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多种人类肿瘤组织皆高表达人生长抑素受体(hSSTR)5种亚型中的某几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SSTR1,2两种亚型。由于它们可介导生长抑素(SST)及其类似物(SSA)抑制瘤细胞增殖和分泌而倍受关注。粘液表皮样癌是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低分化...  相似文献   

2.
蛋白激酶C抑制剂诱导CNE—2Z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和方法:采用蛋白激酶C(PKC)催化区抑制剂staurosporine(ST)、调节区抑制剂sphingosine(SS),诱导CNE—2Z细胞24h。结果:(1)ST、SS对细胞DNA裂解的影响均随浓度增高而逐步增强,作用明显的终浓度分别为1×106mol/L和4×105;(2)核形态观察:诱导后部分细胞核变小,核浓缩及核碎裂;(3)DNA琼脂糖电泳:诱导后的细胞有典型梯状DNA条带;(4)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组G1期前均有DNA亚二倍体峰,即凋亡峰。细胞周期改变:ST使G2期增加、G1、S期减少;SS使S期增加和G1期减少。结论:PKC抑制剂可有效地促进CNE-2Z细胞凋亡,但与抑制剂剂量有关,细胞周期的改变可能在PKC抑制剂诱导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表达重组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sFGFR1),研究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生物学活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PCR(PT-PCR)技术自人肺成纤维细胞获得sFGFR1 cDNA,测序确证后,将其克隆人酵母细胞表达载体pYEX4T-1;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DY150)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 Western blot鉴定。利用 NIH3T3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重组人 sFGFR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经 CuSO4诱导,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ST)-sFGFR1融合蛋白,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 1条约 60kD的阳性区带,在 Western blot实验中可被GST特异性抗体识别。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的粗提物在体外能够桔抗FGF介导的促NIH3T3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D21S11位点定量PCR快速基因诊断先天愚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定量PCR方法在分子水平对Down 综合征基因诊断意义,本实验以STR(D21S11) 做为遗传标记,合成特异引物对11 例正常人(6 例外周血,5 例羊水)及28 例先天愚型患者外周血进行同位素标记PCR 扩增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1 例正常人中10 人呈DNA 含量为1 :1 关系的两条电泳带,1 人为1 条带。28 例患者中24 人呈DNA含量为2 :1 的两条带,3 人为DNA 含量为1 :1:1 关系的三条带,1 人为1 条带。实验表明D21S11 位点STR多态是对Down 综合征基因诊断很有应用价值的遗传标记,应用定量PCR的方法可在24 小时内对先天愚型做出快速、准确的产前及临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5.
缬草提取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了解缬草提取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耳白种家兔2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1h后松解,观察1.5 h。实验组手术前1h,结扎前10min给予缬草提取物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观察体表标测心电图、心肌SOD:MDA、TXB_2、6-Keto-PGF_1α、TNF-α、IL-β等指标。结果:心电图:结扎后1h,实验组N-ST、ΣST、N.R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5);松解复灌后1.5h,实验组N-ST、ΣST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心肌匀浆:实验组XOD、MDA、TNF-α均低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6-Keto-PGF_(1α)/TXB_2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L-1β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缬草提取物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二核苷酸简单串联重复顺序(STR)多态位点个体鉴别技术系统,应用6个位于不同染色体呈共显性传递的二核苷酸STE多态位点进行中国汉族人个体鉴别研究,这6个位点是D1S103、D4S175、D5S107、D19S49、D6S89及D9S58。结果显示:(1)6个STR位点基因型数14~39个,等位片段数0~20个;(2)杂合度观察值及估测值分别为0.65~0.91及0.63~0.93.多态信息含量0.59~0.90;(3)6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6个位点15次配对分析中,未见非随机关联;(5)6个位点的亲子关系排除概率0.99;(6)普通群体中两个无亲缘关系随机个体间6个位点基因型完全一致的概率在1.7×10-12~9.2×10-33间。结果表明,应用这六个二核苷酸STR位点适于亦足以在中国汉族人中进行个体鉴别.故将此检测及数据处理系统,命名为DNA身份号码。  相似文献   

7.
在石蜡切片中进行微切割-PCR-银染的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中应用微切割-PCR-银染技术,检测大肠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方法:用微切割技术在28例石蜡切片中提取淋巴细胞和间质细胞、癌旁粘膜腺管、不典型地生腺管、腺瘤腺管和腺癌细胞,每例至少包含3种类型细胞,经蛋白酶K消化后,直接用于PCR扩增,产物进行8%变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共进行了TGF-βRⅡ(A)10、hMSH2(A)26-Bat26,hMSH3(A)8,hMSH6(C)84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结果:hMSH3(A)8和hMSH6(C)8位点在28例标本全部扩增出目的片段,TGF-βRⅡ(A)10和hMSH2(A)26位点则分别有23例、22例扩增出目的片段,且hMSH2(A)26位点有5例癌细胞呈阳性,其中1例同时有腺癌细胞阳性。结论:微切割-PCR-银染技术应用于石蜡切  相似文献   

8.
IST支原体培养与PCR解脲支原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PCR解脲支原体检测法与IST支原体培养法的结果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同时采集88例临床上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阴道炎患者分泌物标本两份,分别用IST支原体培养法和PCR解脲支原体(Uu)检测法进行对照实验和分析。结果:IST支原体培养法Uu阳性25例(28.94%),人型支原体(Mh)1例(1.14%),Uu+Mh5例(5.68%)。PCR检测Uu阳性30例(34.04%),其中男性5例PCR检测Uu为阳性,而IST支原体培养法为阴性;女性3例PCR检测Uu阴性,培养法为阳性。两种方法的Uu阳性率经统计学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别。结论:IST支原体培养法与PCR检测Uu法均能适用于临床Uu的检测。IST支原体培养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仪器;能进行支原体的种类鉴别;有参考病理阈值并可同时做药敏实验,特别适合基层医院的支原体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家兔出血性休克再灌注(S/R)后,放免分析发现血浆内皮素逐渐升高,同失血前比较第6h有显著差异(P<0.05),假手术组没有改变。磷脂酶A_2阻断剂氯喹、磷酸萘酚喹和抗氧化剂黄芪酮于失血后再灌注前使用可抑制S/R后2h内血浆内皮素增高,后两者可更明显降低S/R后30min的内皮索水平,与失血前比较差异非常好著(P<0.01)。同时,HCO~-_3和碱贮备(SBC)显著降低,上述三种药物治疗显著增加HCO~-_3和SBC的含量,它们在S/R后24h明显高于S/R组的水平(P<0.01)。结果提示,S/R后血浆内皮素上升可能与代谢性酸中毒加重有一定联系。磷脂酶A_2阻断剂和抗氧化剂可能通过早期抑制内皮素的释放,从而减轻24h后代谢性酸中毒程度。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80例慢性腹透患者(PD)及62例血透患者(HD)的sIL-2R、STNFR1,结果表明:①PD者淋巴细胞活化较HD者稳定;②透析患者sIL-2R增高不能单用清除减少来解释,可能还存在免疫调节;③高龄者免疫功能(sIL-2R)降低与ALB降低有关。认为sIL-2R、STNFR1增高可降低宿主炎症反应,可能与长期透析患者极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41种人和小鼠的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基因编码肽段(Vβ)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对准,就Vβ之第四高变区(HV4)片段进行比较,分析与超抗原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结合的四种Vβ(小鼠Vβ3、Vβ15、Vβ17和人Vβ2)之HV4序列内是否存在特定的氨基酸残基排列模式。结果发现:小鼠Vβ3和Vβ17的HV4具有特异的RFSAXCXSNS模式,而小鼠Vβ15和人Vβ2的HV4则含独特的KFXIXH模式。提示:与TSST-1结合的四种Vβ所对应的T细胞识别表位可能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12.
DMD基因位于Xp21.1—21.3,由79个外显子及其相应的内含子约2300kb组成,13974kb的mRNA中11.3kb的序列为3685个氨基酸残基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protein)编码。随着Southern印迹和各种PCR技术的引进。在DMD基因上已发现了50种RFLP,13种STR(Shorttandenrepeat),8种碱基置换,同时探明了DMD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包括:(1)基因部分缺失;(2)基因部分重复;(3)基因内连接片段的形成:(4)碱基置换;(5)STR的多态性改变。本文就DMD基因突变的类型,突变的原因,以及突变的研究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1,25双羟维生素D3对成骨样细胞骨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延  袁润英  相东 《解剖学报》1998,29(1):67-71,I012
用荧光免疫法研究了1,25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细胞骨架的影响和用斑点杂交技术研究了1,25(OH)2D3对人成骨样细胞(OS-73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7mol/L1,25(OH)2D3连续作用4d后,大鼠ROS17/2.8细胞的微管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明显改善,纤粘蛋白荧光明显增强。而在1,25(OH)2D3作用前后OS-732细胞c-myc和m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42例(84支耳),对其进行脑干诱发电位(ABR)和耳蜗电图(ECochG)两项检测在本病时的应用价值研究。ABR中Ⅰ—Ⅲ波IPL延长(>2.30ms)占20%.Ⅰ—Ⅴ波IPL(>4.5ms)占12%,I/V比值)1.0占58%。ECochG中AP(N1)下降占84.5%,N2>N1占26%,SP/AP比值>0.37占25%。认为利用单项ABR或ECochG检测结果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41种人和小鼠的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基因编码肽段(Vβ)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对准,就Vβ之第四高变区(HV4)片段进行比较,分析与超抗病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结合的四种Vβ(小鼠Vβ3、Vβ15、Vβ17和人Vβ2)之HV4序列内是否存在特定的氨基酸残基排列模式。结果发现:小鼠Vβ3和Vβ17的HV4具有特异的RFSAXCXSNS模式,而小鼠Vβ15和3人Vβ2的HV4则含独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患者错配修复基因的遗传性突变,对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症状前的基因诊断。方法用PCR-异源双链体形成、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14例HNPCC、10例有家族史大肠癌患者的外周血细胞DNA,分析其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所有35个外显子。结果确认4/14的HNPCC、1/10有家族史的大肠癌患者携带遗传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其中2例见于hMLH1基因,3例hMSH2基因。突变类型:3例由碱基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1例无义突变,1例错义突变。结论HNPCC的发生与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在大肠癌患者中检测遗传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不宜仅限于严格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HNPCC患者。  相似文献   

17.
Epstein—Barr病毒在人上皮细胞中的增殖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Epstein-Barr(EB)病毒在人上皮细胞的存在方式,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SG-CR2-Hyg,并用电脉冲介导基因转移法把该质粒转入人羊膜上皮细胞(wish细胞),用Hygromycin B筛选出抗性细胞,用CR2单克隆抗体测定,约25%wish细胞表达CR2。再用EB病毒感染此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与鼻咽癌(NPC)病人血清反应,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13%的细胞呈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shocksyndrometoxin-1,TSST-1)在中毒休克综合征(Toxicshocksyndrome,TS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PCR和DNA重组技术,构建了TSST-1分泌型表达载体pRTS20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周质表达出分子量为22×103的重组TSST-1,表达量约占周质总蛋白的6%~8%。Western印迹杂交表明,表达产物具有特异的抗原活性。对TSST-1生物学特性、结构功能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TSST-1抗毒素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DIG—DNA探针检测弓形虫核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PCR技术,对弓形虫B1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体外扩增,获得207bp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并通过地高辛配基(Dig-11-dUTP)标记作为探针,通过斑点杂交试验检测弓形虫核酸。实验表明,该探针能与RH、SH1、ZS1、ZS2及GL1株弓形虫核酸特异性杂交,最低检测量为25pg纯化弓形虫核酸。在急性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该探针可于感染后第2天(24h后),从组织(肝、脾、及肾)中检测到弓形虫核酸,第3天(48h后)可从部分小鼠(1/5)外周血中检测到弓形虫核酸。表明该探针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实用的特点,可望用于弓形虫病的早期诊断,适用于基层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对53个至少双亲之一患高血压病(EHT)的家庭和25个正常血压(NT)者家庭(包括父、母及一个子女)成员的红细胞(RBC)Na ̄+-Li ̄+逆向转运(SLC)及Na ̄+-K ̄+同向协同转运(SPT)功能,作它们与平均血压(MABP)间的家庭内部相关分析,并计算其多基因累加遗传力(h2),发现:(1)在NT、NT+EHT家庭,RBC的SPT和SLC的双亲均值都和其子女的相应值呈正相关,但配偶间不相关,提示系遗传性传递;(2)SPT和SLC的h ̄2在NT和NT+EHT家庭分别为0.3250、0.4514和0.5770、0.7829,SLC的h ̄2较SPT的大;(3)双亲SLC均值与子女的MABP呈正相关,而SPT则不相关,提出SLC与血压遗传间的联系较SPT密切,可能成为预测EHT的“遗传标记”;(4)SLC与SPT值均存在“母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