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鼻饲误吸中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收治我院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2021年01月-2021年12月)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组别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各纳入40例。比较护理干预结果: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医疗费用。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同时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实施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可预防鼻饲误吸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局灶亚低温及全脑亚低温治疗对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含量、Na 与K 含量及IL 1β、TNF α含量影响 ,以探讨局灶亚低温对创伤性对全脑亚低温组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造成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分别于伤后 30min开始对全脑亚低温组进行全脑降温 ,对局灶亚低温组进行 2 5℃水脑局灶降温 ,而对假脑外伤组及脑外伤模型组不降温 ,各组在相应时相点断头处死 ,采用干湿重法测伤灶脑组织含水量 ,原子吸收火焰分光光度法测Na 、K 含量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 1β和TNF α活性含量。结果 在含水量方面 :局灶亚低温 (2 5℃ )组比脑外伤模型组低 (P <0 .0 5 ) ;全脑亚低温组比脑外伤模型组高(P <0 .0 5 )。在离子含量方面 :Na 的变化与含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K 的变化与含水量的变化基本上相反。在IL 1β和TNF α含量方面 :局灶亚低温 (2 5℃ )组比脑外伤模型组低 ,全脑亚低温组比脑外伤模型组高 (P <0 .0 5 )。结论 局灶亚低温 (2 5℃ )治疗能明显减轻脑水肿 ;全脑亚低温治疗加重脑水肿 ;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或促进炎性因子IL 1β、TNF α表达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局灶低温治疗大鼠脑外伤对脑组织氧自由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局灶低温治疗对大鼠脑创伤后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SD大鼠84只,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28只。A组假手术对照组;B组脑外伤模型对照组;C组25℃水局灶低温治疗组。除A组外各组动物均按Feeney方法造成重度脑创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B组伤后不予治疗;C组伤后30min开始给以局灶低温治疗,20~30min局灶脑温降至31℃并维持3h。各组又根据伤后观察时间长短分1d、3d、5d、7d等4个亚组,每亚组7只。所有动物分别于伤后1d、3d、5d、7d处死,取伤区脑组织测水含量及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B组与A组比,脑组织水含量和MDA含量升高、TSOD含量下降(1d、3d、5d、7d组均P<0.05)。C组与B组相比,C组水含量和MDA含量降低、TSOD含量升高(1d、3d、5d、7d组均P<0.05)。结论对大鼠脑创伤后脑水肿,25℃水局灶低温治疗有效,减少丙二醛生成、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局灶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水含量、cNOS和iNOS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局灶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制备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30 min开始以25℃水进行局灶亚低温治疗(31~32℃),维持3 h;伤后1、3、5、7 d处死留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干湿重法测伤灶脑组织含水量,以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中cNOS和iNOS活性含量。结果与外伤模型组相比,局灶亚低温组伤灶脑组织水含量明显降低(P<0.05);脑外伤后1、3、57、d伤灶脑组织中cNOS含量呈进行性下降,第3天开始脑组织中iNOS含量明显增加,第7天达高峰;经局灶亚低温治疗后,伤灶脑组织中cNOS下降幅度明显受抑,第5、7天更显著;同时抑制了第3天脑组织中iNOS的增高,第5,7天更显著。结论局灶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伤灶脑水肿;调节NO的表达,是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外伤局灶低温与全身低温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比较局灶低温治疗与全身低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在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效果 ,探讨何者疗效更佳。方法 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 ,设定假颅脑外伤模型组、颅脑外伤模型组、全身低温组及局灶低温组 (使用 2 5℃水降温 )。取伤灶处及其相邻区脑组织分别检测其水、Na 、K 含量。同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 局灶低温组神经元损伤数显著少于颅脑外伤模型组、全身低温组 (P <0 .0 1) ;局灶低温组水、Na 含量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及全身低温组 (P<0 .0 5 ) ,K 含量明显高于颅脑外伤模型组及全身低温组(P <0 .0 1)。结论 与全身低温疗法相比较局灶低温疗法 (使用 2 5℃水降温 )在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损伤等方面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后迟发性眶内脑膜脑膨出伴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外伤后迟发性眶内脑膜脑膨出伴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病史及影像学结果明确诊断后,遂在鼻内镜下行脑膜脑膨出修补术,术后给予降颅压、抗炎等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半个月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头晕、头闷胀感明显好转,左眼球突出较术前缓解,双眼视力无明显变化。结论外伤后发现眶顶骨折缺损后,早期无眶内脑膜脑膨出者,应密切随访及定期复查CT、MRI,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连续1458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迟发性面神经损伤17例,占117%。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多发生在中颅窝底和/或颞骨岩部骨折病人;2)面神经损伤多在伤后3~9天内出现;3)临床特征为一侧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伴听力及味觉障碍。早期应用微循环扩张剂对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手术迟发性出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与常规手术方式在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手术24 h后)率及出血时间点的情况,初步探讨导致低温等离子手术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采用传统手术和低温等离子手术行扁桃体切除和(或)腺样体刮除术1~14岁患儿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及出血时间点的差异.传统组为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行传统冷法手术(即传统手术刀切除,对周围组织没有热损伤的方法)的患儿,等离子组为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行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和(或)腺样体消融术的患儿.结果 传统组患儿48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率为0.4%,出血时间点1例为术后2 d,另1例为术后3 d.等离子组患儿50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1例,迟发性出血率为2.2%,出血时间点2~12 d,中位数为6.0 d.其中等离子刀初学者主刀手术的迟发性出血率为2.6%(10/385),技术操作熟练者手术的迟发性出血率为0.9%(1/117).等离子组迟发性出血率高于传统组(χ2=5.987,P=0.014),两组出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U=2.500,P=0.103).13例出血患儿中创面局部或上呼吸道感染者6例,术后进食不当的3例.结论 低温等离子技术应用于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可能与手术技能经验不足、止血稳定性欠佳等有关,术后感染和进食不当也会造成迟发性出血,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等离子手术与常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耳鼻咽喉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电刀手术方式施术,然后比较两组患儿手术过程指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创口周围软组织水肿程度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苏醒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伪膜脱落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继发性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原发性出血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但总出血量对照组略高于治疗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手术方式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各项手术后相关指标及后期恢复状况更佳,但其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中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中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为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诊治的60例颅脑外伤后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患者,将入选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分流术后的3~6个月时间内行颅骨修补术(即中期颅骨修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早期同时行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统计、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格拉斯哥临床预后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优良率(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6.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格拉斯哥疗效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临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中,运用早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及临床疗效,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Mipu1是在脑缺血预处理时表达上调的基因,本研究拟通过观察Mipu1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亚细胞定位,为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提供线索和思路。方法通过加端PCR扩增1.8 kb的Mipu1开放阅读框插入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区的3’末端,构建Mipu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表达质粒,并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导入脑星形细胞瘤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Mipu1蛋白在正常和H2O2刺激时的亚细胞分布。结果成功构建了Mipu1与GFP的融合表达质粒Mipu1-pEGFP-N1,并观察到Mipu1蛋白在正常和H2O2刺激时均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Mipu1为一核蛋白,结合其蛋白质结构特征,推测其可能为一核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人工脑脊液对大鼠脑外伤伤灶局部冲洗治疗,检测脑组织中水含量和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探讨人工脑脊液局灶冲洗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制备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分正常对照组、外伤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治疗组及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组。于伤后30min开始分别以37℃的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进行局灶冲洗治疗,维持3h;伤后4h,1、3、5、7d处死留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干湿重法测量伤灶脑组织含水量,RT-PCR方法检测AQP-4 mRNA的表达。结果与外伤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治疗组伤灶脑组织水含量明显降低(P〈0.05);脑外伤后4h伤灶脑组织中AQP-4 mRNA表达即明显上升,1d达到高峰,持续至3d,5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水平;局灶冲洗治疗后,伤后4h,1、3、5d各组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均低于外伤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P〈0.05),其中以局灶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效果最佳。结论局灶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能明显减轻伤灶脑水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调节AQP-4的表达是其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隐匿性脑脓肿的误诊原因。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39例临床误诊的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治疗体会。结果39例脑脓肿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MRI增强表现为非典型环形强化病灶28例(71.8%),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11例(28.2%)。39例患者术前误诊为胶质瘤22例,星形细胞瘤5例,转移瘤6例,神经元肿瘤1例,梗塞后出血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胆脂瘤1例,颅咽管瘤1例,脑膜瘤1例。39例患者中开颅病灶显微切除35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32例患者随访(28.5±18.5)个月,疗效良好,MRI复查显示病灶根治无复发者26例,占86.7%。结论不明确的感染病程、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是脑脓肿误诊的原因。对于临床疑似患者,术中预防脓液外溢播散,根治病灶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for impairments in executive function. The strategies were designed to enable a client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to obtain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In a series of individual speech–language therapy sessions,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were developed, refined, and trained in mock-interview situation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ere noted in report-writing accuracy and self-reported stress during report-writing. The client was able to obtain and maintain competitive employment in his chosen profession.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strategies aimed at supporting executive function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n verbal tasks, and were informative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self-perceived efficacy and stress on performance after TBI. They illustrate that intervention based on real-life supports may be effective even many years post-TBI.

Learning outcomes

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readers will: (1) identify aspects of executive function that relate to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place, (2) describe the steps in considering intervention within a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framework, and (3)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on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tasks.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cute otitis media (AOM) complicated by arterial brain infarction, meningitis and orbital celluliti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itially showed suspected epidural abscess, coalescent mastoiditis, and orbital cellulitis. Further clinical deterioration occurred following mastoidectomy and evacuation of the absces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revealed subacute brain infarction and an extra-axial brainstem abscess. Revision of the initial CT revealed subtle signs suggestive of arterial brain infarction. Although CT with contrast is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suspected AOM complications, MRI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adjunct when CT is not definitive and neurological signs are present.  相似文献   

16.
耳鸣相关脑区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耳鸣相关的脑区并观察听力损失、耳鸣侧别、优势半球等因素的影响。方法 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 ,PET)研究 17例耳鸣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活动 ,并与 15例无耳鸣者作对照。示踪剂为18F标记的去葡萄糖。按有无听力损失将所有受试者分为 4组 ,第 1组耳鸣伴听力损失 ,13例 ;第 2组耳呜但听力正常 ,4例 ;第 3组无耳呜有听力损失 ,2例 ;第 4组无耳呜且听力正常 ,13例。用专门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alparametersmapping(SPM)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Talairach坐标确定与耳呜相关脑区的解剖部位 (brodmannarea ,BA)。结果 耳呜相关脑区位于左侧颞横回 (BA41)、左侧颞上回 (BA42、2 2 )、左侧颞中回前部 (BA38)和左侧海马 ,这一结果不依赖于耳呜的侧别 ,而且与优势关球无关。听力损失相关的脑区主要是双侧颞上回后部 (BA42、2 2 )、颞中回中部 (BA2 1)、联合听区 (BA39)、左侧额中回 (BA8、9)、左侧额下回 (BA45 )等。结论 PET为主观耳呜提供了客观证据 ,有望成为耳呜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意义、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3~2006年治疗的1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基本治愈116例(78.9%),好转25例(17.0%),自动出院7例(4.8%),植物生存4例(2.7%),死亡5例(3.4%)。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通气,防止脑缺氧加重及肺部感染,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