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病的常见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性表现,以提高本病影像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骨受累,10例病变部位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并存。其中普遍性骨质疏松12例,骨吸收破坏9例,纤维囊性骨炎5例,骨质软化3例,病理性骨折2例,2例儿童患者出现长骨干骺端增宽、凹陷及长骨骺板下见相对高密度区的特殊表现。结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常为多骨受累。多部位、广泛性骨膜下骨吸收对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重要价值。儿童患者有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骨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估。方法对19例手术病理证实为甲旁亢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病例均使用Kodak900CR X线机对头颅、下颌骨、双肩关节、腰椎、骨盆及双手多部位常规X线摄影,其中5例行Symphony16层螺旋CT对下颌骨、甲状腺、胸部及骨盆进行连续扫描。结果19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占100%,其中2例见股骨上段纤维囊性骨炎改变,1例见下颌骨囊状破坏;16例见双手指骨骨膜下骨吸收(占84.4%);12例见锁骨外下结节缘骨吸收(占64.3%);2例见指骨末端骨质吸收;5例见下颌骨牙槽骨骨吸收;7例出现病理性骨折,其中3例见腰椎多发性压缩性骨折,4例见股骨颈骨折;1例见锁骨肩峰端软骨下骨吸收;4例见双肾多发性肾结石。结论骨膜下、锁骨外下结节缘骨吸收等X线表现对诊断骨型甲旁亢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等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征象。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n=35)、CT(n=23)和MR(n=13)。结果X线平片显示30例(86%)病变骨皮质膨胀形成骨包壳,其中17例(57%)骨皮质完整,但其中有5例在CT上显示骨包壳不完整;2例(6%)病灶内出现钙化;7例(20%)出现病理骨折,其中57%为脊柱病变。CT显示21例(91%)病变由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囊腔构成,其中19例(90%)CT扫描出现液-液平面;4例(17%)病变内出现局部实性区域,其中1例为完全实性病变;3例病变侵犯了邻近关节和骨。MR检查发现12例(92%)出现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强化明显,T1WI显示不明显,T2WI为中高信号。结论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和MR在显示ABC特异征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HPOM)骨骼变化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HPOM患者16例,均为男性,其中A型12例为,B型4例;轻、中度分别为1例、15例。凝血四项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均延长,12例凝血因子Ⅷ下降,4例凝血因子Ⅸ下降。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检查。结果单发骨病变4例,多发骨病变4例,多处肌/骨病变8例。骨质破坏表现为囊样型、囊样膨胀型、纯溶骨型、骨膜增生型、骨皮质受压型。部分病变存在钙化、软组织肿块,骨病变与软组织病变可相连或不连。结论 HPOM患者骨骼影像学变化具有多样性,其CT密度或MR信号改变具有不同时期血肿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HPT)骨骼病变的CT、MRI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健康成年中国白兔80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只以正常饮食(Ca:P,1:0.7)喂养,实验组40只以高磷饮食(Ca:P,1:7)喂养诱发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动物模型.在第3、4、5、6个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行高场MR及螺旋CT骨扫描分析影像学特征.同时对所有动物甲状旁腺及骨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评价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送检的甲状旁腺明显增生.骨骼均存在骨质疏松和骨皮质吸收的表现,MR T1WI表现不同程度局限性低信号改变,T2WI早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低信号或中等信号改变,如骨髓水肿表现为高信号改变,随病情进展纤维组织取代骨组织则为低信号改变.相应螺旋CT扫描依次为阴性,可疑,骨质疏松,骨膜下皮质吸收表现.而对照组动物甲状旁腺及骨骼均未见异常.结论高场MR结合螺旋.CT扫描既可发现早期病变又可进行分期,是研究早期PHPT骨骼病变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42例均行X线检查,28例CT检查,12例MR检查。结果:①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破坏:X线36例,CT 22例,MR 6例;②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 33例,CT 18例,MR 4例;③邻近病灶端骨质轻度硬化:X线 16例,CT 14例,MR 8例;④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 9例,CT 8例,MR 4例;⑤骨膜反应:X线 2例,CT 1例;⑥软组织肿块:X线 1例,CT 3例,MR 1例;⑦病灶内单发或多发液-液平面:CT 21例,MR 10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指(趾)骨骨髓炎的X线、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抗炎治疗愈合、症状明显好转的指(趾)骨骨髓炎的X线、CT和MR表现。结果:36例中,有外伤史21例,有异物刺入史15例;骨质破坏36例,关节受累12例,骨膜反应6例,死骨形成7例,软组织肿胀36例。X线漏诊1例籽骨骨髓炎,CT、MR均能较早发现病灶并正确诊断。结论:指(趾)骨骨髓炎的发生与割伤、异物刺伤关系密切。MR检查是早期诊断指(趾)骨骨髓炎有效方法,但不能普及。X线平片只能作为基本检查和观察疗效的复查。CT能较早地同时发现骨髓、骨皮质、软组织的改变,可作为诊断指(趾)骨骨髓炎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肾病透析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患者转移性钙化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确诊为终末期肾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合并转移性钙化患者的资料,透析时间<10年者19例(短期透析组),透析时间≥10年者17例(长期透析组)。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转移性钙化发生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检验转移性钙化与透析时间、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透析时间、血钙、血磷、血iPTH预测转移性钙化的效能。结果 短期透析组软组织钙化15.26%(29/190)]和血管钙化发生率[22.11%(42/190)]均低于长期透析组[22.35%(38/170)、31.76%(54/170),P均<0.05]。软组织钙化数、血管钙化数及钙化总数短期透析组中与透析时间呈正相关(r=0.49、0.40、0.53,P均<0.05),长期透析组中与透析时间无相关性(P>0.05),两组中软组织钙化数、血管钙化数及钙化总数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iPTH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透析时间和血iPTH预测转移性钙化效能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和0.88(P均<0.05),血钙和血磷预测转移性钙化效能较低,AUC分别为0.67和0.48(P均>0.05)。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中透析时间是影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转移性钙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0.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为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X线、CT和MR影像资料。25例均有完整的X线资料,21例同时作了CT检查,17例同时作了MR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占21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和不规则硬化相混杂者3例,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出现骨膜反应者2例,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5例。21例CT扫描中,溶骨性骨质破坏者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与不规则硬化相混杂者3例,出现骨膜反应者6例,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7例,CT图像上软组织肿块最大长径为3.0~12.5cm,平均6.7cm,相应层面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的总长度为1.5~4.0cm,平均2.6cm。17例MR扫描中,T1WI为中等信号者13例,中、低信号混杂者4例;T2WI为中等信号者8例,高信号者2例,中高信号混杂者7例。MR图像所示的软组织肿块的最大长径为3.0~15.0cm,平均7.0cm。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在X线和CT上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并以骨皮质中断的长度小而软组织肿块相对较大,骨膜反应少而轻为特征,在MR的T2WI上以中等信号和不均匀信号为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