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幼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突触素(Syn)蛋白表达及尼氏体的变化,探讨HIBD早期运动干预的疗效机制。 方法 取3窝新生7d的幼鼠3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只)、干预组(13只)和假手术组(11只)。制作新生Wistar大鼠幼鼠HIBD模型。干预组造模成功后7d开始早期运动干预,每天游泳10min,持续14d;对照组只造模不进行运动干预;假手术组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不进行运动干预。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海马区Sy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Syn和β带灰度值的比值表示syn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尼氏染色方法依据形态学结果观察幼鼠海马区神经元尼氏体数量和细胞形态。 结果 对照组病灶侧海马组织Syn表达(0.447±0.141)较假手术组左侧海马组织Syn表达(1.027±0.035)显著降低(P<0.01)、海马区神经元尼氏体明显减少;干预组病灶侧海马区Syn表达(0.772±0.121)较对照组病灶侧海马组织Syn表达(0.447±0.141)明显升高(P<0.05)、海马区神经元尼氏体显著增多。 结论 早期运动干预可增强缺血缺氧幼鼠病灶侧海马区Syn蛋白的表达和增加神经元内尼氏小体数量。  相似文献   

2.
视黄酸受体β在针灸提高脑损伤幼鼠运动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实验以围生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为模型,采用电针灸干预,从神经再生的角度入手,探讨视黄酸受体β在电针灸对于脑损伤幼鼠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围生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模型,共分3组:假手术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组和脑损伤后针灸组。采用电针灸仪针刺百会穴和大椎穴2周, 在21天对幼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记法检测视黄酸受体β(RARβ)在大鼠脑内定量定位的表达变化。结果:①生后21天进行的神经行为学评定表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削弱了幼鼠的运动功能,而2周的电针灸使其运动功能得到改善(P<0.05)。②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脑损伤后RARβ表达明显降低,而电针灸后RARβ表达升高(P<0.05)。结论:2周的电针灸提高了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的运动功能。RARβ表达的变化从新的角度解释了电针灸有益于脑损伤幼鼠康复的神经再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8只7日龄Wistar大鼠幼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丰富环境组,每组再分为14 d和28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Rice方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进行处理,丰富环境组在造模24 h后应用丰富环境进行刺激。造模后14 d和28 d,采用TUNEL法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区BDNF、Trk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14 d、28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数、双标记阳性细胞数以及海马BDNF和TrkB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t 27.214, P 0.001),丰富环境组TUNEL阳性细胞数、双标记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模型组(t 12.687, P 0.001),丰富环境组造模后28 d海马BDNF和TrkB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t 137.998, P 0.001)。结论丰富环境刺激可以降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上调BDNF、TrkB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
当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当归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rgrowthfactor,VEGF)层粘连蛋白(laminin)表达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和当归组(C组)。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层粘连蛋白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h,6h,12h,1d,3d,7d变化。结果:C组除再灌注后3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B组和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d,7d时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可能是当归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 大量研究表明增强脑内源性神经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自我修复将成为治愈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价值的方法之一.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脑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7 d龄健康Wistar新生大鼠,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后第2天开始,激光穴位照射组给予氦氖激光照射.穴位选取顶骨正中的"百会"穴,以及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的"大椎"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给予激光照射.于第2疗程结束后,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随后制备脑海马切片,分别进行巢蛋白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①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但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05).②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激光治疗组齿状回内巢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P < 0.05),且激光治疗组增多幅度大于模型组(P < 0.05).③神经元特有结构蛋白的表达:激光治疗组大脑皮质微管关联蛋白2表达相当广泛,强阳性染成棕褐色的树突呈条索样、流星样放射状分布,海马各区锥体神经元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元排列比较整齐,树突连续阳性染色呈树枝状交叉分布于分子层.假手术组与激光治疗组染色所见无明显差别.模型组微管关联蛋白2表达明显减弱.结果提示激光治疗能够促进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达到学习记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窗针刺对窒息脑瘫幼鼠脑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琴玉  孙砚辉  靳瑞 《中国康复》2005,20(4):195-197
目的:探讨针刺在不同时期介入对窒息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7日龄新生幼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早期针刺组(A组),模型+晚期针刺组(B组),模型组(C组)。假手术对照组(D组)。A、B组分别于造模后24h、8d开始针刺;动态观察其行为学改变,于21d时处死,测定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幼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至21d时,A、B、C3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A、B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C组差于D组。造模后21d,D组幼鼠在皮层、纹状体、海马仅有轻微的bFGF免疫反应,C组幼鼠见稍增强的bFGF阳性表达,而A、B组均见较多量的bFGF强阳性表达,尤以A组为明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早期介入对脑瘫的治疗有肯定作用。增强的bFGF长时程阳性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窒息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激光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增强脑内源性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和增殖能力将成为治愈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目的:探讨氦氖激光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8-05在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完成.材料:7 d龄健康Wistar新生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激光治疗组,12只/组.氦氖激光多功能治疗仪由桂林电子仪器厂生产.方法:模型组、激光治疗组新生大鼠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含体积分数为8%的O2、体积分数为92%的N2)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左颈总动脉,置于正常空气中.造模后第2天开始,激光治疗组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激光波长632.8 nm,激光功率4 mW,光斑直径3 mm,功率密度56.62 mV,能量密度33.975 J/cm2,1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疗程间隔2 d.穴位选取顶骨正中的"百会"穴,以及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的"大椎"穴.疗程结束后制备腑海马切片,分别进行巢蛋白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内巢蛋白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和微管关联蛋白2标记的神经元的表达情况.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表达:与假于术组比较,模型组、激光治疗组齿状回内巢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F=122.36,P<0.05),且激光治疗组增多幅度大于模型组(P<0.05).②神经元特有结构蛋白的表达:激光治疗组大脑皮质微管关联蛋白2表达相当广泛,强阳性染成棕褐色的树突呈条索样、流星样放射状分布,海马各区锥体神经元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元排列比较整齐,树突连续阳性染色呈树枝状交叉分布于分子层.假手术组与激光治疗组染色所见无明显差别.模型组微管关联蛋白2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激光治疗能够促进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将60只新生7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及高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缺氧缺血后,治疗组即刻腹腔注射激活素1mL(浓度依次为0.025,0.005,0.001mg/L),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缺氧缺血结束后不同时间点(0,2,6,24,48h,每个时间点2只大鼠)采集标本,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做细胞凋亡分析,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各时间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和治疗组幼鼠的脑组织肉眼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其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最明显且逐渐加重;各治疗组脑组织瘀血情况弱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且于造模6h后的各时间点逐渐好转。②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脑组织细胞结构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③各组幼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假手术组眼(0.76±0.09)%演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眼(7.46±0.12)%演及高、中、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眼(5.91±0.15)%,(3.47±0.08)%,(5.23±0.17)%演(P<0.0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明显高于各治疗组(P<0.05);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明显低于高、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P<0.05);后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2S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1)假手术组(A组)5只;(2)复苏组(B组),按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6、12、24、72 h分四个亚组,各5只;NaHS处理组(C组),亚组同B组.分别同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大鼠脑皮质H2S含量,免疫组化计数海马区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deficit score,NDS).结果 B组中脑组织H2S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72 h恢复正常水平.与B组比较,C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5或P<0.01),Nestin表达增加(P<0.05或P<0.01).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P<0.05或P<0.01),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表明C组中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轻于B组.结论 内源性H2S可能参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小剂量外源性H2S可通过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海马区Nestin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余琳  陈敦金  叶政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099-2101
目的:观察宫内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ypoxia 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新生鼠脑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钳夹右侧子宫内动脉造成胎鼠HIBD动物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动态观察脑组织中MAP-2 mRNA水平变化.结果:各实验组MAP-2 mRNA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减弱,其中缺血20 min(A3组)、25 min(A4组)以及30 min(A5组)的MAP-2 mRNA灰度扫描值较对照组(B3、B4、B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HIBD可造成新生鼠脑组织中MAP-2转录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mRN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 4 8只新生 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IBD组 ,各分为 4个时点 (HIBD后 3h、12h、2 4h和 3d)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VEGFmRNA在HIBD后海马组织中不同时点的表达变化。结果 VEGF各异构体中以VEGF16 4基因表达为主。VEGFmRNA在对照组即有表达 ,HIBD组较对照组比较表达明显增加 (P <0 0 5 )。HIBD组内各时点表达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F =30 185 ,P<0 0 5 ) ,3h时表达开始升高 ,12h后表达进一步增加 ,2 4h达高峰 ,3d时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HIBD后VEGF表达增加 ,提示VEGF可能在HIBD后的自身保护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卡配因抑制剂-3(MDL28170)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SD大鼠HIBD模型,治疗组于缺养缺血后即刻、2 h、4 h腹腔内注射MDL28170,对照组及手术组同时予生理盐水。缺氧缺血后24 h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并计算海马神经元死亡数,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氧缺血后24 h缺血侧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spase-3和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透射电镜证实有凋亡细胞;MDL28170可减少阳性细胞数量,抑制神经元死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DL28170可通过抑制神经凋亡而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海马区各型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7日龄SD大鼠,随机分组、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后,于不同时间点剥取脑海马,测定各型NOS的变化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结果HIBD后生理盐水组诱导型NOS(iNOS)活力水平于12h时始显著增高,48h达高峰,7d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12h、24h、48h、72h时胞二磷胆碱组、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72h时,辛伐他汀组显著低于胞二磷胆碱组(P<0.01)。生理盐水组结构型NOS(cNOS)水平于0h即显著升高,然后逐渐下降,72h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而胞二磷胆碱组、辛伐他汀组仍继续增高,48h达高峰,但辛伐他汀组升高更显著。结论各型NOS均参与了HIBD的发病过程,辛伐他汀和胞二磷胆碱对新生大鼠HIBD的保护作用与其调节NOS有关,且辛伐他汀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L3横突综合征大鼠模型。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刀组、封闭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7只大鼠。第15天对相应组别进行针刀和封闭干预。于第21、30天时,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材后,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和凋亡的检测,并计算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指数。结果:第21天和第30天时,针刀干预组的增殖指数、凋亡指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在第21天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30天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刀干预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组织修复有效,可能是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从而防止了组织瘢痕挛缩的形成,印证了中医微观阴阳平衡理论。  相似文献   

15.
背景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是目前儿科临床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一项新的易行方法.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反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的敏感性,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新生儿HIBD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地点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生后7 d SD大鼠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共60只,体质量约14~18 g,雌雄不拘,饲养于屏障环境的SPF级实验动物.干预40只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两组HIBD模型未治疗组20只,HIBD模型NGF治疗组20只,另20只为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正常对照组及HIBD后F-VEP改变;NGF对HIBD模型的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死亡率、左右脑质量及F-VEP波形影响.结果HIBD模型NGF治疗组体质量增长(11.9±3.5)g,实验过程中死亡率为5%,患侧(左侧)脑质量(0.59±0.02)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1);治疗组左右脑重量差异无显著意义,而未治疗组左右脑质量[(0.39±0.10)g,(0.57±0.05)g]差异的显著性意义(P<0.01);HIBD后NGF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即刻F-VEP潜伏期[(36.84±2.120)ms,(36.44±1.94)m]均较对照组(30.27±1.52)m明显延长(P<0.01),波幅降低(P<0.01);NGF未治疗组7d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F-VEP潜伏期[(48.17±2.08)m,(29.80±1.93)ms]明显延长,波幅降低[(3.75±0.69)mV,(4.22±0.87)mV](P均<0.01);同期NGF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F-VEP潜伏期(32.08±1.85,48.17±2.08)明显缩短,波幅升高[(3.97±0.75)mV,(2.75±0.69)mV,P均<0.01].结论F-VEP主波潜伏期、波幅可较迅速反映HIBD后脑功能状态;NGF治疗减轻了HIBD后脑萎缩、改善了脑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时脑内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及环化鸟苷酸(cGMP)的变化,探讨锌原卟啉(Znpp)的治疗作用。方法7d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氧缺血组(HI)及缺氧缺血+锌原卟啉组(HI+Znpp)。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COHb含量和脑匀浆HO-1活性;放免法测定脑匀浆cGMP水平,并观察脑病理改变。结果HI组在1,4,12hHO-1、cGMP、CO水平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P<0.01),在12h达到高峰;HI+Znpp组HO-1、cGMP、CO水平在1,4,12h均明显低于HI组(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HI组呈重度缺氧缺血改变,多数神经元细胞肿胀变性;而Znpp组神经元变性者少。结论HI后脑内HO-1活性明显增高导致内源性CO和cGMP增高,Znpp可阻抑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为HPC的保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48只7d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缺氧缺血组、HPC+缺氧缺血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缺氧缺血组在当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然后放入缺氧装置吸入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2.5h,建立HIBD动物模型。HPC+缺氧缺血组在术前1d先行HPC,即将大鼠放人密闭容器中通人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3h,第二天再依次同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也不做HPC。正常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在建立动物模型后48h将全部动物同时处死。对各组新生大鼠脑皮质、室管膜下区、海马区的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标记物一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HPC+缺氧缺血组在皮质、室管膜下区、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3组(P〈0.01或P〈0.05),缺氧缺血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也多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均〈0.05),对照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C对HIBD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加HIBD新生大鼠神经于细胞的增殖,以增加脑损伤的康复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GB)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SPF级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HI)组及GB组,每组30只。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其中GB组分别于术后0h、24h按每千克体重10mg经腹腔注射GB。各组均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包括术后6h、12h、24h及48h)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关键执行分子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发现GB抑制凋亡最显著的时间点为缺血缺氧后24h;然后增加大鼠并纳入GB+LY294002组,于制模后给予GB及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预干预,进一步探讨缺血缺氧后24h时PI3K-AKT通路在GB抗凋亡中的作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ser47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开始增高,于缺血缺氧后12h进一步上升,于缺血缺氧后24h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12h、24h、48h均明显增高,另外GB组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HI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后24h时HI组、GB组及GB+LY294002组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增强、凋亡阳性细胞增多、P-AKT(ser473)表达减弱,其中HI组和GB+LY294002组Caspase-3表达及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超过GB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则明显弱于GB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银杏内酯B具有明显抗神经元凋亡作用,且以缺血缺氧后24h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最强;此外PI3K-AKT信号通路在GB抗缺血缺氧诱导脑神经元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众多研究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有效的,但移植时间点的选择尚无定论。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通过对其远期行为学及组织学检测,探讨最佳的移植时间窗。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动物:选取清洁级7d龄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4h,72h、7d细胞移植组,10只/组。另取4周龄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脑立体定位仪下,24h,72h,7d细胞移植组分别于造模后对应时间点,将体外培养3-5代且经Hochest33324标记24h的鼠骨髓基质细胞2uL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约10^5个细胞。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40d日龄时进行迷宫觅水测试,记录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行为学测试后取脑组织片行尼氏染色,计数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增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率。 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臂迷宫实验检测:模型对照组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各细胞移植组(P〈0.01),24h细胞移植组上述3项指标均低于72h,7d细胞移植组(P〈0.05)。②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排列紊乱,丢失明显;24h,72h,7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排列整齐;24h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较72h,7d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P〈0.05)。③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增殖和神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方法将80只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和针康组,每组16只.每组再按造模后14 d、28 d分别处死分为2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8%的氧氮混合气体,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在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方面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和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方面针康组分别与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榆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针康组海马CA1区MAP-2的表达均多于模型组(P<0.05),海马CA1区MAP-2表达针康组较头穴从刺组、环境刺激组表达增加(P<0.05).结论针康法能提高HIBD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海马CA1区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