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固体电解质代替具有可燃性的液态电解液可有效解决当今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然而,固态电池中的电极/电解质的固-固接触通常具有较大的界面阻抗,从而导致电池极化增加。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基固体电解质作为正负极界面缓冲层,可有效地解决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高界面阻抗问题,使正极界面单位面积阻抗从1 716Ω/cm2降至213Ω/cm2。在负极处,PVDF可提供良好的弹性支撑,使负极界面单位面积阻抗从1 135Ω/cm2降至109Ω/cm2。此外,金属锂对称电池的直流极化测试表明,经过PVDF修饰后负极界面稳定性显著提高。最后,组装的钴酸锂/金属锂软包电池,正负极界面均经PVDF修饰后,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336 W·h/kg。1C条件下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从30.7%提升至83.3%。  相似文献   

2.
石墨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有限的理论容量和较慢的充电速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开发更高容量且兼具快充能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研究重点。利用蔗糖与浓硫酸脱水反应得到初始硬碳(R-HC),并在NH3/Ar气氛中退火,得到了氮掺杂的多孔硬碳(N-HC)。N-HC具有丰富的超微孔结构(孔径<0.75 nm)和较大的层间距(约为0.39 nm),使得锂离子在N-HC中的扩散系数能够达到9.0×10-8 cm2·s-1。在0.27 C和2.7 C (1 C=370 m A·g-1)条件下,N-HC负极经过680和1 400次循环后容量分别为704.0 m A·h·g-1和269.2 mA·h·g-1。尽管其首次Coulomb效率还有待提高,N-HC负极已初步达到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无Co的双钙钛矿SmBaFeNiO5+δ(SBFN)阴极材料,并引入Sm0.2Ce0.8O1.9 (SDC)电解质材料制备复合阴极,降低热膨胀系数和优化性能。研究表明:SBFN在30~9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14.1×10-6 K-1,SBFN–SDC15 (质量比为85:15)复合阴极的平均热膨胀系数降为12.0×10-6 K-1。SBFN在425℃时电导率具有最大值,为48 S/cm。700℃时SBFN|SDC|SBFN对称电池的界面极化阻抗(Rp)为0.386Ω·cm2。在SBFN中引入SDC可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SBFN–SDC10 (质量比为90:10)复合阴极具有最低的Rp,为0.224Ω·cm2。800℃时,以SBFN和SBFN–SDC10为阴极的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367.6 m W/cm2和507.8 m W/cm2。  相似文献   

4.
使用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膜的金属锂负极固–液混合电池是一种有望实现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新型锂电池。采用大面积涂覆成膜的方式实现了高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基聚合物电解质薄膜的制备,通过对电导率、耐高压性能、与金属锂负极界面稳定性、扣电性能等电化学性能的测试,验证其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中应用的可能性,组装了350 W?h/kg的软包固–液混合电池和1~4层双电极软包电池,最后提出了有望实现400 W?h/kg以上超高能量密度的可行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程晓琪  许戈文 《精细化工》2020,37(1):117-121,167
以天然蚕丝为骨架支撑材料,将聚氧化乙烯(PEO)和锂盐溶液浇铸在蚕丝上干燥成膜,制备得到蚕丝/PEO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ilk-PEO-SPE)。通过FTIR、电子拉力机、同步热分析仪、电化学窗口测试、电导率测试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并以磷酸铁锂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组装全固态电池,测试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PEO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相比,复合固态聚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达到10 MPa)和优异的电化学窗口(达到4.6 V),以该电解质组装的全固态锂电池在60℃、1 C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到113 mA·h/g,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97%,显示出较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正极是锂-氧气(Li-O2)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场所,其直接决定了电池性能。本研究采用泡桐木为原材料,在NaCl/CoCl2混合熔融盐介质中,以三聚氰胺和硫脲为氮源和硫源,一步热解炭化制备出Co、N、S共掺杂的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wd-NSC),并直接用作Li-O2电池正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所获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与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o、N、S共掺杂的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表现出高比容量(在0.05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12.83mA·h/cm2)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0.1mA/cm2和限定容量为0.5mA·h/cm2下,循环寿命可达125次),优异的电池性能可归因于三维分级多孔结构及Co、N、S共掺杂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电化学稳定窗口窄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制备了一种铝酸锂(LAO)纳米棒填充聚碳酸亚丙酯(PPC)的复合固体电解质薄膜(LAO-CSE),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化学工作站等对LAO纳米棒和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加入LAO纳米棒后复合固体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达到5.0×10-4 S/cm,电化学稳定窗口大于4.8 V;LAO-CSE应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室温电化学性能,填充8%(质量分数)LAO的NCM622/LAO-CSE/Li固态电池的首次循环放电比容量为180 mA·h/g,在0.5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7.3%。LAO纳米棒的增强效果归因于棒状填料提供了连续的锂离子传输路径。该LAO-CSE复合固态电解质有望在高压固态锂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聚氧化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室温电导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在PEO中掺杂碳量子点(CQDs)作为填料,制备出不同CQDs含量的PEO基固态电解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PEO基固态电解质相比,掺杂CQDs的PEO基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EIS)得出,PEO-LITFSI-5%CQDs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为2.01×10-5 S/cm,与PEO-LiTFSI-0%CQDs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相比,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锂金属电池因能量密度高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储能电池之一。然而锂金属负极上锂枝晶的生长会导致容量衰减甚至安全问题。为此,将凹凸棒石负载至纤维膜上应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保护,组装成对称电池及磷酸铁锂全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凹凸棒石的纤维膜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其对称电池在沉积容量为1 mA·h/cm^(2)、电流密度为2 mA/cm^(2)下循环500 h时极化电压仅为83.2 mV,1 C倍率下加入凹凸棒石纤维膜的全电池循环1000圈后放电比容量仍有84.92 mA·h/g。综上,凹凸棒石对锂枝晶有抑制作用,为锂金属电池负极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旋涂法在Li7La3Zr2O12(LLZO)基体上涂覆PVDF基聚合物膜,制备得到LLZO基夹层混合固态电解质,以改善LLZO与锂金属负极之间接触性差的问题。通过控制不同的旋涂转速,获得了表面光滑平整、无褶皱的聚合物膜;并从PVDF电解质溶液中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含量、夹层混合固态电解质放置时间及温度3个方面研究其对夹层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PVDF)∶m(LiTFSI)=4∶1时,夹层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为4.40×10-5S/cm;室温下放置20 d后,离子电导率减小至1.70×10-5S/cm,且离子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0℃时为7.07×10-5S/cm。  相似文献   

11.
潘迪  孔江榕  刘欣楠  黄美琪  周涛 《化工进展》2021,40(Z2):334-339
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绿色清洁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其液态电解质易泄漏、挥发,且隔膜易被锂枝晶刺穿造成短路,引发危险。固态电解质大多是不具燃烧性的无机材料,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较高、电化学窗口宽且适用温度范围广。因此,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其他类型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氧化物Li7La3Zr2O12(LLZO)具有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5V vs. Li/Li+)、对锂稳定性好和热稳定性高等特点,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低温燃烧法两种湿化学法合成LLZO粉末,对应的电解质片在40℃时的离子电导率分别为1.22×10-5S/cm和3.87×10-6S/cm,活化能分别为0.34eV和0.32eV。从实验结果综合比较,溶胶-凝胶法为最佳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石墨负极的压实密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3种不同压实密度的石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发现随着压实密度的增大,负极极片的吸液时间逐渐延长,电池的内阻也在不断地增加。当负极压实密度为1.7 g/cm3时,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为最佳。电池在0.5 C下放电循环5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8%,3.0 C倍率的放电容量为0.2 C放电容量的95.1%。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阴离子置换反应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米粒状FeS2/C纳米材料。所制备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和电子电导,优异的电解液浸润特性,以及缓冲材料体积变化的能力。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FeS2/C电极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以及优秀的倍率性能,100 mA·g-1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高达1100 mA·h·g-1,在2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依然有866 mA·h·g-1可逆比容量。研究结果为其他核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r2Fe Mo0.6Mg0.25Al0.15O6 (SFMMA)双钙钛矿阳极的晶体缺陷结构、热膨胀性能、电荷传输特性、氧化还原稳定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SFMMA室温下为I 4/m四方结构,400℃时材料转变为F m 3 m立方结构。SFMMA材料的实际晶体结构式为Sr2(Fe0.75Mg0.25)(Mo0.6Fe0.25Al0.15)O6-δ,材料晶格中含有大量反位缺陷FeB’以及—FeB—O—FeB’—键,有利于氧空位的形成及氧离子的迁移扩散。SFMMA的热膨胀系数在25~400℃和400~900℃范围内分别为13.0×10–6K–1和17.6×10–6K–1,在氢气气氛下600~900℃温度范围内电导率超过35 S·cm–1,并且具有较快的氧表面交换特性以及非常优异的氧化还原循环结构稳定性。在900,850,800℃和750℃时,湿润H2(3%H2O,50 m L/min)气氛中,SFMMA/La0.4Ce0.6O2(LDC)/La0.8Sr0.2Ga0.8Mg0.2O3(LSGM)/LDC/SFMMA对称半电池面比电阻分别为0.096,0.142,0.239Ω·cm2和0.447Ω·cm2。以SFMMA为阳极组装电解质支撑型单电池SFMMA/LDC/LSGM (300μm)/Pr Ba0.5Sr0.5Co1.5Fe0.5O5+δ,850℃时电池最大功率密度可达886 m W·cm–2。  相似文献   

15.
可穿戴和便携式电子设备迫切需要发展透明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储能器件。炭化树叶叶脉由连续的碳纤维网络构成,具有非常好的透明性,且兼具导电性好和质量轻的优点。本文以炭化菩提树叶叶脉网络为集流体,通过溶剂热法在其上原位生长了Ni/Co混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i/Co-MOF)。炭化叶脉的连续碳纤维网络有利于电子连续传输及电解液的输运;Ni/Co-MOF中混合金属中心有利于提供更多的电化学位点存储电荷。所制备的炭化叶脉网络@Ni/Co-MOF透明电极在1mA/cm2电流密度下表现出1.15F/cm2的高面积容量,经过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105.4%,仍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炭化叶脉网络@Ni/Co-MOF和炭化叶脉网络@活性炭组装成非对称透明超级电容器,在1.6V的大电势窗口、1mA/cm2的电流密度下,得到的面积容量为0.47F/cm2、面积能量密度为0.61W·h/cm2;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循环3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3.6%。炭化叶脉网络@MOF材料的方法将为制备透明功能器件如传感器、光电器件、太阳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首次采取二极室在焦磷酸介质中电解制备可溶性三价锰盐。分别研究了电流密度、焦磷酸浓度、电解温度等因素对电极反应制备可溶性三价锰盐浓度和电流效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进行了工艺参数的优化,对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分析,并对焦磷酸介质下锰(Ⅲ)/锰(Ⅱ)在石墨电极上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最佳工艺条件:电解时间为5 h左右,电流密度为10.87 mA/cm2,电解温度为0 ℃,电解液为0.3 mol/L磷酸二氢锰+3 mol/L焦磷酸。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电解制备可溶性三价锰的浓度最高,而且电流效率也较高。通过电化学测试的参数进行动力学计算,锰(Ⅲ)/锰(Ⅱ)在0.3 mol/L磷酸二氢锰+3 mol/L焦磷酸电解液中为准可逆过程,过程的条件电极电位为1.315 V vs.NHE,二价锰离子在这个体系中的扩散系数为8.347×10-6 cm2/s。  相似文献   

17.
采用端羟基硅油(HS)、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ETMP)先后改性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探究了HS及PETMP添加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FTIR表征了改性前、后产物的结构;测试了乳液粒径,并利用TEM和SEM对乳液形貌和涂层断面进行了分析。通过涂膜附着力、硬度、柔韧性、抗冲击、接触角、综合热分析、电化学阻抗谱及极化曲线等测试评价涂层的机械性能、疏水性、耐热性及防腐性能。结果表明:当HS及PETMP添加量分别为3%、5%时,硅/巯基复合改性的紫外光固化WPUA涂层相对于改性前,硬度由HB提升为3H,附着力由3级提升到1级,柔韧性为0.5mm,耐冲击为50cm,接触角由68.5°提升到90.5°,吸水率由18.78%降低为6.94%;涂层的热稳定性显著增强;涂层阻抗由1.86×106Ω·cm2增大到6.45×107Ω·cm2,Ecoor由 -1.069V正移到-0.4215V,Icoor由2.12×10-8A/cm2减小到8.11×10-10A/cm2,年腐蚀速率为0.0242mm。表明HS及PETMP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涂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锂电解过程中杂质元素的电化学行为。电解过程中杂质元素镁将优先于锂在阴极析出, 然后是金属锂的欠电位沉积形成镁锂合金, 最后才是金属锂的析出, Mg 2+的还原电极过程受扩散控制, 扩散系数为1.44×10 -5 cm 2/s;微量的Ca 2+即发生钙锂共沉积;在含少量氯化钠的熔盐体系中, 杂质元素钠被锂还原并形成合金, 随着电解质体系中氯化钠含量的增加, 金属锂中的钠含量有较大的增加;杂质元素铁优先于锂在阴极析出, 在阴极被还原成海绵铁使阴极钝化, 引起熔盐体系锂的析出电流急剧降低, Fe 3+的还原电极过程受扩散控制, 扩散系数为3.14×10 -5 cm 2/s。  相似文献   

19.
使用紫外光辅助溶胶 -凝胶的光化学工艺,在微弧氧化的铝合金纤维表面涂敷一层封孔层,封孔层能够有效地将多孔的微弧氧化膜封闭,显著提高铝合金纤维的耐腐蚀性能。对微弧氧化后和封孔后的铝合金纤维进行电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封孔后铝合金纤维的腐蚀电位从 -0.651 V正移至 -0.368V。腐蚀电流密度 Icorr从 6.02×10-6 A/cm2降低到 9.58×10-10 A/cm2,极化电阻 Rp从 5.4×103 Ω·cm2增加到 4.5× 104Ω·cm2,紫外光处理过的封孔膜层的腐蚀速率显著降低,铝合金纤维的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