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上以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具有崇尚、敬畏、顺应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随着生态环境无法承载人类的高强度开发和污染的加剧,三个民族的渔猎活动基本衰退,面临着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转型与调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渔猎民族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渔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从事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移民使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迁,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知识面临舍弃、失传、流失甚至丧失的风险.本文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传统知识分类体系,分析和探讨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提出注重生态移民传统生物遗传资源的纵深管理、注重生态移民传统医药知识的政策支持、注重生态移民传统实用技术的传承、注重生态移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注重生态移民持有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建议,以期为推进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正负影响和改进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个拥有神秘风光和优秀民族化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橡胶种植发展很快,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替代传统的刀耕火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和传统安宁生活的剧变.本讨论保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橡胶种植方式,认为在橡胶种植中应用传统生态知识,特别是世居民族的土地利用经验,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新疆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活动受到了宗教、文化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其传统体育项目得以起源与沿袭。本文从历史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等方面分析新疆塔塔尔族传统体育源流,研究认为其传统体育活动产生的源头是塔塔尔族顺应自然生活节律的需要,主要开始于军事斗争以及生产劳动等方面因素。研究和探析塔塔尔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传承和弘扬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建设和谐团结的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很高的环境教育价值。如民歌民谣可以陶冶学生的环境情操;地方风物传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人类起源神话可以使学生感悟自然之恩;民间信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生产生活过程中环境保护习俗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环境建设等。开发富含乡土知识的校本课程可以为环境教育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提供较为开阔的田地。  相似文献   

6.
熟语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单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提炼概括形成的语言精华,它深深根植于民族语言的深层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中,体现了民族群体的思维结构、认知方式和文化惯习。本研究首先从语音、语义、押韵特点和语法、句法等方面的特征对水语熟语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水语熟语的文本内容进行文化分类分析,分别从社会实践、社会认识类;农业生产、气象知识类;伦理道德、传统教育类;民族历史、地方风物类;民族关系、外来文化类文本内容切入,分析熟语资料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其次再从熟语知识教授生产生活经验、传授为人处世智慧、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塑造群体文化性格等方面,对水语熟语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阐述水语熟语语言思维下的民族认知模式,探索水族人民的审美心理、认知方式、民间信仰及生活追求,从而更好的了解和传承水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制度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在规定、协调、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促进分工与合作,增强整体力量,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控制个人行为。从经济制度上来研究民族,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生活经验,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工程学的思想得到了应用和体现.本文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与生态工程有关的传统知识,并以刀耕火种、哈尼梯田等为例,论述了传统知识与生态工程相互关系,以及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应用,探讨了合理的生态工程模式对于民族传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是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对于现代社会的馈赠。传统知识的评估和保护,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结合生态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黔北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研究及评估。结果表明,现有代表性的黔北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共调查编目220条,种类齐全、内涵丰富,其中传统医药知识最为丰富;通过评估,62.7%的传统知识历史悠久,与少数民族协同发展、活态传承,仅有7.3%的传统知识呈狭域分布,16.4%的传统知识相关遗传资源因受到严重威胁而呈濒危状态,还有39.1%的传统知识目前无任何保护和传承措施;通过构建传统知识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出黔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综合评价值介于0.34~0.91之间,66.3%的传统知识属于Ⅰ、Ⅱ等级,急需或需要保护。本研究将传统知识的理论分析和现象描述转变为量化评估,以期对传统知识在生态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应用方面起到实际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以地处云南边境金平地区的布朗族(莽人)为例,分析了当前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保护的几种途径——原生态保护、开发保护、立法保护、传媒保护及教育保护等,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以及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土家族黄连种植为例,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以期开发并运用先人生态智慧,以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给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该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矿产资源的开采为依托的矿业经济一直都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当地的资源性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鼓励其参与到本社区的扶贫工作中去,势必会对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那么研究该地区资源性企业参与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甲任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5):44-46
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得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旅游业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较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能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长期相互和谐。通过技术引进与创新、制度政策创新、有效的金融支持以及宣传教育的加强等具体措施可建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4.
波村腊鲁彝族是哀牢山周边极富代表性的民族。通过对波村腊鲁彝族的生态人类学解读,结合地方性知识和文化适应的关联性研究,认识到波村腊鲁彝族的传统生存方式的产生和存在自有其内在必然性,进而提出特定民族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托克托县1998-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托克托县虽处于非可持续发展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提高.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托克托县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揭示了托克托县1998-2015年在3种不同方案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态势,提出应在旗县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快经济投资与设施建设,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提高旗县内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长江源头第一乡———唐乡小型牧业社区的人类学考察 ,阐述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是全球变暖等自然因素导致 ,也不局限于经济发展等因素酿成 ,本土人群主体性被忽略、人与高原生态环境之间游牧文化链被冲击甚至被打破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人与自然之间 ,不仅是依存和攫取等功用性关系 ,还存在着文化联系。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群以自身千百年绵延的文化理念及行为与当地环境达成协调一致 ,当这种文化关联被外来文化冲击至岌岌可危甚至断裂时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本土文化的存在危机都将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浅谈文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民族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渴求经济的发展,以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另一方面又担心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为此,在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怎样保护和开发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得到继承与弘扬,在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层价值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对比分析及研究——以深圳和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深圳和苏州发展的对比大多是从经济、生活水平方面进行的.但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却很少出现,基于此,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两个城市1997~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两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和苏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2004年为例,支持深圳市和苏州市的发展需要大约28倍的深圳市面积和12倍的苏州市面积.能源消费是影响两市生态足迹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苏州市的主要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而深圳市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