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基子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布局模式的公交线网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道路公交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的三种布局模式: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同步发展模式,道路公交支持轨道交通发展模式,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分区服务模式。分析了三种布局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道路公交线路功能结构、公交客流变化幅度、公交可替代性等三方面研究了基于轨道交通的道路公交线网的调整问题,提出了道路公交线网调整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地铁5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中,得出了道路公交线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流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4.
德国斯图加特市轨道交通车站公交衔接的布置案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衔接效果同其周围的公交线网与换乘通道的布设方法有密切关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列举了斯图加特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线网与换乘通道布置的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剖析.提炼出4条可借鉴的经验:① 当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线路较多时,按单向循环线设置这些公交线路的走向比较有效,可以减少公交车之间的交织行为,提高车站附近道路的通行效率.② 在轨道交通车站布设公交单向循环线的方法很多,除了利用公交车、出租车及自行车站外,还可利用街坊、轨道交通车站周围的小型公共设施、绿地道路、道路及交叉口加宽、立交桥下空间等实现公交单循环线. ③公交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距离应尽量缩短.④公交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换乘通道尽量避免与车流和其他人流交叉.  相似文献   

5.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交线网评价是公交线网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从公交线网的换乘枢纽、线网布局两个方面分层次对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指标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的一般性评价方法,构建了公交线网合理性评价和换乘枢纽协调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为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评价及布局规划和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公交线网评价是公交线网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从公交线网的换乘枢纽、线网布局两个方面分层次对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指标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的一般性评价方法,构建了公交线网合理性评价和换乘枢纽协调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为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评价及布局规划和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前北京市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共赢,促进城市发展的观点,从基于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线网调整、交通枢纽调整和起讫点的确定3个角度分析了实现共赢的途径,并针对北京交通现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宁波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规模发展水平,构建接驳轨道交通的公交线网空间布局模型,利用遗传算法、直达系数、线网覆盖指数以及线网的重复性约束条件等方法,对宁波市236条公交线网进行动态差异分析。以此为基础,运用软件对接驳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公交线网进行模型分析,设计出接驳模型,标定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过渡期,客流量未达到人们预期的要求,轨道交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的情况,通过对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客流量偏低的原因分析,提出在轨道交通建设过渡期使单条或少数几条轨道交通线路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本对策有:发展快速公交(BRT),与轨道交通配合成网;优化调整地面常规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有机衔接;政策引导,使地面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共赢。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过渡期,客流量未达到人们预期的要求,轨道交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的情况,通过对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客流量偏低的原因分析,提出在轨道交通建设过渡期使单条或少数几条轨道交通线路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本对策有:发展快速公交(BRT),与轨道交通配合成网;优化调整地面常规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有机衔接;政策引导,使地面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共赢.  相似文献   

11.
南昌地铁1、2号线交汇于八一广场,形成上下交叠地铁线路。由于交叠线路的列车同时运行的组合情况较多且引起的环境振动比单线大,因此有必要在交叠线路设计阶段对具体工程进行环境振动分析。通过建立包含4孔交叠隧道的轨道-隧道-大地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列车荷载作用下大地的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振动主要受埋深较浅的2号线影响;对2号线采取减振措施最为经济合理;交叠地铁线路列车同时运行时地面会出现多处振动加强区,均出现在线路交汇处和距线路中心40 m处附近。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郑西客运专线是设计时速高达350 km的高标准客运专线之一.10 kV电力贯通线路如采用全电缆方案,在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增大了电缆线路对地电容电流和相间电容电流等技术难题.通过研究与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研究结论:针对全电缆方案引起线路对地电容电流和相间电容电流增大的技术难题,经研究提出在沿线适当位置设置三相补偿电抗器,同时系统接地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可使全电缆线路电容电流得到适当补偿,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走廊上道路公交线路调整目标与策略,以及两者网络衔接形式,提出了线路调整措施制定流程。研究各功能层次线路筛选标准,划分线路层次;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次吸引范围和土地增值效应,研究走廊宽度,对走廊内线路几何、供给和需求特性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筛选待调整线路;依据两种分类方式对线路进行交叉分类,结合调整形式提出各类道路公交线路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4.
胡双平 《铁道工程学报》2011,(10):124-128,136
研究目的: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路网,必然存在着两线或两线以上的相交,构成了多种形式的换乘。同时还要考虑与地面铁路客站、航空站、地面大型公交枢纽站、轮船码头和公路客站等接近换乘。由此,换乘车站是地铁车站的重要枢纽站,设计分析均较为复杂。重庆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冉家坝车站为三线换乘车站,需要对换乘节点区域进行三维分析,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研究结论:本文结合冉家坝车站的三维模型分析,提出了换乘节点区域应力配筋的设计方法;根据换乘节点厚板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双向板布置模式;根据中柱受力情况,提出了型钢混凝土柱方案;根据TBM过站模拟的分析,提出了轨行中板的TBM荷载用临时支撑承载与结构使用功能的永久荷载结构承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连快轨3号线既有线路的运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快轨3号线大连站折返能力成为阻碍减小发车间隔、提高线路运能的制约因素。介绍了通过增设点式应答器提高快轨大连站折返能力的应用过程。通过对改造后的大连站折返能力的实测结果表明,采用地面应答器和车载查询器相配合,在不改变原有信号制式及模式下可成功地提高车站的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岑敏仪  张同刚  李劲  谭俊 《铁道学报》2011,33(8):99-102
边角后方交会控制网现已成为客运专线建立CPⅢ网的主要形式,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与之配套的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网置平却一直未受重视和应用.本文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各级控制网精度指标和边角后方交会控制网的有关技术要求,设计控制网进行仿真试验,并结合在建客运专线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铁建设规模的扩大,线网的不断完善,既有线路的延伸也越来越多。以广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及其北延段信号系统工程无缝贯通运营为例,对ATS数据传输系统的构成、网络组成形式及与既有线的联接等关键点的主要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的客流变化特征,重点针对深圳地铁三期工程7、9、11号线开通后运营实际,从"网、线、点"3个层面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尤其是新建线路对原有网络的影响。网络层面重点分析网络客流规模、强度与地铁建设的关系;线路层面着重研究不同性质线路高峰断面、客运量增长特征的差异性;车站层面分析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接驳客流的特征。通过对客流特征的分析,进一步针对未来深圳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