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医院中药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10月我院中药管理监测结果作为对照组,未采用中药信息化管理,选取2012年2月-10月我院中药管理监测结果作为观察组,采用中药信息化管理,观察两组处方出错率、中药发错率和中药代煎领取出错率。结果:观察组处方出错率、中药发错率和中药代煎领取出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中药管理中采用医院信息技术,其中电子处方能够规范中药处方管理,语音播报能够改善发药环境,短信提醒为代煎中药患者提供了方便,能够提高医院中药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品发放制度对中药药房工作效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未实施药品发放制度和相关管理方法发放的4000份中药处方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6月至2018年10月已实施完整药品管理和发放制度所发放的4000份中药处方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工作效率以及发放处方错误率。结果观察组取药时间、药品盘点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其账目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品发放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药品发放制度可以提高中药药房工作效率,降低其差错率的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DCA循环法对提高医院门诊中药房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至3月份实施常规管理发放的3130张处方作为对照组;2017年4至6月份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发放的3143张处方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处方审核正确率、调配率正确率、复核差错率以及药品差错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处方审核正确率、调配率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复核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处方差错、医嘱差错、配备差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提高医院门诊中药房管理质量,有效降低配药差错及复核差错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医院中药房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对我院中药房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管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药品报损率、患者的投诉率及药品账目符合率均显著较对照组优,且P0.05,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中药房的管理中实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降低药品的报损率及患者的投诉率,提高药品账目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调剂质量监管对中药处方合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方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各科室中药处方治疗的1 558例患者,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8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10月实施中药调剂质量监管的7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中药处方合理性、不良反应及相关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中药处方合理率为78.99%(654/828),观察组中药处方合理率为94.93%(693/828)。观察组中药处方合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12/828),差错发生率为2.17%(18/82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7%(2/730),差错发生率为0.55%(2/73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差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药调剂质量监管可提高中药处方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及差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研究新医改下医院药剂管理模式转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药剂科在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所发放的药剂处方1837张作为观察组,采用现代医院药剂管理理论对药剂管理工作进行指导,选择2013年4月之前的1890张药剂处方作为对照组,其采用常规的医院药剂管理方式进行药剂管理。对两组药剂处方的管理情况进行比较,并行分析。结果经比较,两组药剂处方在审核正确率、调配正确率、复核查处差错率、退药率方面的情况,观察组更具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新医改的背景下,对于医院的药剂管理当中采用现代医院药剂管理理论对药剂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药物质量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药学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应用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将该时期的药学管理情况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不合理处方数量、高危药品配置错误数量、用药安全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不合理处方数量、配药错误数量少于对照组,其用药安全性更高,P值0.05,两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中应用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能够提高药师对药物的了解与认识,降低因药物配置不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能有效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佳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桑菊饮治疗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诊断的支气管炎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开具的处方为采用中药桑菊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开具的处方为采用急支糖浆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第一疗程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中药桑菊饮治疗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患者症状改善快,该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加强药剂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6年11月我院实施加强药剂管理为时间分界点,将选取的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药剂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将选取的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药剂管理情况作为观察组。对两组药剂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两组在药物报损率、过期药品数、调配差错数、处方缺陷检出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 在加强药剂管理后,在药物报损率、过期药品数、调配差错数、处方缺陷检出率等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结论 加强药剂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工作质量,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提升医院的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赢得患者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药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实践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份实施信息系统改革前后的一段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实施信息系统改革后的3个月(当年7、8、9月份),对照组为实施信息系统改革前的3个月(当年3、4、5月份),分别对两组在关于处方、药品监测及因取药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而造成患者投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药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和实践情况。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试验组的平均处方总合格率(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处方总合格率(70.22%);而且试验组的患者平均总投诉率(5.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平均总投诉率(3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建设可用于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药学工作中,可应用于处方评价、药物有效期监测、用药的在线咨询以及安全用药知识的网络普及等,有利于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及准确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处方点评意见反馈制度对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实施处方点评意见反馈制度的1500张处方为观察组,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未实施处方点评意见反馈制度的1500张处方为对照组,比较2组处方的基本指标与不合理用药状况。结果:观察组处方的基本指标与不合理用药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处方点评意见反馈制度后,可以显著提高处方质量,减少不合理用药状况的发生,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细节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7年10月开展细节护理管理,选择2017年6月-9月我院新生儿科收入的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另选2017年10月-12月收入的新生儿10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新生儿身识别失误、家属投诉、护理差错、护理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身份识别失误、家属投诉、护理差错、护理不良反应等事件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管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身份识别失误、家属投诉、护理差错、护理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在医院的门诊处方干预之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的我院门诊83652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段分为对照组为3月共42957张处方,研究组为4月共40695张处方。对照组门诊处方采用常规的模式进行管理,研究组门诊处方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两组处方的质量进行监控和对比,内容包括用药是否适宜、处方是否超常、是否规范等方面。结果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处方的质量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之后可知,研究组的处方质量在各方面的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处方明显要好(P0.05)。结论在医院门诊处方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较好,PDCA循环管理模式这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医院门诊处方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在医院其他方面的管理之中都值得推荐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医院中药调剂速率及差错控制中的作用,为中药饮片药房提供有效管理方法。方法我院从2017年6月在中药调剂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的中药药剂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的中药药剂管理情况作为研究组,记录比较两组中药调剂速率以及差错情况。结果研究组中药调剂平均摆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处方审核差错率、药剂调配差错率、药剂复核差错率以及发药差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提高中药调剂速率,降低中药调剂差错率,提高中药饮片药房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保障安全用药,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70-172
目的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院的160张西药处方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月我院的160张西药处方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管理,研究组采用加强用药安全及规范性的综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西药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合理用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保证西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在加强药物管理的同时应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自身素质,完善药物管理制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处方点评对中药调配差错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本社区医院2016年1~12月期间开具的200张中药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筛选出本社区医院2015年11~12月期间开具的200张中药处方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为未实施处方点评前开具的处方,观察组为实施处方点评后开具的处方,统计并对比两组处方的中药调配差错率.结果:对照组的中药调配差错率是5.5%,观察组是1.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不同调配差错类型的发生率,观察组少配、错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处方点评对中药调配差错具有一定的影响,可明显降低中药调配差错率,且能指导中药调配对策的正确实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高药剂科药学服务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药剂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发放的14231件药品、使用的12048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视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之前);另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发放的15027件药品、使用的13284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视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之后),比较两组药品的管理情况和处方执行情况。结果:观察组药品管理情况(药品去向明确率、不合格药品报损率、药品使用有效率)和处方执行情况(重复给药、注射剂量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在药剂科药品服务中,能够提高药品管理和执行的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中药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中药强化管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将此时期作为对照组)我院收治的1000例患者,均曾接受中药治疗,自行设计调查表,对1000例患者的处方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我院中药不合理用药情况。2014年1月~10月我院制定并应用中药强化管理措施(将此时期作为实验组),再次调查1000份处方,记录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实施强化措施后,我院中药不合理用药率由23.0%下降至11.0%,患者满意度由89%提升至98%(P0.05)。结论:我院中药合理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用强化管理措施后,中药不合理应用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制定相应处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西药房收到的处方640张为对照组,为常规管理,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西药房收到的处方640张为观察组,为针对性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系统分析,制定相应处理对策,能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物调剂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行中药调剂的内科病人患者2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4例,采取传统手写记录法,观察组104例,采取电子设备记录法,对中药调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观察组处方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处方有误率、人员有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处方错误、人员有误是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电子设备记录法,并加强调剂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提高药方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