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栓塞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下肢动脉栓塞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治疗。全部病例首先行保守治疗。7例行筋膜切开减张术,2例截肢。结果12例痊愈,2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下肢动脉栓塞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及时处理。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是取得好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杂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70例(86条肢体)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病人资料,根据患肢的不同情况,应用血管镜直视下判断是否合并血栓,灵活组合应用球囊取栓、术中造影、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人工血管旁路术等杂交手术方法;配合截肢(趾)术、局部清创术、持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VSD)、特殊敷料换药等各种治疗措施.结果 血管镜下发现并取出血栓45例,其中41例髂股动脉合并不同程度狭窄需同时进行腔内治疗,25例没有发现血栓或血管镜无法进入直接行腔内治疗或旁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5%,1个月溃疡愈合率为87.8%;术后1年通畅率为86%,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病例术后一周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病情复杂多样,需进行个体化评估,采取外科和腔内杂交一站式灵活多样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栓塞的合理诊治.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例急性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例经双侧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2例经腹主动脉切开取栓术;1例只接受抗凝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2例,2例接受截肢共3条肢体,2例死亡.住院时间4h至122 d,平均(24±55)d.4例患者出院后口服抗凝剂,均无腹主动脉及远端血管栓塞,2例下肢肌力较术前略差.结论 及早抗凝、溶栓和积极手术取栓治疗可提高急性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栓塞的治愈率和降低其病死率;围手术期要重视预防和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积极使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综合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蛟 《中国医师杂志》2005,7(8):1095-1096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用Fogarty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综合治疗后19例治愈,2例好转,1例截肢。无死亡。结论 该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患者的预后与就诊时间及手术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42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动脉栓塞急诊行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1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和1例主动脉夹层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术后肢体存活39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截肢3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结论早期诊断、及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预防截肢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姚袁晖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29-1530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4肢)经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24肢中,治疗成功20肢,截肢1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个体化疗法的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高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下肢动脉供血的救治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的处理方法,为预防和治疗患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4年5月-2013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患者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随访结果。结果 9例感染患者术后保肢6例、截肢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并发心肌梗死;8例术后生存患者均进行12~60个月随访,其中1例患者在随访中死亡,死亡原因为脑出血;生存7例,其中3例保留通畅血管,2例去除人工血管未重建血运,2例截肢患者无异常;下肢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病死率为22.22%、存活率为77.78%、截肢率为22.22%。结论 下肢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病死率和截肢率较高,临床上一旦发生,大多需要取出人工血管,对于血运通畅者可考虑保留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按照个体化原则,采用单一的动脉旁路重建术、序列式动脉旁路重建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动脉旁路重建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5例.结果 随访6个月至3年,25例患者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原溃疡面愈合.4例足趾干性坏疽,截趾后创面2~4个月愈合,2例移植物在术后6个月内闭塞,但肢体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本组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移植物通畅率92%(23/25),治愈率100%.结论 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单一动脉旁路重建术、序列式动脉旁路重建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动脉旁路重建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需要截肢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的各类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43例60岁以上下肢动脉闭塞截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用POSSUM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例数,并与实际例数进行比较.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死亡,POSSUM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为1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92,P>0.05),预测病死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0,P<0.05).结论 老年患者多伴有重要器官的功能减退和各类全身性疾病,因动脉闭塞而截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年轻患者更高,POSSUM评分能较好地预测截肢患者术后并发症,但对术后死亡存在过度预测.充分的术前评估,积极治疗并存病,围手术期注意各重要器官的保护是减少其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1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的疗效.结果 治愈18例,患肢血供良好,治愈率85.7%,3例(14.2%)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好转,无截肢和死亡病例.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一经确诊应注重尽早手术取栓,同时注重对全身疾病的治疗,可减少肢体、坏死的风险,从而达到保存肢体、避免生命危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刚 《现代保健》2011,(10):153-154
目的 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3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出十二指肠损伤患者4例,其他9例均于术中确诊,术前诊出率为30.7%;13例患者均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术后愈合较好,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改善或消失,1例十二指肠损伤严重且合并胰腺损伤,患者病情较重,术后死亡.结论 治疗闭合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是关键,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和最可靠的治疗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诊断率,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胡小兰 《时尚育儿》2016,(4):155-156
目的:探析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感染预防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最近在我院接受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行UAE治疗,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52名患者通过肌注哌替啶后,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8名患者未经特殊处理.40名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给予患者胃复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缓解,22名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症状,未对其特殊处理,患者手术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经过分析对比,对患者病情进行多观察,并采取有效、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O)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DAO患者21例(23条肢体),6条肢体行膝下胫动脉球囊扩张,20条肢体行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结果 23条肢体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成功率100%,膝下胫动脉球囊扩张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无围手术期死亡,踝肱指数升高0.21~0.49,平均升高0.31±0.09,19例平均随访(10.0±4.6)个月,支架内血管闭塞5例,1例截肢,4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对DAO有较满意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术在远端流出道不良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2例(共49条下肢)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行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股-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腘-小腿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及胭-足背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等,分析其血管通畅率等指标.结果 42例患者中,术后移植血管闭塞1例,闭塞率为2.4%(1/42),手术成功率为97.6%(41/42);1例在术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4%(1/42);出院时血管通畅率为100.0% (41/41),足部创面愈合率为33.3%(11/33).结论 采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效果较明显,可为足部创面的愈合提供较好的营养环境,也可及早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04年4月~2009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足56例患者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体会,对腹主动脉以下狭窄严重伴足部溃疡的患者肢体进行血管搭桥手术。[结果]2例患者在搭桥后1周和1月人工血管血栓形成,通过取栓后血流恢复,1例术后3月人工血管血栓形成,膝下血管闭塞,自体大隐静脉不能使用,膝下肢体缺血坏疽,取栓术后再次血栓形成,最后导致截肢;1例在半年后流出道腘动脉闭塞行人工血管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2年肢体良好,但死于膀胱癌。另外一例取栓后未再有血栓形成,但至今足部溃疡仍未痊愈;其他患者在血管搭桥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搭桥后下肢血流明显改善,足部溃疡愈合速度加快。3例患者死亡,分别是由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和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加强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可明显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动脉导管溶栓在临床中应用的适应证、使用的优势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应用导管溶栓患者61例,其中肱动脉入路21例,股动脉入路40例,持续导管泵入肝素抗凝,尿激酶30万U/次,2~3次/d泵入,观察术前CT血管成像病变长度、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术后并发症、治疗时间等指标.结果 61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59例取得良好效果(术前ABI 0.28±0.16,术后ABI 0.87±0.17),并安全出院;1例因心脏疾病转入心内科,1例因缺血时间较长行截肢治疗.留置导管时间(1.95±0.56)d,住院时间(10.97±2.84)d,其中37例患者行二次腔内治疗,置入支架数目(0.51±0.65)个,假性动脉瘤3例(肱动脉穿刺),手术修补后良好;出现下肢动脉痉挛疼痛12例,出现严重皮下淤血4例,出现小腿明显肿胀1例,远端栓塞垃圾脚4例.结论 经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血管介入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明确护理重点及最佳护理方式。方法对68例,81条下肢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血管介入术的患者从术前、术后到出院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护理指导。结果经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68例、81条下肢均未截肢,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年,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复发,4例因糖尿病足接受截肢手术,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保证介入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5例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插管溶栓、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介入措施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后糖尿病足的改善情况。结果 25例糖尿病足患者中,15例(60%)患者为多部位血管狭窄,单部位血管狭窄中腘动脉最常见;25例糖尿病足患者中,23例接受介入手术,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50-140 min,平均(70.5±22.6)min。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足部皮肤血液供应得到改善,温度明显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者均未出现血肿、内支架移位、血管壁破裂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另有7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反应,但对症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6个月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介入治疗患者血管狭窄情况明显好转且管腔直径≥正常管腔50%,且未见血管再狭窄或闭塞等情况;另有5例原准备截肢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取消截肢手术。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前提下,及时适当地采用介入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降低截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6例(髂动脉4例、股胭动脉3例、膝下动脉9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术26例(髂动脉17例、股胭动脉9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髂动脉21例介入治疗全部获得成功;股胭动脉9例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另3例介入治疗失败行动脉旁路转流术;膝下动脉6例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另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1例患者行踝关节上截肢术,2例继续保守治疗.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6.1±2.1)个月,2例股浅动脉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患者6个月后再次出现狭窄,行内置支架术,症状消失.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复合式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复合式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9例(35条肢体).其中27条肢体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成形术,8条肢体行Deep球囊扩张成形术.32条肢体加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其中3条肢体同期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3条肢体加行股-股动脉耻骨上转流术.结果 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为0.63±0.17,与术前0.24±0.13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随访6~36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82.9%(29/35),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复合式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方式灵活,可降低手术难度与复杂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减少,并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尤其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