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泰山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为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死因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泰山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泰山区居民居民合计死亡3239例,死亡率为521.86/10万,标化死亡率为495.49/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626.43,女性为415.78(P〈0.01);〈5岁为87.61,5~14岁为5.27,15~44岁为79.48,45~64岁为693.78,〉65岁为4290.28,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合计死亡2852例;占88.05%。减寿最高的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合计减寿19995’人年,占全部死因减寿22432.5人年的89.13%。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泰山区居民寿命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05年居民伤害死亡模式,为伤害预防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2个市县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2004-2005年调查点户籍人口中的所有伤害死亡病例。使用伤害死亡率描述不同类别伤害的死亡水平,估计伤害导致的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以及伤害死亡、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占总死亡的比例。结果2004-2005年12个调查点共有7721例伤害死亡病例,其中男性4950例,女性2771例,城市1795例,农村5926例。全人群伤害死亡率为50.8/10万(标化率为47.8/10万),其中农村为55.2/10万(标化率为52.7/10万),城市为40.0/10万(标化率为37.9/10万);男性伤害死亡率(64.0/10万,标化率为61.6/10万)高于女性(37.0/10万,标化率为33.5/10万)(P〈0.01)。伤害是居民死亡的第4位原因,占全部死亡的7.7%(7721,,99919);无论城乡、男女,5~39岁人群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最高,伤害是该年龄组的第1位死因。有意伤害和无意伤害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0.0%(1544/7721)和78.6%(6072/7721),农村15~59岁女性有意伤害死亡的比例最高,达到31.9%(408/1280)。死亡率位于前5位的伤害分别是交通伤害(21.3/10万)、自杀(8.8/10万)、意外跌倒(6.5/10万)、意外溺水(5.6/10万)、意外中毒(2.6/10万);0—14岁人群导致死亡的主要伤害是意外溺水占伤害死亡的54.7%(350/640),15—59岁人群导致死亡的伤害主要是意外交通事故占伤害死亡的51.3%(2308/450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导致死亡的伤害主要是意外交通事故、意外跌倒、自杀,分别占伤害死亡的31.0%(796/2576)、28.7%(746/2576)、21.2%(545/2576)。全省每年伤害死亡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116万人年,占全死因YPLL的35.6%,去除伤害死因后,期望寿命将增加1.28岁。结论交通伤害是广东省人群伤害的首位死因,伤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较严重。必须加强广东省居民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南岸区居民死因及减寿情况,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死因资料来源于2012-2015年重庆市南岸区常住居民病伤死因监测资料。采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 人口数据进行标化,使用死因专用统计软件DeathReg2005和SPSS13.0软件对2012-2015南岸区居民死 因监测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yearoflife lost,PYLL)、寿命损失率和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yearsoflifelost,AYLL) 等。结果 南岸区2012- 2015年累计报告死亡病例16296例,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34.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6.30/10万。男 性死亡9362例,年平均死亡率为603.6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33.51/10万,女性死亡6934例,年平均 死亡率462.59/10 万,标化死亡率为258.12/10万,男女死亡病例比为1.35∶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5.21,犘<0.01),死因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206.92/10 万,构成比 38.73%);肿瘤(死亡率176.16/10 万,构成比32.97%);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74.82/10 万,构成比 14.00%);损伤和中毒(死亡率22.49/10万,构成比4.21%);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14.46/10 万,构 成比2.71%),占全死因的92.62%。0~ 岁组首位死因为围生期疾病,5~ 岁组首位死因为损伤和中毒, 15~岁组、45~岁组首位死因为肿瘤,≥65岁组首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对南岸区居民寿命损失影响最 大的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肿瘤(减寿率23.86%)、循环系统疾病(减寿率12.70%)、损伤和中毒(减寿率 5.20%)、呼吸系统疾病(减寿率3.44%)、消化系统疾病(减寿率1.75%)。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 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南岸区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 关键词: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减寿率 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9 0698 05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1997—1998年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及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居民主要死因及YPLL情况,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死亡率、减寿年数及其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居民减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江西省1997-1998年疾病监测点报告死亡率414.85/10万,标化死亡率345.41/10万,农村标化死亡率(376.93/10万)高于城市(247.66/10万),男性(437.01/10万)高于女性(263.83/10万);前4位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1-70岁居民全死因减寿年数(YPLL)为50571人/年,以标化YPLL率计,导致寿命损失的前3位死因是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早期防治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并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潍坊市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潍坊市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潍坊市居民死亡率为618.50/10万,标化率为394.16/10万。男性为693.13/10万,女性为542.70/10万;0~14岁为47.92/10万,15~34岁为64.71/10万,35~54岁为213.39/10万,55~74岁为1135.19/10万,≥75岁为7674.83/10万;最高的是高密市(744.28/10万)和寿光市(672.98/10万),最低的是奎文区(393.44/10万)和坊子区(417.66/10万)。死亡率最高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合计死亡48794例,占全部死因死亡总数的90.37%。2010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7.95岁,男性为75.63岁,女性为80.14岁。各种死因累计减寿329207人年,减寿率为37.71‰。减寿年数最大的前5位死因依次是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潍坊市居民死亡率处于一般水平,慢性病、损伤与中毒是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征,为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广东省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包括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广东省12个县(区、市)居民死亡个案资料,采用“死亡原因调查表”及“死因推断量表”2种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广东省调查点2004-200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8170例,死亡率为251.6/10万(38170/15170945),占全死因的38.2%(38170/99919)。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102.1/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32.2/10万)高于女性(77.7/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110.7/10万)高于城市(83.1/10万)(P〈0.01);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88.5/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06.8/10万)高于女性(73.4/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89.5/10万)高于城市(87.0/10万)(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6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为1926.2/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主要以农林牧渔职业为主,占69.75%(26625/38170);文化程度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为主,占83.24%(31774/38170)。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广东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应重点加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尤其农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同时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基层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宣汉县居民的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宣汉县2008年疾病监测点报告死亡率535.23/10万,标化死亡率458.54/10万。前3位居民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0~75岁居民全死因减寿年数(PYLL)为46096人/年,以标化PYLL率计,导致寿命损失的前3位死因是损伤与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县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人群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开展居民死亡水平及疾病负担研究,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居民死亡原因普查方法对2004-2005年2年中10县(市)死亡个案回顾调查,以死亡率和构成比描述居民死亡水平;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测量疾病负担,死亡损失寿命年(YLL)采用直接法计算,伤残损失寿命年(YLD)采用间接法计算;同时结合人力资本法计算疾病的经济负担。结果云南省10县(市)2004-2005年居民总死亡个案为53293例,城乡居民总死亡率655.61/10万(标化率701.28/10万),城市630.09/10万(标化率685.39/10万),农村720.40/10万(标化率701.28/10万),城乡居民死亡率较高的年龄段为0—1岁(2234.38/10万)和≥55岁(1068.03/10万~24366.08/10万);全人群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3大类疾病死亡构成依次为:7.64%(4071/53293)、76.40%(40716/53293)和15.96%(8506/53293);疾病总负担DALY为198.89/千人,全人群前5位疾病负担顺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神经精神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DALY依次为25.65/千人、127.00/千人和46.24/千人,三者在DALY构成所占比例依次为12.90%、63.85%和23.25%;间接经济负担全人群为69730.84万元,其中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依次为:8992.89万元,44526.20万元和16211.74万元,占间接疾病经济负担构成分别为:12.90%、63.85%和23.25%。结论云南省10县(市)居民死亡原因构成及疾病负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省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应适时调整卫生资源,以确保广大群众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0年度大丰市居民死因状况,为制定卫生工作规划和疾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0年度大丰市居民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YPLL等指标。结果 2010年大丰市居民粗死亡率743.46/10万,标化率386.08/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788.10/10万,标化率414.92/10万;女性死亡率698.96/10万,标化率358.66/10万。男女之比为1.13∶1。平均期望寿命79.28岁,其中男性77.42岁,女性81.13岁。死因前5位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死亡数占全死因的68.74%。恶性肿瘤粗死亡率220.57/10万,标化率122.34/10万。前4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食管癌、肝癌和胃癌。减寿率前5位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是大丰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4—2005年广东省居民意外交通伤害死亡状况及其疾病负担情况。方法以广东省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登记系统数据和交通伤害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广东省抽取12个调查点,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居民交通伤害死亡情况,通过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评价交通伤害死亡的疾病负担。结果2004-2005年广东省居民意外交通伤害死亡3237例,交通伤害死亡率为2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1/10万,占伤害死亡的41.9%(3237/7721),占总死亡的3.2%(3237/99919)。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农村(21.9/10万)高于城市(16.3/10万),男性(29.2/10万)高于女性(11.0/10万)(均P〈0.01);交通伤害死亡主要集中在15~59岁年龄段,占全部交通伤害死亡的71.3%(2308/3237)。交通伤害死亡的主要人群是行人、骑摩托车者、骑自行车者,分别占交通伤害死亡的41.9%、20.1%、3.2%。12、1、2月的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较多,分别为292、317和281例,占全年交通伤害死亡的9.0%、9.8%、8.7%;另一个高峰是夏季的6、7、8月,死亡人数分别为266、293和284例.占全年交通伤害死亡的8.2%、9.0%和8.8%。2004-2005年广东省因交通伤害死亡造成的YPLL为10.2万人年,YPLLR为674.2/10万,交通伤害死亡YPLL占伤害死亡YPLL的44.3%;其中农村和城市分别为7.7万人年和2.5万人年;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4万人年和2.7万人年;15—29岁年龄组损失最高(3.8万人年),占该年龄组伤害YPLL的55.9%;30—44岁年龄组次之(3.4万人年),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YPLL的49.3%。结论交通伤害死亡是广东省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不仅危害青壮年人群健康和生命,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武汉市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潜在工作损失年等指标对武汉市2009年居民病伤死亡监测资料伤害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武汉市伤害的粗死亡率为45.50/10万,标化率为33.01/10万,男性(54.77/10万)明显高于女性(35.77/10万),农村(49.66/10万)明显高于城市(42.63/10万),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溺水、跌落、自杀、意外中毒和他杀,0-岁人群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溺水,15-岁人群则是交通伤害,65岁及以上人群则以跌落为主,其次为交通事故和自杀。因伤害导致的YPLL,SYPLL和WYPLL分别为73 470年、84 734年和50 073年,分别占全死因的24.01%、30.36%和31.62%,远远高于伤害占全死因的比例7.46%。结论伤害是导致"早死"和寿命损失的重要疾病负担,由于伤害死亡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应引起相关卫生部门更多的重视,根据伤害的死亡谱和危险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所致的死亡与残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江苏省海安县居民死亡现状及原因,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海安县2009—2013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海安县居民死亡率为841.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9.18/10万。死因前5位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56%。0-14岁少年儿童组死因首位为损伤和中毒,15-44岁青壮年组、45-64岁中年组、65老年组死因首位为恶性肿瘤。居于PYLL首位的为恶性肿瘤(60 905人年),是造成海安县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与损伤和中毒是引起海安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造成居民早死的损伤和中毒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泰安市泰山区居民的2010-2012年主要死亡原因和减寿情况,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卫生部指定的死因专用软件"DeathReg2005"、SPSS 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2010-2012年泰山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结果 2010-2012年泰山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505.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0.14/10万,呈逐年递增趋势。男性死亡率为603.9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06.0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1,P〈0.01),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145.06/10万)、心脏病(136.36/10万)、脑血管病(94.63/10万)、呼吸系统疾病(42.27/10万)、损伤和中毒(30.61/10万);对泰山区居民寿命损失影响最大的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12.35‰)、损伤和中毒(7.58‰)、心脏病(5.87‰)、脑血管病(5.19‰)、呼吸系统疾病(0.94‰)。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造成泰山区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死因,应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6.
李杰  崔卫军 《职业与健康》2010,26(6):663-665
目的了解大连市沙河口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死亡原因、减寿情况,为开展进一步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沙河口区2002—2007年死因监测资料,对死因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录入Access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沙河口区2002—2007年居民死亡数为21634例,死亡率为575.6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8.99/10万。男女死亡率分别为661.37/10万、489.51/10万,性比值为:1.35: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484.96,P=0.00)。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与中毒、内分泌疾病。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减寿顺位前5位为肿瘤、循环系统、损伤、先天畸形、消化系统疾病。AYLL(早死指数)前5位是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损伤中毒、肌肉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结论循环系统、肿瘤为该区主要死因,应加强全民健康教育,降低死亡率及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居民糖尿病死亡情况以及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因登记资料来源于宝山区生命统计监测。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并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占全死因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对宝山区1991—2011年居民死因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1—2011年间,糖尿病死亡病例311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9.69/10万(年平均标化死亡率为10.1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89%;死亡率从1991年的4.63/10万上升至2011年的32.14/10万,且随时间呈递增趋势(P〈0.01)。女性的年平均粗死亡率(24.26/10万)、占全死因构成比(3.71%)和标化死亡率(11.21/10万)均高于男性(分别为15.29/10万、2.16%和8.80/10万),两者的粗死亡率、占全死因构成比均呈递增趋势(均P〈0.01)。0~84岁组糖尿病的年龄别死亡率(男/女/总计)均随年龄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均P〈0.01)。糖尿病总人群的YPLL从1991年的115.31年上升到2011年的2744.63年;期望寿命从1991年的76.03岁上升到2011年的82.11岁。总人群、男性人群以及女性人群的YPLL、期望寿命均随时间呈递增趋势(均P〈0.01)。结论21年间,宝山区糖尿病死亡率、YPLL均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宝山区居民寿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