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峰  吕爱平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12):1107-1108,1110
中医学的"肾藏精"、"肾主水"既有重要的医学内涵,又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这在"肾主水"理论中得以体现.而围绕这一理论命题,笔者认为,从古至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分析、明确.中医学的"肾主水"理论源自《内经》,广为人知的经文主要有两句:一是《素问·上古天真论》[1]7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另一是《素问·逆调论》的"肾者水脏,主津液"[1] 72.  相似文献   

2.
"肾主水"是中医肾藏象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对其阐述自<内经>开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认为,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输布排泄功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指出,"静而不走"之阴水,是肾所藏之"精","乃肾之体";"动而不居"之阳水,是肾下输膀胱之"溺","乃肾之用".肾主水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肾脏的温煦化水、司开合和肾在液为唾[1].  相似文献   

3.
闫永彬  崔璨  彭勃 《中医杂志》2006,47(10):795
“肾者,胃之关也”是《内经》经典概念之一,内涵为“肾为胃之门户”,外延为“肾主小便”。后学多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引申为“胃肾相关”之意。我们认为,望文生义、曲解经典,必然弱化其临床指导意义。据《内经》以例明理的说理模式,认为只有守其内涵而拓展其外延,方能彰显其临床指导意义。1守其内涵,拓展外延“肾者,胃之关也”源自《素问·水热穴论》,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肤肿。”其《内经》原旨是指胃(实包含脾的生理功能在内)主摄纳运化水谷,为水液之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津…  相似文献   

4.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5.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明·张介宾说:“然水气本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故凡病水者,水即身中之血气,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以此得知,人体的正常水液代谢与环流须靠气化功能。《内经》上有:“饮入于胃,游溢精  相似文献   

6.
五、肾主藏精与肾气的关系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称肾精,又称精气。肾中精气在生理上表现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  相似文献   

7.
宋修道 《河北中医》2007,29(12):1113-1114
消渴之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在《内经》中与其相关的病名还有肺消、鬲消、消瘅、消中等。《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病机复杂,其根本原因是五脏病变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是水精失布、五经不行的结果,与肝、心、脾、肺、肾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现对消渴的病变机制与五脏的关系做一简述。1消渴与肺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明·楼英《医学纲目·消瘅门》云“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  相似文献   

8.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是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生命活动之根,体现了肾以藏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也体现了肾藏中有泻。肾系病证有虚实和本虚标实之分,治疗上把握核心病机,根据肾虚损程度,急则峻补,缓则平补。又有因邪所致实证,宜补泻兼施,逐邪外出。通过对国医大师徐经世老师诊治的多发肾系病证的整理分析,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亏虚、肾虚火旺等为常见证型,总结其立法、选方、用药经验和辨治技巧,恢复肾生理功能,可为中医药诊治肾系病证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肺、肾三藏关系最密切,小便的形成除了直接由膀胱主司之外,还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正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司前后二阴".但肝在小便的代谢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肾司二便,其职在肝,肾为胃之关,故司二便,肝为风木,专主疏泄",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和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也都提出来"肝主小便".  相似文献   

11.
<正>韩履祺是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载,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侍诊,深受启迪,现将韩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介绍如下。补肾为主、以平为期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均指出肾脏主藏精,内寓  相似文献   

12.
“肾主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经》提出了"肾主骨"的理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认为"肾能接受五脏六腑所传之精封而藏之,充实于骨,濡养于骨。这一理论已逐渐被现代国内外医家所重视。现试从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临床表现对"肾主骨"加以探讨。一、骨与钙和维生素丁(维生素 D)佝偻病、软骨病及肾性骨病的防治,中医根据辨  相似文献   

13.
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是指来源于水谷生化的精气,输布于五脏六腑,肾承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不断供应脏腑的需要。另外通过肾气的功能,和天癸的作用,肾脏本身所产生的精,即为男子之精液,女子之卵胞,也就是男女媾精的精气(生殖功能)。所谓藏精,应有这两种含义:即先天之精,和  相似文献   

14.
<正>前列腺增生症属于"精癃""劳淋"或"癃闭"等范畴,其主要病因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等,从而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其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肾。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宣明五气》篇上说:"五气所病,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阐明了肾和膀胱气化失司是癃闭的基本病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特征。《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素问·水热穴论篇》有"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是导致水肿的病理基础。《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相似文献   

16.
安鹏  张飞 《陕西中医》2010,31(5):640-640,F000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人体阴阳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类证治裁·卷二·喘症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说明肾的主要功能有藏精、主水、纳气。而肾脏的功能失衡,会影响生长、发育和骨髓、脑髓的充盈,并可出现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尿量增多、气喘、呼多吸少等诸多病理现象。针灸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而对肾病的治疗针灸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纵观古今历代医家,治疗肾病的重要穴位大有可观。可大致分为本经穴五腧穴、足太阳经背俞穴及任脉腧穴。  相似文献   

17.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说明人体毛发与肾关系密切。毛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而生机则根于肾气;肾主精,精血互为资生,精足则血旺,毛发荣泽,精衰则血衰,发白而脱。故《素问·五脏生成篇》明确指出“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老年发白,这是因为肾气亏虚,属正常生理规律,而青少年发白或未老须发早白者,其原因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虚,而肾气虚为  相似文献   

18.
袁美凤教授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遗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华 《陕西中医》2009,30(9):1191-1192
袁美凤老师系广东省中医院儿科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对疑难杂症进行辨证治疗。本文就其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遗尿的经验总结如下。病因病机与五脏相关中医学自古有“遗尿”、“遗溺”的记载,有关其发病原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的记载。《灵枢·九针论》又言“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遗尿一证,不仅和肾与膀胱有关,同时与肺、脾、肝、心、三焦、小肠等脏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肾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水液,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膀胱与肾相表里,有气化行水的功能。《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大小便诸证》:“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挟冷所致也。”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下元虚寒,不能温制于水,夜卧则阳气衰伏更不能制于阴,阴气独发,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水,水气下行,故睡中不觉而尿出,发生遗尿。与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匮要略》有“...  相似文献   

19.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20.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