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启雯  梁毅 《中国药事》2017,31(11):1229-1232
目的:探讨实施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方法,使一致性评价真正发挥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的作用。方法:基于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从仿制药的原辅料、处方、工艺流程、最终产品和生产线5个方面入手,实现仿制药与原研药过程控制的一致性。结果:我国要全面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开展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这对于保障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仅通过溶出度试验来判断仿制药的安全有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将GMP理念引入一致性评价工作中,全方位地保证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徐昕玥  梁毅 《中国药事》2017,31(11):1233-1236
目的:为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提出建议。方法:根据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基本原理,借鉴其在仿制药研发中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可以显著提高仿制药质量和申报材料的规范性,提升监管和审评效率。借助于质量源于设计的应用,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设计好稳定、高效的工艺流程,为临床生物等效性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实现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的"一致性"和"临床替代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分析当前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建议。方法 梳理并分析我国基本药物化学药品目录中口服固体制剂的品种情况、持有文号的生产企业情况、参比制剂公布情况及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的问题。结果 低价药、独家品种开展一致性评价比例偏低,未来可及性风险不容忽视。结论 生产企业要落实评价主体责任,以提高质量作为企业发展要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快出台激励政策,助推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我国制药企业的仿制药小试研究水平,避免许多药企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探究在小试过程中运用六西格玛质量改善模型(DMAIC)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例的方式,利用DMAIC模型,以某仿制原料药还原工艺为例,评估其实施效果。结果 DMAIC模型在该案例中得到成功运用。该模型有助于合理进行小试团队建设,帮助研发人员找到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等,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为后续工业生产提供宝贵经验并满足注册申报要求。结论 DMAIC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诸如统筹安排差、与生产衔接不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体现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对国内仿制药小试研究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完善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参比制剂选择机制和程序提供参考,为仿制药企业在应用选择参比制剂时提供思路。方法:详细介绍了美国FDA有关参比制剂选择指南草案的最新描述,以及欧盟、日本和WHO对于参比制剂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实际,为完善参比制剂选择程序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美国详细规定了仿制药参比制剂的选择思路和实际操作程序,为我国仿制药参比制剂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正处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遴选的关键时期,制定全面、完善的参比制剂遴选体系和机制,有助于规范参比制剂的选择程序,加快一致性评价工作进程,提升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选择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日本仿制药上市后质量动态信息的最新查询途径,为建立我国相关橙皮书提供借鉴。方法:介绍日本蓝皮书的背景、结构和内容,并以熊去氧胆酸片为例,详细介绍日本蓝皮书的使用方法。结果与结论:仿制药质量再评价工作在日本开展了近20年,淘汰了约10%的不合格药品。对于仿制药质量再评价的跟踪和实施、市场抽验及药品质量研讨会有效保证了口服固体仿制药药品质量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日本蓝皮书是对该项工作成果的集中系统整理,对我国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理念下,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与血液制品生产的相关性、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在血液制品QbD中的应用以及关键质量环节的QbD实施,以期推动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升级,实现血液制品的智能生产。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查阅、检索以"智能制造" "血液制品" "质量源于设计"过程分析技术"为关键词的文献,对智能制造理念在血液制品的应用研究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基于我国制药工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水平与现状,制药工业的"智能制造"已逐步发展起来,QbD已被引入我国新版药品GMP,强调了与药品注册、上市制度的有效衔接。在科学监管的要求下,QbD理念已成为血液制品行业界的共识,实施QbD,通过基于问题的审核(question-based review,QbR),将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血液制品的质量,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完善药品质量标准、提升我国仿制药整体水平的角度,提出维生素B2片一致性评价方法的建议。方法 以维生素B2片的关键质量属性为评价出发点,结合生产工艺及国内外药典标准的比较,对本品的评价方法提出建议。结果 本品一致性评价药学研究的关注点应放在有关物质、溶出度及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产品溶出曲线的考察、晶型、稳定性研究等方面,体内评价是否必须开展有待商榷。结论 对此类无参比制剂的品种,生产企业应结合具体品种的具体情况开展一致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作为提升仿制药质量重要举措,对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推进国家供给侧改革、提高公众健康福利有着重要意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是企业目前重中之重的工作,评价品种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以提升一致性评价研究质量,提高评价研究效率,从而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本文针对一致性评价研究的特点,结合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将质量源于设计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以及戴明环管理模式运用于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中,并提出评价研究的质量和进度平衡控制策略,为企业建立起一种质量与进度并重、科学的评价质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羟苯磺酸钙片体外溶出曲线试验方法,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溶出曲线的一致性。方法 以pH 1.2盐酸溶液、pH 4.5醋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水为溶出介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采用相似因子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 羟苯磺酸钙片仿制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与原研药相比,f2值均大于50,与原研药溶出曲线相似。结论 建立的方法适用于羟苯磺酸钙片仿制药的溶出曲线测定,为羟苯磺酸钙片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丹 《中国药事》2018,32(6):715-718
目的:分析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中的不足,为提高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模式,将整个审评工作划分为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对各阶段的内涵及相互联系进行探索并分析问题。结果与结论:江西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主要存在4个不足:审评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匹配不合理;审评公开化程度不高;审评记录简单,审评信息积累和利用率不高;审评失误不能杜绝。应用PDCA循环方法,加强技术审评工作质量管理,优化技术审评程序,增强审评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技术审评工作水平。为了取得技术审评工作质量管理的突破性进展,应系统地、持之以恒地在审评工作中实践PDCA管理方法,形成技术审评质量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使技术审评工作高效、规范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经济、技术水平进步的必然结果。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适应国家新政,选择合适终点指标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社会认可、实现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真正互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从简单的体外溶出度试验到系统的药学评价再到生物等效性评价,评价方法正在逐步完善,同时明确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遴选原则以减少仿制过程中的质量差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制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可以节约医疗费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我国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提供可豁免药物品种的参考。方法 以《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为基础,以我国一致性评价的首批药物为前提,简要介绍和归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药品局(EMA)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的标准和可申请豁免的药物品种。结果 对比FDA,289个一致性评价药物品种中可申请豁免的有59个,不可申请豁免的有19个;对比WHO,可豁免的药物有10个,EMA中有1个。结论 目前,我国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的具体药物名单尚未公布,企业应该对比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和具体药物,以加快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Intricate modern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activities strive to achieve lean development for the desired quality level by applying the quality by design (QbD) approach.

Methods

To engineer suitable information flows for quality development by this approach, a business process model written in the type 0 method of integrated definition language (IDEF0) was created for biopharmaceutical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by analyzing actual company activitie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model comprise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f product quality design, recipe development, process engineering, and production. In the QbD approach, the activities are hierarchized into five stages. Information flows that trigger plan?Cdo?Ccheck?Caction (PDCA) cycles beyond the stages (vertical PDCA) as well as those in the same stage (horizontal PDCA) are defined.

Conclusion

With the model as reference, it becomes possible to design an extensive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applying the QbD approach to the activities necessary for a series of fun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