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曲倩倩  许辉 《河南中医》2016,(8):1309-1311
目前,《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给《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又注入了新的血液。《素问》的英译本数量较多,共有9部,这或许也是《素问》在译文对比中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2000年—2013年,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以研究《素问》的英译本为主,从事《灵枢》英译的研究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灵枢》的英译本研究需要增加研究的力度。《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开展10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将多种翻译理论灵活运用到单个译本研究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之上,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多关注译本和源语是否对等,很少提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的创造性。而生态翻译学则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某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及其重要性关注较少;再者,由《素问》《灵枢》英译的研究现状来看,《灵枢》的英译本研究很少,无论是从发表期刊数量上还是学位论文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而且涵义深奥丰富。根据"神"所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词语,分析《内经》中"神"的涵义并将"神"进行词性分类,如名词类、动宾类和形容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和Ilza Veith英译本,对"神"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对"神"的翻译策略,总结"神"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和词性转换法翻译,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学界较少对李照国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李照国译本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翻译方法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误译、编辑排版问题、文化漏译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善于运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并将诸多翻译方法融会贯通,基本达到了向目的语读者准确阐释《伤寒论》医学要义的目的。今后的中医典籍英译应加强中医方向与翻译方向团队合作,以理解原文为基础,提高翻译准确度,不但要注重译文内容,还要重视编辑排版等细节,更应具有国家战略意识,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内容浩繁,文字古奥,其间存在大量争议之处。本研究对比分析《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中的"夜卧早起"的英译及其英译策略。研究发现,李照国英译本因误用sleep late,很有可能会给目标读者造成曲解,导致误认为春三月应"睡懒觉""晚起"。吴连胜吴奇英译本将其译成"日落入睡",除了语法瑕疵外,译文亦与原文不符。伊扎·威斯采用规避翻译法,避重就轻,漏译了原文中的重要信息。文树德版本采用"Go to rest late at night and rise early"诠释"夜卧早起",语义最贴近。可见,"夜卧早起"一词虽短,但含义较多,想译好它,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还需要译者对目标语拥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译者的理解及其外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译作的质量。本研究结果对中医药典籍翻译和传播及中医药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古籍英译始于18世纪的《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译本,发展至今,目前已有近70部中医古籍英译本,包括中医四大经典、《遵生八笺》、《本草纲目》等。中医理论的传递过程中,中医古籍承载着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和文化意蕴,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自2012年始着手翻译温病学派四大家吴瑭的《温病条辨》,现已完成部分翻译工作,本文试就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做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4.
作为辞书式、学术式的完整译本,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采用"厚译"模式,利用研究批判性导论、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将典籍置于丰厚的中医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使西方读者从深层文化背景理解中医思维和中医特质,其翻译策略对我国的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诠释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开展翻译批评提供了学理基础。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围绕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多样性、译者视域差与翻译诠释度三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威斯英译本和文树德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通过分析两位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还原译者的翻译观和操作方法,探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体性特征和视域融合特点。研究发现,哲学诠释学能够为《黄帝内经》翻译批评提供理论依据,使其翻译批评更具客观性和学理性,有利于拓展并深化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摇摇《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医典籍,其英译研究对于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以及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在为数不多的《内经》译者主体性研究当中,大多数围绕译者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双语能力、翻译策略等主观因素对译文的影响,而忽视对译者开展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时代主题、诗学规范等客观因素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乐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37-2039
《伤寒论》的翻译对于中医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由于《伤寒论》条文简约,又深奥难懂所以合适的翻译方法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词法角度出发,选取了《伤寒论》英译中较为常用的增词译法、省词译法、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并以罗希文和黄海的译本为例证,探讨《伤寒论》翻译时的有效英译方法,旨在探索有效的中医典籍英译方法以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篇目翻译的基石。建立专门的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可以充实中医术语英译语料库,推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进程,并为中医养生篇目的翻译和中医养生知识的国际传播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界定中医养生术语,收集现存具有推广价值的中医古籍经典养生著作及相关篇目的英译本,根据养生术语定义提取术语,建立"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为中医养生翻译和推广奠定基础,也为类似中医药专门术语英译语料库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黄帝内经》译本数量和传播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不同译本作为翻译研究的素材。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以书名、篇名、中医重要概念以及篇章的英译为例对《黄帝内经》两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译者的角度对影响译本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知识背景、翻译目的、预设读者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