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后,对其生存质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病例,均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0例。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在治疗期间进行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观察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结论:对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及术后使用医用弹力袜的护理策略.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在介入造影引导下行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结果 大多血栓阻塞血管血流再通,临床症状得到迅速改善,显著有效率76.0%,有效率24.0%.结论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患者,准确的导管置入及精准的溶栓药物作用,配合医用弹力袜及其它辅助治疗方法,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重点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或再栓塞等并发症。结果基本治愈8例,有效26例。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多个穿刺部位出血,经冰敷、局部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结论对溶栓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106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置管后行常规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及并发症发生总几率、R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PICC置管前后,仅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所接受的护理基础上,加施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在静脉选择、导管尖端位置等因素影响下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或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相同静脉选择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尖端到位率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均有着积极的影响,有效降低了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涤纶环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情况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65例涤纶环深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置管的适应证、置管方法、留置时间、正确使用导管的方法、各种导致导管使用不当的因素及常见并发症,并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发生导管感染8例,感染率3.2次/1000导管日;血流不通畅或导管内血栓形成6例28次。结论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不适合行内瘘术者的最佳替代方法之一,注重健康教育,重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尿激酶管内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7.
郑映芝 《中国校医》2017,(5):391-391
目的总结新生儿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与体会。方法对59例新生儿行颈内静脉置管,给予新生儿深静脉置管护理管理,观察护理效果并总结体会。结果 59例新生儿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术后有1例出现穿刺点少许渗血,量约5 mL,局部进行压迫止血后好转,有3例出现局部发红,更换敷料后好转,59例新生儿均未出现穿刺部位皮疹、水泡、皮肤破损,也未出现局部细菌感染。结论良好的护理能够减少置管中和置管后并发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涤纶环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情况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65例涤纶环深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置管的适应证、置管方法、留置时间、正确使用导管的方法、各种导致导管使用不当的因素及常见并发症,并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发生导管感染8例,感染率3.2次/1000导管日;血流不通畅或导管内血栓形成6例28次。结论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不适合行内瘘术者的最佳替代方法之一,注重健康教育,重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尿激酶管内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动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患侧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溶栓.结果置管溶栓时间(5.6±1.6)d.溶栓总有效率95.65%,尿激酶用量为(280.43±80.82)万单位.随访3~12月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23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落实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措施干预后,除3例患者出现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溶栓处理,症状消失外,其余患者均没有出现血栓形成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死亡病例。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血栓形成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23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落实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措施干预后,除3例患者出现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溶栓处理,症状消失外,其余患者均没有出现血栓形成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死亡病例。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血栓形成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相关感染的预防和对策。方法选取天津市泰达医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接收的行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52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例患者发生感染,1例导管口感染和1例皮下隧道感染,感染总发生率为7.69%;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感染,3例导管口感染、2例皮下隧道感染和2例血流感染,感染总发生率为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行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治疗中采取感染相关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吴幼香 《现代保健》2010,(23):141-142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2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术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并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20例患者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2例患者均进行了溶栓治疗,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后能下地行走.结论 手术前后的药物、肢体锻炼及辅助器械等各项护理措施可减少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超声介入下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2例,均采用超声介入下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为半年,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腘静脉穿刺(1.72±0.03)次,手术时间(27.29±5.91)min,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治疗后,患侧和健侧膝上15cm周径差(3.46±1.05)cm、患侧和健侧小腿最粗周径差(1.68±0.65)cm,分别小于治疗前的(7.22±2.13)cm、(4.12±1.23)cm,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采用超声介入下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总结PICC置管在肿瘤科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心得。方法:通过对90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护理,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经临床护理后得到有效的控制,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治疗。结论:PICC置管后各种临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武丽 《医药与保健》2014,(1):110+103
目的观察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要点。方法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普外科共102例患者实施深静脉置管,重症胰腺炎25例、胃肠道手术63例、胆管癌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6例。置管时间最长者28天,最短者3天。结果 2例发生局部感染、3例发生置管后阻塞。结论深静脉置管在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观察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要点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96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春香  李赖方  林彩银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75-1576
目的总结实施锁骨下深静脉置管96例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96例患者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输液,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96例患者无1例发生气胸、血胸、静脉炎、血栓形成等现象,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成功置管后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预防感染,防止脱管等是护理重点。结论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为抢救休克、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穿刺困难、需深静脉营养和化疗等患者,开辟了一条迅捷安全的途径,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顺利完成治疗及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的对比效果。方法: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7月-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1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外周静脉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达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尿激酶的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的差值和小腿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溶栓之两种,导管接触溶栓比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要好,而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防治体会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于放化疗期间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0例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其中2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成功,无肺栓塞发生;16例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过程中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39例患者中痊愈1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时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及时检测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长期化疗和肠外营养的肿瘤患者的使用价值。方法:对176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病人的置管方法、护理措施、留置时间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留置时间10~362d,平均99.6d,172例患者带管出院,无l例导管滑脱,保证化疗的顺利实施及病人肠外营养的长期使用。结论:深静脉置管只要护理得当,均可以带管出院,为肿瘤病人重复化疗和长期肠外营养提供较好的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