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学东  雷春涛 《重庆医学》2003,32(11):1449-1449
眼内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一直是眼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奥曲肽是世界上第 1种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药物 ,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本实验从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对奥曲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外首先利用奥曲肽腹腔注射的给药方法 ,观察其对眼内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 ,为奥曲肽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探讨。奥曲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张学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400016 @雷春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400016  相似文献   

2.
安维汀(Avast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并阻断其生物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各种眼部新生血管性及渗出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基于VEGF及其受体在体内正常组织广泛表达,并在血管发育、神经保护及其他正常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干扰这一途径,如特异性或过度抗VEGF治疗将导致正常生理功能的缺失,继而诱导产生不良反应.因而,通过体内外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其用药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已受到眼科医师及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并发于多种眼病,是严重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能使视力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一直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大量体内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拮抗剂类药物能够与VEGF相结合并阻断其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金晓  曹丽娜 《中外医疗》2012,31(8):181-182
目前研究表明,许多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为眼部异常血管的增生,其与VEGF的调节与表达密切相关。随着抗VEGF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VEGF药物在眼部疾病尤其是眼部血管增生性疾病中的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本为对目前抗VEGF的3种药物(Avastin、Lucentis、Macugen)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概况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眼底新生血管因易致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者致盲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针对新生血管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特色,推进其治疗进展,成为中医眼科学者的努力方向。中西医治疗眼底新生血管各有利弊,现有研究中西医联合的方式更利于新生血管的治疗,故现将当前临床广泛认可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趋势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致盲的眼部疾病最终都会形成眼部新生血管,目前对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存争议,因此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Avast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并阻断其生物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各种眼部新生血管性及渗出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基于VEGF及其受体在体内正常组织广泛表达,并在血管发育、神经保护及其他正常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干扰这一途径,如特异性或过度抗VEGF治疗将导致正常生理功能的缺失,继而诱导产生不良反应。因而,通过体内外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其用药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已受到眼科医师及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及中医药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机制、防治措施及中医药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发生机制方面,认为除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细胞因子有关外,还与粘附分子(CAM)、纤维连接蛋白(FN)等有关。临床上,角膜、虹膜、视网膜、眼结膜均可发生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和手术治疗;尽管措施不少,但尚缺乏特异性强、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治法。实验研究方面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目前,中医药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多为针对各种不同疾病的辨证治疗。【结论】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中医药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均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9.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属CxC型趋化性细胞因子,又称CXCL12,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和骨髓内皮等细胞表达.SDF-1/CXCR4轴在介导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迁移归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发现SDF-1/CXCR4轴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新生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在眼部新生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为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导致DR患者严重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并在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殖性DR等眼部其他血管性疾病治疗方向扩展,它的发明预示着眼科血管性疾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16眼)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25 g.L-1Avastin 0.05 mL,并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6例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后3 d内新生血管消退。睫状体光凝治疗后3 d平均眼压为(22.4±3.2)mmHg(1 mmHg=0.133 kPa),1周为(19.3±2.5)mmHg,1个月为(19.2±1.7)mmHg,6个月为(18.7±1.4)mmHg,与治疗前(52.1±6.5)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联合睫状体光凝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长发育、组织和器官再生及许多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眼部病理性的血管生成是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主要特征,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对于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研究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及其量化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实验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3.
孙玉莹  肖欧  黄春雨△ 《广东医学》2020,41(22):2287-2292
目的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血管病变(OIR)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7日龄新生TLR4基因敲除(TLR4-/-)C57BL/6J小鼠和7日龄新生C57BL/6J小鼠建立OIR模型。分别于小鼠第12天(P12)、17天(P17)和21天(P21)时通过小鼠视网膜荧光灌注铺片观察新生血管面积,评估新生血管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LR4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两组OIR小鼠P12和P17视网膜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OIR模型中,通过视网膜荧光灌注铺片发现P12两组小鼠视网膜出现无血管区,P17均出现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簇,而且新生血管面积达到最高峰。P12、P17和P21时,TLR4-/- OIR小鼠中的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均明显比正常OIR小鼠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LR4在小鼠视网膜上广泛表达,与未建立OIR模型的正常小鼠相比,在P17时正常OIR小鼠视网膜的TLR4表达明显升高。对比正常OIR小鼠,TLR4-/- OIR小鼠视网膜组织的NF-κB、VEGF和促炎因子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TLR4基因缺失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血管生成因子和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15.
Background The mechanism 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s not understood completely.Many growth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  相似文献   

16.
韩乔燕  顾健 《医学综述》2007,13(22):1696-1698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血管新生的重要诱导剂,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成为早期诊断疾病、观察病情活动、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靶点治疗开拓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新途径,有望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23例采用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B组23例采用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术后随访 6~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术后眼压、虹膜新生血管、眼球外形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眼压控制率和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率及眼球萎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确切,不仅能长期有效地控制眼压,而且能很好地保留眼球外观,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