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多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术,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诞生了许多脊柱融合技术,包括早期的后方融合、后外侧融合,发展到现在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经椎间孔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各类结合内镜、通道和透视技术的经轴向入路腰椎融合术以及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作者就腰椎融合术术式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邓忠良  庞彬 《重庆医学》2008,37(15):1673-1675
腰椎椎体间融合作为治疗需要稳定的腰椎疾病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腰椎体创伤、椎间盘退变及腰椎滑脱等.传统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剥离肌肉及长时间的牵引,易致软组织损伤.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是腰椎手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原因[1].微创下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可避免椎旁软组织的损伤,术中出血少,可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易接受.目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无论从观念还是技术上均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但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LLIF的专家共识。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方珐:对100例腰椎滑脱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内固定(5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44例)两种植骨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的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后路椎间植骨的手术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 1经测定,男、女两组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3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mm×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症是指腰椎前滑后形成的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等病理变化,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椎间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症效果最好方法之一.自2003~2008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腰椎骨脱患者20例,采用椎间植骨融合RF-Ⅱ系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自体棘突椎板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节段性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术中切下的棘突椎板修成骨块或骨粒,植入椎间隙,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节段性腰椎不稳症20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椎间植骨3~12个月获骨性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14例,良5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95%.结论 棘突椎板作为椎间融合材料行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节段性不稳症是通过较小的窗口进入椎间隙,对神经根的干扰较小,可以获得骨性融合且费用较低,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8.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根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腰椎短节段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联合腰椎短节段固定,行后路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方法:对2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使用Sofamor Danek公司直径为12、14、16mm的柱形椎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其中27例联合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隙撑开。结果:28例29个间隙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椎间小关节,切除的范围在30%左右。术后X线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28例患者得到随访,26例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时,需要部分或全部切除椎间小关节,以得到足够空间置入适当直径的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同时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可重建病变椎间隙,矫正脊柱结构并恢复脊柱强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融合方式在治疗老年腰椎滑脱中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勇  初同伟  郝勇  周跃  王卫东  王建  张正丰  张年春 《重庆医学》2008,37(17):1970-1971
目的 对比研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中后外侧融合与后路椎闻融合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126例采取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37例获得随访,其中16例采用后外侧融合,其余采用椎间融合,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骨性融合率.结果 椎间融合手术时间较后外侧融合增加24min,出血量增加约231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率分别为87.5%、9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融合与椎间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融合率相似.但后外侧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有利于老年患者耐受手术和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术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畸形、创伤、结核及肿瘤等的基本技术.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及植骨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脊柱融合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常用的术式包括后外侧(横突间)椎体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60°融合术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等.目前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盲目性.伴随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腰椎融合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中,术式较多,可分为单纯减压、非融合固定与融合固定等,后者包括后外侧融合、后路腰椎间融合、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前路腰椎间融合、前后路联合融合(360°融合)等,临床上多推荐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但随着腰椎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微创理念加深,斜外侧腰椎融合术等开始运用于临床,使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方式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3.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医学综述》2013,19(11):2011-2013
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滑脱、退变性腰椎失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常须行腰椎椎间融合术,近年来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融合术(TLIF)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统的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相比,TLIF对神经根及硬模囊的干扰较少,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进步,微创TLIF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文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RF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志宏 《广西医学》2006,28(8):1218-1219
目的 总结RF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RF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32例,术中利用RF系统杠杆原理使椎体复位、内固定,椎管减压力后行置入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后随访并定期复查X片.结果 平均随访2.9年,优18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0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RF能达到良好复位并提供了坚强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能提高椎间融合率,二者联合运用,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在体内的早期降解过程及对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前路手术植入山羊的腰椎间隙,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12周时虽然能达到融合,但其骨小梁的重建紊乱,24周时可达到坚强的融合,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逐渐降解.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现有腰椎间融合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40例腰椎手术,分为4组,根据X线片观察脊椎滑脱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对各组同一椎间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前、术后进行计算、比较。结果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加椎间融合器组融合率较其余组明显增高。结论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损伤节段形成牢固的生物学融合,固定牢靠,符合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57例采取植骨融合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29例采用后外侧融合,其余采用椎间融合,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3.82%、86.3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融合率分别为75.76%、90.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外侧融合与椎间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疗效相似,后外侧更容易出现断钉的现象,椎间植骨融合优于后外侧融合。  相似文献   

18.
CFC椎间融合技术在下腰椎不稳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钢  刘艳武  罗卓荆 《海南医学》2006,17(5):97-97,14
目的回顾性分析CFC(CONTACTTM Fusion Cage--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32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平均年龄50岁,腰椎退变性不稳者17例,腰椎椎弓崩裂伴滑脱者15例,术前病程平均21.3月.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CFC椎体间融合术,其中全椎板切除者7例,双侧椎板间扩大开窗者25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9.3个月,最后随访时复查X线片均获良好的骨性融合,无明显不稳定征象.结论CFC椎间融合技术能提供良好的骨性融合,维持良好的椎体间高度和腰椎的生理性前凸,同时因其本身并不具有即时稳定性,故应在坚强内固定的保护下应用,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对手术适应症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USS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10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管减压,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用Cage行椎间融合.结果:随访6个月~24个月,患者腰腿痛消失或缓解.腰椎滑脱复位率100%.术后4个月~6个月X线片显示达到椎体间融合,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力强,操作简便,Cage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椎间融合方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7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29例患者应用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式,并与同期应用其他术式的38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应用内固定、椎间融合的2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后疗效优良率达92.6%。结论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增加了术后腰椎的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了病情复发可能,但亦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