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防治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导致了水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的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废水的处理是维持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缓解工业度水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我国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收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水处理与回用改进措施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采用天津市1989—2010年的历史数据,从工业排放物、工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负荷3个方面对天津市工业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4个工业行业中,化工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等标污染负荷值较高,分别为169.30和106.15,这2个行业的COD污染负荷比为48.82%,其废水、COD和氨氮排放量均较大,是对天津市水环境影响较大、需要重点治理的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具有一般相关性;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量均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相关性.人均GDP与工业固废产生量之间的三次函数曲线系数R2=0.967 4,但其拟合曲线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侧阶段;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拟合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模型,拐点在40 961元,说明工业废气的排放已得到一定控制,开始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①废气: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②废水: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重金属排放量1967吨;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③工业固体废物: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工业)6.2亿吨,历年累计堆存量64.6亿吨,占地55697公顷。④乡镇工业: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亿吨。 2、环境质量 ①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量浮微粉尘率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格局与提升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长江中游经济带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问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5-2015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PSR模型的长江中游经济带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物元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经济带3省区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该流域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在整个评价期内湖北、湖南两省协调性水平变化较大,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江西省协调性水平趋于缓和;2)工业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标是该流域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水平不断提升,需进一步对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管控力度,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以泉州市1991~2009年城市化水平作为经济指标,工业"三废"排放量作为环境指标,定量分析泉州市城市化与工业污染之间的耦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业COD排放量与城市化率的拟合曲线符合EKC的倒"U"模型,EKC的转折点已经实现.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废产生量的拟合曲线呈现为"U"+倒"U"型,工业废气、工业SO2排放量的拟合曲线呈现为"U"型的右侧部分,均未达到EKC的转折点.工业污染强度系数与城市化强度系数的拟合曲线为"S"型,说明泉州市工业污染物排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建议:产业结构是影响工业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泉州市应制定更加严厉的环境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措施,争取尽早跨越EKC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将中国31个城市分为5类,并建立工业产值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结果表明:调整各城市的工业产值,不能实现工业污染物减排;通过调整目标的权重,除工业粉尘保持原有排放量外,其余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都有所下降;各城市工业产值增长率为往年的最小值时,工业废水、SO2、烟尘及固废排放量都有所下降,而工业粉尘却增长;各类城市工业产值增长率为往年最大值时,工业SO2、烟尘、粉尘以及固废排放量都有所增长,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却下降.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地区间工业废水排放量差异的影响因素,对于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31地区的单区域投入产出表,使用空间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地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GDP总量并不完全匹配,工业废水排放量不仅取决于经济规模,还与直接工业废水排放系数大小密切相关;(2)京津地区、西北地区、大部分的西南地区和部分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小于全国平均,而北部沿海、大部分的东部沿海和部分南部沿海等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于全国平均;(3)最终需求效应和技术效应依次是影响工业废水排放量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使得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小于全国平均,经济欠发达地区大于全国平均,而最终需求效应作用方向与技术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9.
开展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与模拟是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年、2009年、2017年三期MODIS全球500 m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arkov,CA-Markov)和多准则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进行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1)2017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交叉验证,Kappa系数为0.894 2,表明利用CA-Markov模型和MCE方法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是可行的.2)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0.42万km2、2.67万km2和2.44万km2,而热带多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分别减少4.76万km2、1.2万km2和0.91万km2,说明我国西部草场转化为林地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达到33.53%,其中农用地和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相互转移最为活跃,表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经在农用地的整治和质量优化中初步见成效,对生态保护和恢复发挥了显著作用.3)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热带稀树草原的面积将继续增长,达到3.84万km2,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政策的持续推进.但热带多树草原面积减少最大,达到了2.68万km2,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效应,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农用地减少的面积仅次于热带多树草原,为2.27万km2,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需要继续加强监管耕地红线,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力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应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绿色转型为支撑,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研究团队主创出版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系列,已连续出版《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39.1万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河流、海洋污染的严峻形势 2001年6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0),该公报载: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报告载: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对全国5.5万公里河段的调查表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V类)的河段约占23.3%;鱼虾绝迹的河段2.4万公里,占45%;不能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占85.9%,其生态功能已严重衰退。 我国城市河流污染形势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投入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度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2001年~2015年上海在城市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攀枝花、六盘水等一些工业城市的城市效率得分低于0.626.城市效率相对低的城市主要由川西北、皖南等地分布转移到川西南、鄂北等地区分布.2) 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tfpch值平均每年提升0.8%.长江下游沿海地区城市和多数沿江城市的tfpch值要明显大于其他城市.3) 攀枝花、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分最低,并且得分逐年下降,表明在资源开发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先恶化后稳定的状态.4) 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投入产出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低度耦合型城市由长江中下游的湘北、苏北等地区转移到鄂西北、湘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1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PM2.5浓度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周末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除了2016年表现为负周末效应外,2015年、2017年、2018年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末均值高于工作日均值的正周末效应.同时,区域内部“周末效应”差异性较大.长江上游地区雾霾浓度较低,表现为负周末效应.长江中下游地区雾霾浓度高,表现为正周末效应,且雾霾污染的季节性明显,春、冬两季浓度高,具有明显的正周末效应;同时,长江经济带具有高于全年平均浓度的“春节假日效应”与低于全年平均浓度的“国庆假日效应”.分析结果还表明,距离长江经济带主要发达城市越近,雾霾浓度越高.针对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周末效应,基于生态文明治理视角,提出加快区域协同治理、打造长效治理机制以及在统筹治理下重点防治、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挖掘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污染减排的途径和动力,评价其减排绩效和年际变化规律,彰显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优势和特色,构建了以熵权法确定权重、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污染减排绩效回顾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应用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结果表明,2003~2012年间:(1)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呈先增、后减、再增的现象,减排绩效与生态工业园创建阶段呈现明显相关关系,污染减排绩效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呈"绝对脱钩"现象,工业增加值提高了10.6倍,而COD、氨氮及SO2的排放量则分别削减了54.2%、28.4%与81%;(3)减排绩效体现出明显的生态工业园特征,清洁生产、产业共生以及基础设施共享是污染物持久减排的主要途径;(4)与全国工业减排绩效相比,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强度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韩燕  邹霞  贺彦淇 《科技信息》2010,(8):I0021-I0021,I0024
水是人类生产之源,发展之本,是环境构成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分别从废水治理设施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等层面出发,利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各个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浓缩数据找到主要方面,并对废水的治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肖刚  肖鸿芸 《江西科学》2021,39(4):750-757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已成为提升旅游高品的重要载体.以长江经济带五批国家级和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带内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为主,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和曲艺则相对数量较少的类型分布结构;2)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呈现集聚为主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为扩散的特征;3)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集聚形式表现出团状与带状相结合的特征,其中有1个高密度核心区,6个次级聚集区,2条带状聚集区;4)长江经济带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数量上呈现为上下游多中游少,结构上则以传统技艺为主,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河流、海洋污染的严峻形势 2001年6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0),该公报载: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报告载: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对全国5.5万公里河段的调查表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V类)的河段约占23.3%;鱼虾绝迹的河段2.4万公里,占45%;不能满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占85.9%,其生态功能已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8.
以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生态投入与生态补偿标准,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路;结果表明: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个流域内均为生态赤字,生态压力较大,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化石能源地、草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开发过度;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地区总的生态补偿额为514.797 5亿元,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地图工具,研究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水资源压力,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10%的区域面临"高"或"极高"水资源压力,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和四川是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压力最大的6省(市)。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前工作基础上,利用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GDP废水排放量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经济效率,得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经济效率存在梯队差异。水经济效率低下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出现水量、水质压力的原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需提高各产业用水效率,削减用水量,以实现2030年用水红线指标控制要求。结合各省市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长江经济带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或协调机制,推行许可证制度、横向生态补偿等综合管理政策框架,继续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