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量评估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以神经传导速度为量化恢复指标,以髓鞘增生数目定量分析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方法:实验于1998-09/1999-06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和显微外科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电镜中心和病理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电刺激组行神经吻合术并进行经皮电刺激,对照组只固定于和电刺激组相同的固定装置上,不进行干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经皮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神经电位参数和髓鞘结构及数目的影响。结果:实验过程中对照组1只大鼠和电刺激组2只大鼠在麻醉过程中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9只大鼠,电刺激组8只大鼠。①电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0.58&;#177;0.33)ms,(2.27&;#177;0.88)ms,(f=5.12,P&;lt;0.001)]。电刺激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增快[(21.44&;#177;8.31)m/s,(16.74&;#177;22.82)m/s,P&;gt;0.05l,波幅低于对照组[(1.95&;#177;1.56)mV,(6.64&;#177;8.42)mV,P&;gt;0.05]。②电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9900.86&;#177;1433.65,6505.83&;#177;77950,(t=5.16,P&;lt;0.001)]。结论:电刺激定量检测的大鼠坐骨神经潜伏期缩短,神经髓鞘计数增高。说明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许旺细胞增殖和髓鞘形成来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 T),1次/d,20 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 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0.07),(0.4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0.53),(2.2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 826±1 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 506±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对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别从电生理学、组织学方面观察经颅磁刺激及局部直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共选取20只SD大鼠,将其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及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分别采用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磁刺激对周围神经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及周围神经髓鞘结构、数量的影响,并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大鼠分别经20d相应处理后,发现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波幅明显增高,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组织学方面,可观察到经颅磁刺激组有大量新生神经髓鞘出现,其数量显著多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颅磁刺激组的髓鞘结构也较局部直流电刺激组清晰、完整。结论通过电生理学及组织学观察,发现经颅磁刺激在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面,其疗效可能优于局部直流电刺激。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的波幅较对照组增高,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增快,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变化 ,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观察范围内神经髓鞘数为 6 5 0 5 .83± 779.5 0 ,磁电刺激组神经髓鞘数为 12 82 5 .78± 16 78.19,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0 1) ,其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以神经传导速度为量化恢复指标,以髓鞘增生数目定量分析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方法:实验于1998-09/1999-06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和显微外科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电镜中心和病理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电刺激组行神经吻合术并进行经皮电刺激,对照组只固定于和电刺激组相同的固定装置上,不进行干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经皮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神经电位参数和髓鞘结构及数目的影响。结果:实验过程中对照组1只大鼠和电刺激组2只大鼠在麻醉过程中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9只大鼠,电刺激组8只大鼠。①电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0.58±0.33)ms,(2.27±0.88)ms,(t=5.12,P<0.001)]。电刺激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增快[(21.44±8.31)m/s,(16.74±22.82)m/s,P>0.05],波幅低于对照组[(1.95±1.56)mV,(6.64±8.42)mV,P>0.05]。②电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9900.86±1433.65,6505.83±779.50,(t=5.16,P<0.001)]。结论:电刺激定量检测的大鼠坐骨神经潜伏期缩短,神经髓鞘计数增高。说明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许旺细胞增殖和髓鞘形成来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是否可改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83只,用STZ制造糖尿病模型成功60d、肌电图和电镜证实有周围神经病变后,随机分为3组:①高压氧组(n=31):每天接受0.15MPa、高压氧1h,连续20d。②糖尿病对照组(n=32):不做治疗。③正常对照组(n=2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STZ大鼠。分别在疗程5,10,20d时测定右后肢胫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H反射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坐骨神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治疗前糖尿病大鼠的胫神经(28.56&;#177;6.99)mm/s、腓神经(28.92&;#177;7.37)mm/s的NCV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48.29&;#177;8.04)mm/s,(51.93&;#177;8.50)mm/s],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变小。高压氧治疗1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45.17&;#177;9.80)mm/s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43.81&;#177;7.05)mm/s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H反射的潜伏期(7.27&;#177;0.76)ms较糖尿病对照组[7.49&;#177;1.26)ms缩短,波幅增大[(1.09&;#177;0.39)mV。(0.57&;#177;0.30)mV,P&;lt;0.05];病理学变化不明显,但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的许旺细胞数较糖尿病对照组增多,髓鞘结构有所改善;氧疗2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46.56&;#177;9.72),(36.75&;#177;4.29)mm/s]和腓神经[(44.43&;#177;11.23),(30.74&;#177;6.03)mm/s]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糖尿病对照组(P&;lt;0.01),而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6.6&;#177;9.72)mm/s和(45.07&;#177;4.08)mm/s,P&;gt;0.05],H反射的潜伏期(7.01&;#177;1.14)ms较糖尿病对照组(7.74&;#177;0.86)ms进一步缩短(P&;lt;0.05),但波幅变化不明显;病理观察显示此时神经髓鞘和神经纤维结构明显好转;电镜下也观察到许旺细胞增生、有髓神经结构好转、轴突增大等改变。结论:高压氧可改善STZ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9.
神经再生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电生理学检测,探讨神经再生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并与甲钴胺药物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5在南通医学院完成。选用健康的雄性SD大鼠38只。先取30只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26只随机分为3组,甲钴胺治疗组8只:给予45斗g/kg甲钴胺;神经再生素治疗组8只:给予10mg/kg神经再生素;模型组10只:给予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另取8只大鼠为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每只大鼠每日腹腔注射1次,连续给药8周后检测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并分别记录其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参加实验38只大鼠,其中有4只大鼠在造模时死亡,模型组在治疗过程中死亡2只,共有3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每组8只。①各组大鼠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598.63&;#177;15.22),(506.63&;#177;27.01)&;#168;V;(51.25&;#177;3.19),(37.37&;#177;3.07)m/s,〈0.01[。潜伏期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f(1.16&;#177;0.05),(1.36&;#177;0.08)ms,P〈0.01]。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各项指标较接近(P〉0.05)。②各组大鼠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16.87&;#177;1.55),(11.75&;#177;1.91)mV;(40.13&;#177;1.73),(33.13&;#177;1.13)m/s,〈0.011。潜伏期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1.44&;#177;0.07),(1.93&;#177;0.18)ms,〈0.01]。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各项指标较接近(P〉0.05)。结论:①神经再生素能提高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能有效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纤维的损害功能,尤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②神经再生素治疗组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以及传导速度与甲钴胺治疗组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体外坐骨神经节段经放射线照射后原位再植再生功能与组织学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9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清洁级5月龄雌性大白鼠26只,其中2只编号为1、2号。余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手术组和4500cGy照射组,每组8只。制备模型,单纯手术组切取右腿坐骨神经中段10min后原位再植;4500cGy照射组坐骨神经节段离体以4500cGy高能射线一次照射后原位再植。1号鼠神经节段同单纯手术组处理,2号鼠同自体神经移植4500cGy照射组处理,完毕后即行标本固定,光镜、电镜观察。对照组鼠不给以干预处理,各组大鼠术后饲养12周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及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测定、胫前肌定量分析与组织学评价。结果:纳入实验大鼠26只,无动物死亡,均进入结果观测与分析。①术后12周单纯手术组和4500cGy照射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对照值[(-33.41&;#177;2.99),(-11.23&;#177;2.38),q=22.62,P〈0.05];[(-34.63&;#177;2.91),(-11.23&;#177;2.38),q=23.87,P〈0.05]。神经纤维数量多于对照组正常值[(192.50&;#177;21.00),(203.00&;#177;16.94),(174.13&;#177;10.18)&;#215;10^2根/mm]。②组织学变化的光镜观察结果:1号鼠神经结构完整,神经纤维排列规则,髓鞘无肿胀;2号鼠4500cGy高能X射线照射后,神经纤维轻度空泡样变,轴索见境界尚清,髓鞘轻度肿胀,无髓鞘脱失。术后12周末对照组为正常神经组织;单纯手术组神经束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髓鞘无明显肿胀。4500cGy照射组神经纤维粗细基本一致,排列尚规则,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③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变化的电镜观察结果:1号鼠髓鞘多呈椭圆形,明暗相间板层结构清晰可见,轴索结构完整,神经膜细胞内见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结构。2号鼠可见髓鞘板层结构轻度空泡样变,细胞核基本完好。术后12周末对照组神经呈椭圆形,髓鞘壁薄厚一致,板层结构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和微管,许旺细胞核少见;单纯手术组和4500cGy照射组均可见神经轴突发育良好,呈近似椭圆形,髓鞘壁薄,许旺细胞核多见,轴索内见线粒体。结论:经4500cGy高能射线一次照射大自鼠坐骨神经体外节段原位再植。神经干再生结构与功能恢复完全,可最大限度保存神经干再生能力。实验条件下,体外放射灭活处理法作为神经保存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丙戊酸钠对大鼠坐骨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药物实验研究,观察丙戊酸钠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1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采用清洁级SD大鼠36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对照组、维生素组。分别在给药后4,8,12周以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坐骨神经轴突计数(sciatic nerve axon counting,NAC)为观测指标,判断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①术后4,8,12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结果:丙戊酸钠组分别为-74.75&;#177;1.55,-67.41&;#177;2.21,-55.29&;#177;0.82,明显好于对照组-84.60&;#177;2.00,-79.43&;#177;0.72,-73.41&;#177;0.94和维生素组-77.15&;#177;0.90.-73.55&;#177;0.92,-63.48&;#177;0.57(P均&;lt;0.05)。②再生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检测结果:丙戊酸钠组分别为(2.19&;#177;0.13),(1.97&;#177;0.28),(1.61&;#177;0.73)ms,明显好于对照组(3.10&;#177;2.11),(2.62&;#177;1.79),(2.58&;#177;0.16)ms和维生素组(2.64&;#177;1.94),(2.59&;#177;0.67),(2.54&;#177;0.09)ms(P均&;lt;0.05)。③术后12周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丙戊酸钠用药组(152.33&;#177;7.88)个/视野优于对照组(116.08&;#177;12.63)个/视野和维生素组(136.42&;#177;11.41)个/视野(P均&;lt;0.05)。结论:丙戊酸钠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小明  梅元武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78-5279,i00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神经再生室模型,观察局部应用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ate,AMPA)受体激动剂及其拮抗剂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MPA组,CNQX组,细胞内液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手术切断右侧6mm坐骨神经并用硅胶管套接,前3组分别向套管内注入10μmol/L AMPA,10μmol/LCNQX,细胞内液5μL,术后两个月后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结果:CNQX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33.79&;#177;3.91)%],神经肌肉动作电位[(9.41&;#177;0.54)m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2.83&;#177;3.44)m/s],组织学检查有髓神经纤维数目(400.0&;#177;17.0)条、纤维直径为[(406.7&;#177;21.1)nm],均优于细胞内液组[(-45.09&;#177;6.23)%,(6.60&;#177;0.42)mV,(14.62&;#177;2.47)m/s,(337.0&;#177;8.03)条,(349.0&;#177;24.1)nm],P&;lt;0.01,超微结构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厚度、成熟度优于细胞内液组;而AMPA组上述各指标[(-52.13&;#177;5.73)%,(5.63&;#177;1.00)mV,(7.51&;#177;1.83)m/s,(247.0&;#177;39.0)条,(283.7&;#177;32.5)nm]则较细胞内液组差(P&;lt;0.01或0.05)。结论:AMPA受体拮抗剂CNQX能有效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的恢复,而其激动剂AMPA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感觉传导测定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毛思中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62-2762
目的 通过检测感觉传导,了解糖尿病患者周围感觉神经受损害的情况。方法 对在本院就诊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周围神经(一侧肢体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检查。结果 正常人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52、3&;#177;5.0),(50.0&;#177;3.7),(56.9&;#177;3.4)和(31.1&;#177;2.8)m/s。糖尿病有症状组上述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34.5&;#177;4.9),(37.7&;#177;5.2),(41.0&;#177;7.3)和(20.5&;#177;4.6)m/s。糖尿病无症状组上述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45.8&;#177;4.1).(45.6&;#177;3.2),(49.3&;#177;4.6)和(25.8&;#177;4.0)m/s。糖尿病患者4个部位的感觉传导速度与正常人比较显著性减慢;糖尿病患者两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有症状组的感觉传导速度慢于无症状组。糖尿病患者各部位的指标与糖尿病病程及患者年龄有显著性相关,与血糖无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周围感觉神经传导受损很常见,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感觉传导速度也可减慢;糖尿病患者周围感觉神经传导受损的范围较广泛,上下肢的神经均可受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77;1.32,54.2&;#177;1.47,66.5&;#177;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177;3.71),(32.89&;#177;4.01),(25.45&;#177;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局部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动物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电刺激组缩短,波幅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局部电刺激的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由黄芪、入参、当归、丹参、川芎组成的补气通络胶囊和神经外膜切开术对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完成。将造模成功的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补气通络胶囊组、神经外膜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造模后第2天起,补气通络胶囊组大鼠按体质量10mL/kg灌胃补气通络胶囊混悬液,1次/d;手术组造模处行神经外膜切开术;对照组给予10mL/k生理盐水,1次/d。在治疗1周、4周、8周的不同时间取材检测坐骨神经电生理变化中神经传导速度、阈强度和最大振幅。测定坐骨神经氧自由基相对浓度、丙二醛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判断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纳入大鼠108只,因造模死亡12只,进入结果分析的为96只。①第4周时应用电生理检测仪测定阈强度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97&;#177;0.32,1.66&;#177;0.48)μA,(P〈0.01)]。②第8周时应用电生理检测仪测定最大振幅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高于神经外膜切开手术组[(23.32&;#177;7.3,15.55&;#177;4.38)μV],(P〈0.05)]。③第1周时测定丙二醛含量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4.65&;#177;3.89,249.82&;#177;4.21)mmol/g,(P〈0.05)。④第4周时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补气通络胶囊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6.91&;#177;1.23,123.89&;#177;142)Nu/mg,(P〈0.05)]。⑤电镜超微结构变化比较:治疗1周后,电镜显示各组坐骨神经髓鞘板层结构松散,而补气通络方组出现增生肥大的许旺细胞。4周后,补气通络方组髓鞘明显再生。第8周。补气通络方组脱髓鞘变化较对照组减轻。对照组和手术组脱髓鞘改变无明显差别。结论:补气通络胶囊对周围神经急性挤压伤后的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且随时间长而作用增强;单纯神经外膜切开对周围神经急性挤压伤早期(4周)可能有帮助,但远期(8周)时疗效低于补气通络胶囊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黄立  洪光祥  王发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54-1255,T00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以后,神经远端与健康神经行端侧吻合,靶器官定期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再生及靶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NGF组,NS组及正常组。前两组切断右下肢腓神经,远端同健康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手术当天开始右小腿外侧注射NGF200U,1次/d,持续两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S),分别于12周后行胫前肌湿重、电生理、再生神经、靶肌肉组织学检查。结果:胫前肌湿重NGF组为(0.80&;#177;0.14)g,高于NS组(0.59&;#177;0.12)g(T=5.60,P&;lt;0.01)术后12周NGF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3.77&;#177;0.35)mV],潜伏期[(5.595&;#177;0.893)ms]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6.50&;#177;2.53)m/s],均优于NS组[(2.53&;#177;0.74)mV,[8.327&;#177;0.802)ms,(19.62&;#177;1.71)m/s,T=9.91,8.04,10.43,P&;lt;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器官内注射NGF,能促进神经侧支再生,靶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生长液促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中药-神经生长液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5组:神经生长液低、中、高剂量组,弥可保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坐骨神经夹伤模型,于术后每5d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index,SFI),术后第20天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术后5d时实验组(-72&;#177;9)与对照组(-79&;#177;8)间SF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58.P&;gt;0.05),10d时高剂量组(-60&;#177;9)和弥可保组(-6l&;#177;7)优于对照组(-75&;#177;7)(F=5.1,P&;lt;0.05)、15d和20d时低、中、高剂量组及弥可保组均优于对照组(F=6.83和9.92.P(0.05)。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最大收缩力检测,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记数、再生有髓纤维数、肌细胞截面积等指标神经生长液低、中、高剂量组及弥可保组均优于空白对照组(F=26.29,51.35,7.86,37.38,11.1l,P&;lt;0.05)。超徽结构观察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生长液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原代培养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和冷冻保存的SCs移植对损伤后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和液氮保存的SCs分别移植到桥接缺损坐骨神经的硅胶管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硅胶管远端神经干内注射HRP,逆行追踪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前角的标记神经元数量;测量再生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结果:原代培养和冷冻保存SCs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其背根神经节(术后6周:3967.41&;#177;305.91与3890.55&;#177;315.63,t=0.55,P&;gt;0.05;术后8周:4029.33&;#177;313.80与4184.90&;#177;305.75,t=1.11。P&;gt;0.05)和脊髓前角神经元HRP标记细胞数量(术后6周:404.87&;#177;40.05与429.77&;#177;43.40,t=1.33,P&;gt;0.05;术后8周:474.49&;#177;42.74与470.99&;#177;38.82,t=0.19。P&;gt;0.05)、再生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m/s)基本一致(术后6周:32.28&;#177;1.96与32.05&;#177;2.31,t=0.24,P&;gt;0.05;术后8周:43.60&;#177;1.88与43.84&;#177;2.19。t=0.26。P&;gt;0.05;术后12周:43.78&;#177;1.71与43.83&;#177;1.75,I=0.06,P&;gt;0.05),再生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冷冻保存的SCs仍具有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