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甜菜夜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其田间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国庆  罗礼智  江幸福 《生态学报》2006,26(9):3035-3040
人工合成的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两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和(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按不同配比制成诱芯,在风洞中均能引起雄蛾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及接近诱芯的行为反应.不同配比和剂量的诱芯诱虫效果差异显著(p<0.05).Z9,E12-14:Ac和Z9-14:OH按7:3配比,诱虫活性最高,表现在风洞中,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和接近诱芯的蛾数最高,与处女蛾的引诱效果相当.以此配比制成的性诱剂在田间诱捕的虫量最多,与风洞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诱芯剂量在0.05~0.5mg范围内均有显著的诱虫效果,但剂量过低或过高均导致诱捕率下降.同一配比诱芯在风洞中引起雄蛾接近诱芯的蛾量与田间诱蛾量呈显著相关(R1=0.968,R2=0.961).并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田间性诱剂防治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行为和嗅觉分子水平探究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雄蛾对性信息素嗅觉反应的地理种群差异及其机理,以明确该害虫田间种群雄成虫的嗅觉适应性及其特点。【方法】采用7种Z11-16∶Ald, Z9-16∶Ald和Z13-18∶Ald配比不同的三元性信息素诱芯(Z11-16∶Ald和Z9-16∶Ald配比分别为540 μg∶540 μg, 864 μg∶216 μg, 945 μg∶135 μg, 980 μg∶98 μg, 1 003 μg∶77 μg, 1 016 μg∶64 μg和1 045 μg∶35 μg,而Z13-18∶Ald含量保持不变),在中国6省水稻田间诱捕二化螟雄成虫;利用实验室风洞测定864 μg∶216 μg, 980 μg∶98 μg和1 016 μg∶64 μg配比诱芯在田间诱捕的越冬代和第2代二化螟雄蛾分别对这3个配比的性信息素诱芯的行为反应;并采用RT-qPCR方法测定这7种性信息素配比不同的诱芯诱捕的雄蛾触角中二化螟雄蛾12个性信息素识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田间试验中,Z11-16∶Ald和Z9-16∶Ald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诱芯对水稻二化螟雄蛾均有引诱作用,但不同配比引诱的二化螟雄蛾占比不同。6省诱芯中Z11-16∶Ald和Z9-16∶Ald的最佳配比不同,并且同一配比性信息素诱芯在不同省份引诱的二化螟雄蛾占比也不同。结果表明,不仅在不同地区诱芯的性信息素最佳配比不同,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的诱蛾量占比也不同。实验室风洞试验中,864 μg∶216 μg和1 016 μg∶64 μg配比诱芯田间诱捕雄蛾分别对864 μg∶216 μg和1 016 μg∶64 μg配比诱芯的行为反应均显著强于对其余两种配比诱芯,980 μg∶98 μg配比诱芯田间诱捕雄蛾对1 016 μg∶64 μg, 980 μg∶98 μg和864 μg∶216 μg配比诱芯的行为反应无显著差异。在RT-qPCR测定中,除GOBP1外,其余11个性信息素识别相关基因在Z11-16∶Ald和Z9-16∶Ald不同配比诱芯诱捕雄蛾触角中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BP3, PBP4, PR1, PR2, PR4, PR5和PR6 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性信息素配比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中国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性信息素嗅觉差异,不仅有助于提高该害虫的性诱防控效率,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其嗅觉地理种群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大螟雄蛾触角对性外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生理试验显示出: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雄蛾触角对Z11-16:Ac(A)oZ11-16:OH(B)激起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Z11-16:ALD?,E11-16:Ac(D),Z9-14:Ac(E)和Z7-12:Ac(F)四种化合物也能激起较强的EAG反应;A化合物的刺激阈比B高,此两种化合物5:5比例时,激起的反应最强烈。电生理的试验推测,雄蛾触角对A和B两种化合物的感受,是通过触角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器。A和B不同比例混合后,田间诱蛾试验证明:在9:1,8:2,5:5的比例时,其诱蛾量远远超过单独的A化合物;E加入A与B的混合物中,起抑制诱蛾的效果,上述试验表明,Z11-16:OH是大螟的性诱剂。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大害虫。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中,昆虫信息素技术因其安全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市售性诱剂在不同蔬菜种植区的诱蛾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针对性小菜蛾引诱剂研制及田间诱集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与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均能引起小菜蛾雄成虫触角产生电生理反应。田间诱集效应试验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Z11-16:Ac和Z11-16:OH在诱芯中比例为30∶70∶0.1,剂量为100.1μg时的田间诱蛾效果最好,与已报道性诱剂配方50∶50以及70∶30∶1相比较,诱蛾效果增加了28%-38.1%和65.1%-66.9%,明显提高了小菜蛾引诱剂的田间诱蛾效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小菜蛾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望在小菜蛾地区针对性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新成分:化学结构鉴定和田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性外激素由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 Z5,E7-12:Ac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Pr)构成。为了确定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系统是否含有其它成分,我们对外激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通过田间诱蛾试验发现了某些增加诱蛾活性的新成分。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诱蛾试验发现,在北京郊区Z7-12:Ac+Z9-14:Ac(1:1)对瘦连纹夜蛾和黑点委夜蛾有引诱作用;Z9-14:Ac对朽木夜蛾和标俚夜蛾有引诱作用;Z7-12:Ac+Z11-16:OH(4:1)对陌夜蛾有引诱作用;而Z7-12:Ac+Z9-14:Ac+Z11-16:OH(3:1:1)是宽胫夜蛾的性诱剂。其中,标俚夜蛾、陌夜蛾和宽胫夜蛾性诱剂均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在初步筛选过程中,主要成份反11十四碳烯醋酸酯(E1114:AC)能引起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iis L.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的行为,但雄蛾对单个组分E1114:AL、E1114:OH、14:OH、14:AC、12:OH不呈现任何反应。当释放源为二元组分或三元组分时,可以明显增加雄蛾定向飞行和达到释放源的数量。筛选出二元组分为(E1114:AC):(E1114:AL)=1:1和三元组分(E1114:AC):(E1114:AL):(14:OH)=5:3:12时效果最佳。田间试验中进一步筛选出三元组分(E1114:AC):(E1114:AL):(14:OH)=5:3:12为最佳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为害玉米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雌蛾性信息素完整组成以及嗅觉反应特点。【方法】采集为害玉米的桃蛀螟性成熟雌蛾,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性腺提取物和合成标样进行比较分析,触角电位(EAG)记录技术测定和分析嗅觉反应,并结合2014年在四川和山东进行的田间诱捕比较试验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E10-16∶Ald为玉米桃蛀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同时还检测到微量的Z10-16∶Ald和Z10-16∶OH。未交配雌蛾对E10-16∶Ald, 16∶Ald,Z10-16∶Ald,Z10-16∶OH和E10-16∶OH这5种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嗅觉反应不明显,而未交配雄蛾对E10-16∶Ald和Z10-16∶Ald的嗅觉反应强烈,对E10-16∶OH和Z10-16∶OH的嗅觉反应次之。2014年在四川和山东用不同比例的三组分(E10-16∶Ald,Z10-16∶Ald和16∶Ald)和四组分(E10-16∶Ald,Z10-16∶Ald, 16∶Ald和E10-16∶OH)诱芯进行的田间试验中,三组分诱芯中E10-16∶Ald,Z10-16∶Ald和16∶Ald的比例在95∶5∶10时诱虫量最多;四组分诱芯中微量组分Z10-16∶OH在四川未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在山东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以E10-16∶Ald,Z10-16∶Ald, 16∶Ald和E10-16∶OH的比例为95∶5∶10∶5时诱蛾能力最强。【结论】玉米桃蛀螟的性信息素完整组成包括E10-16∶Ald,Z10-16∶Ald, 16∶Ald和E10-16∶OH,其最佳比例为95∶5∶10∶5。  相似文献   

9.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附加农药诱杀器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汉杰  邱同铎 《昆虫知识》1998,35(2):108-110
通过田间对梨小食心虫雄蛾着陆行为观察,设计出4种诱杀器,其中双翼式和台式最适于雄蛾降落。诱杀器的材料以PVC塑板为好。涂在诱杀器上的缓释型菊酯农药,开始对雄蛾有较强的忌避作用,但在田间暴露10天后,雄蛾着陆率可在80%以上,让雄蛾接触在田间暴露的药膜5秒左右,开始雄蛾可在10分钟内被击倒,当药膜在田间暴露80天后,仍可击倒雄蛾,所以这种性诱剂加农药的诱杀器有可能用来防治梨小食心虫或其它小型害虫。  相似文献   

10.
枣镰翅小卷蛾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风洞中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E9-12∶Ac和Z9-12∶Ac)的行为反应。E9-12∶Ac组分能够引起少量雄蛾(8-3%)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的全部行为反应,而雄蛾对Z9-12∶Ac组分无反应。E9-12∶Ac+Z9-12∶Ac混合物中前者占60%~65%效果最好,能使71.7%~76.7%雄蛾到达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E9-12∶Ac与Z9-12∶Ac为6.5∶3.5时,200 ng~2 000 ng的剂量效果最好,有76.7%~81.7%雄蛾到达诱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大螟Sesamia inferens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的合成和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及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的关系。【方法】通过溶剂浸提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分析大螟雌蛾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的滴度,结合行为观测和多地田间实时性信息素诱捕数据,调查大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结果】大螟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含量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前1 h,暗期后4 h快速增加,暗期8 h为第1次高峰,但光期1h又一次高峰,光期5 h还可以被显著检测到。分泌至腺体外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后6 h,高峰期在暗期后10 h,光期后1 h性信息素Z11-16∶Ac滴度达到96.9±20.9 ng/雌。采用溶剂浸提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2.8±1.9,在光期平均为2.5±0.9,统计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SPME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8.5±1.2,在光期平均为5.7±0.6,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产卵器伸出时间发生在暗期6-8 h,产卵器伸出持续时间平均为80.8±4.4 min。大螟的交配发生在暗期4-10 h,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83.4±5.0 min。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性诱自动计数的田间每日每小时实时计数数据显示,越冬代诱蛾比较集中,之后的世代则比较分散,田间雄蛾的性诱昼夜节律受地理环境、季节和世代等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螟交配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昼夜节律在时间上不一致,交配时间在暗期较早时段。雌蛾性信息素有效的释放时间范围比雄蛾对性信息素反应的要小。产卵器伸展与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加快和扩散 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2.
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粘虫性信息素一直为人重视。Takahashi等(1979)及Sato等(1980)报道粘虫Leucania separata性信息素为: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Z11-16:Ac),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比例为8:1;McDonnough等(1980)和Hill等(1980)报道粘虫Pseudaletta unipuncta性信息素组分也为Z11-16:Ac和Z11-16:OH,但比例不同(比例为500:1)。我所等单位根据文献报道,先后曾合成过这种粘虫的信息化合物,1980—1982年连续进行过多次田间诱蛾活性试验,都没有诱到粘虫。为进一步探索粘虫的性引诱剂,1983年进行了更广泛的田司筛选试验,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对粘虫雄蛾具有较佳的引诱活性,并在华东、东北、  相似文献   

13.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Wei H  Du 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30-732
提取和鉴定了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的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并进行了田问试验.结果表明,雌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29-14:Ac)和顺-9,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在这2种化合物配制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Z9-14:Ac/Z9E12-14:Ac=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Walker)信息素通讯系统。【方法】在风洞中观察了榆木蠹蛾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及其不同比例及剂量混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单组分试验结果表明,仅有Z7-14:Ac能够引起少量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出现预交尾的全部行为反应,其余4个单组分(E3-14:Ac,Z3E5-14:Ac,E3-14:OH和Z3-14:OH)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二元混合物(Z7-14:Ac+E3-14:Ac)明显增加雄蛾完整的性行为反应比例,三元混合物(Z7-14:Ac+E3-14:Ac+Z3E5-14:Ac)比例为10∶4∶4,剂量为1 300μg时有71.7%雄蛾发生预交尾,剂量为1 000μg时有70.3%雄蛾发生预交尾,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榆木蠹蛾风洞行为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其性信息素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性信息素对榆木蠹蛾进行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澄清中国玉米螟的种名,1979年8月,我们用一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和三种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在河南许昌作了田间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反12-十四烯醇乙酸醑及醋酸十四(烷)醇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97∶3和3∶97,前者共诱到3头蛾,后者共诱到2头蛾,有一定活性:而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35∶65没有诱到蛾,无话性。因此,初步证明:(1)河南许昌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至于是否有欧洲玉米螟存在,须进一步作试验和对标本进行鉴定后才能确定:(2)性诱剂装在橡皮塞内的效果优于装在毛细管内的效果;(3)用诱蛾水盆比用“非洛康”捕蛾器纸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质联用仪对笋秀夜蛾雌蛾性腺体粗提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比对,通过触角电位(EAG)试验研究了笋秀夜蛾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以Y形嗅觉仪进行了室内和林间的行为生测.结果表明: 雌蛾性腺体粗提物中顺11-十六碳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笋秀夜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性腺粗提物、两种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激发雄蛾明显的EAG反应,且EAG反应值随性信息素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Z11-16:Ac和Z11-16:OH按57∶43配置成的二元混合物所激发的EAG反应强于同等剂量下的单一组分.室内的行为生测和林间诱捕试验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Z11-16:Ac+Z11-16:OH(57∶43)混合物对雄蛾引诱力最强,在林间单诱捕器(诱芯浓度为104ng·μL-1)的平均诱捕量达到(48.5±6.7)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柑橘园柑桔潜叶蛾雄虫对性诱剂趋向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是柑桔重要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的性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的引诱活性和引诱的日节律,结果表明该性诱剂对广州、深圳和江西新余地区的柑桔潜叶蛾雄虫有显著的引诱活性.性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的诱捕数量日节律明显,4:00~6:00诱集到的雄虫数量最多,3:00~4:00和6:00~11:00诱集到少量雄虫,其它时间没有诱集到雄虫.  相似文献   

19.
用性信息素诱剂防治烟青虫的效果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两个烟青虫性信息素诱剂配方对烟青虫Helicoverpaassulta (Guen e)成虫的诱杀效果及诱杀成虫后田间烟青虫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和有虫株减退率。 1型诱芯配比为Z9 1 6 :Ald与Z1 1 1 6 :Ald 1 0 0∶9 5 ;Ⅱ型诱芯配比为 1 6 :Ald和Z9 1 6 :Ald与Z1 1 1 6 :Ald( 1 9 3∶1 0 0∶70 )。结果表明 :烟青虫性信息素诱剂Ⅰ ,Ⅱ型诱芯对烟青虫成虫都有很强的诱杀效果 ,在长达 85d的时间内 ,5个Ⅰ型诱芯共诱杀了4 0 4头雄性成虫 ,5个Ⅱ型诱芯共诱杀 4 1 9头 ,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诱蛾地烟青虫幼虫的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都有明显的降低 ,Ⅰ、Ⅱ型诱芯使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降低幅度均在 6 6 6 7%~ 90 91 %之间。性信息素诱剂使用方便、无毒、不污染环境 ,对烟叶不产生药害 ,防治效果良好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应用性诱剂对海拔1 200 m山区甘蓝田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在第一茬蔬菜生长期有2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11.7±2.4和9.2±1.0;第二茬蔬菜生长期有3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70.9±8.0、16.1±2.5和11.1±1.9。应用性诱剂诱捕山区甘蓝田小菜蛾时,第一茬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捕量相关性不显著,而第二茬菜生长期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蛾量相关性显著(y=0.0116x+0.1614, r=0.9213, P=0.0011)。性诱剂在光期与暗期都可诱到小菜蛾雄虫, 没有明显的诱蛾高峰。应用性诱剂可以使菜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田间子代幼虫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