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在充分应用钻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沉积充填及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分析了该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内主要发育两类断层,第一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于古近纪发生继承性活动,第二类断层为形成于古近纪的新生断层。全盆地普遍存在4个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别位于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底部。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沉积特征受断层活动控制明显,上白垩统和新近系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在其沉积时构造活动较弱。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表明,Termit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和古近纪—第四纪两期裂谷旋回叠置的演化过程。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沉积于同裂谷期,沉积充填受断层活动控制;上白垩统和新近系—第四系沉积于后裂谷期,以热沉降拗陷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石炭系洋陆转换过渡期,经历了以下两个演化阶段:早石炭世碰撞间歇期伸展-残留洋闭合、陆-陆碰撞阶段和晚石炭世碰撞期后伸展垮塌-板内变形作用阶段。根据石炭世的板块构造活动背景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岩石组合,初步拟定新疆北部早石炭世原型盆地类型主要包括5类:残留洋、陆缘坳陷、裂陷槽、裂谷、陆内坳陷;晚石炭世原型盆地可简要分为3类:裂陷槽、陆缘坳陷、裂谷或断陷。根据上石炭统原型盆地后期叠加改造特征,将新疆北部现今保存在覆盖区内的上石炭统残留盆地及其叠加改造类型分为两大类六亚类:首先根据是否存在二叠系分为继承型和叠加型两大类,然后再根据中生代及新生代盆地叠加特征分为五亚类,分别为连续继承型、早继承早叠加型、早继承晚叠加型、三叠系叠加型、侏罗系叠加型及白垩系叠加型。  相似文献   

3.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半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为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山岩化学万分的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是由两个没类型的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早期为一后造山裂谷盆地,晚期为坳陷盆地。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反馈滇西  相似文献   

4.
卡拉库姆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图兰地台南部,北西走向,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于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构造属性一直都存在着很多争论,我们根据钻井、地球物理及露头资料,认为卡拉库姆盆地是以增生杂岩为基底形成的一个沉积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具有弧后裂谷的性质。卡拉库姆盆地前侏罗纪的构造演化分为4个阶段:1)石炭纪之前古特提斯洋壳开始俯冲增生; 2)石炭纪-早二叠世形成丝路弧; 3)晚二叠世-三叠纪马什哈德-北帕米尔弧形成,卡拉库姆盆地处于弧后拉张的位置; 4)晚三叠世末伊朗等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卡拉库姆盆地进入短暂的周缘前陆盆地阶段。其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沉积中心在北阿姆河坳陷,木尔加布坳陷和科佩特山前坳陷,沉积环境主要为陆相,三叠纪发生海侵,部分地区接受海相沉积。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少量灰岩。  相似文献   

5.
李运振  邓运华  徐强  于兴河 《沉积学报》2010,28(6):1066-1075
中国近海新生代具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它们是不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板内裂谷型、板缘聚敛型和板缘离散型沉积盆地,其中板缘聚敛型可细分为裂谷型和坳陷型,板缘离散型可细分为裂谷型、坳陷型和扭张型。②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能够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在盆地的断陷—坳陷发育期,板内裂谷型沉积盆地沉积环境以陆相为主;板缘聚敛型沉积盆地的沉积环境总体上具有海相到陆相的演变特征;板缘离散型沉积盆地沉积环境总体上具有陆相到海相的演变特征。③在不同盆地结构和沉积环境下,发育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裂谷型沉积盆地以近源堆积的沉积体系为主,坳陷型沉积盆地以远源堆积的沉积体系为主;板缘聚敛型沉积盆地坡折及三角洲发育规模小,板缘离散型沉积盆地坡折及三角洲发育规模大。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的原型。根据陆内盆地的鉴别标志,提出了二叠纪盆地为陆内裂谷—裂谷期后弱伸展坳陷—弱缩短挠曲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为弱伸展或稳定大陆内坳陷和陆内前陆坳陷或弱缩短挠曲坳陷交替的叠合盆地;(3)准噶尔盆地原型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内陆和海上大约有 30个盆地赋含油气。这些盆地囊括了所有的以板块构造为分类准则的盆地类型 ,即 :( 1)内陆裂谷和超裂谷台坳 ;( 2 )现代大陆边缘的上叠台坳 ;( 3)与冲断褶皱系统毗邻的被动大陆边缘和 ( 4 )岩石圈板块聚敛带 (即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带 )。第一类盆地包括广袤的西西伯利亚超拗拉槽盆地和西伯里亚的Viluy拗拉槽等。第二类包括一些具油气远景的俄罗斯北冰洋盆地和里海边缘盆地。第三类包括乌拉尔前渊的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Volga—Urals)、大高加索前渊的亚速—库班盆地 (Azov—Kuban)和捷列克—里海盆地 (Terek—Caspian)以及其它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 2个到 3个演化阶段 ,主要油气聚集期通常对应后裂谷期。第四类盆地是指远东和俄罗斯东北部的盆地。在鄂霍次克海 (萨哈林岛—鄂霍次克和西堪察加—鄂霍次克 )已经发现了油气田 ,有一些盆地 (Anadyr和Khatyrka)已被证实含有油气。裂陷作用也控制着弧后盆地的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圈闭类型和资源富集程度。俄罗斯的油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伏尔加—乌拉尔、西西伯利亚、铁梓哥—伯朝阿 (Timano—Pechora)和萨哈林 (Sakhalin)地区 ,大约 4 5%的资源量被采出 ,其他盆地有很好的远景。里海的俄?  相似文献   

8.
张希明 《新疆地质》2001,19(4):246-250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控制,中新生代盆地类型由早期三叠纪的陆内浅坳、前陆盆地最终转化为统一的陆内盆地,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盆地发展阶段的相区-相带组合特征。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其特征,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51,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10.
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是一沉积盆地,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羌塘盆地系不同类型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为克拉通裂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为前陆盆地、白垩纪-第四纪为挤压抬升阶段,形成山间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张晓东 《地学前缘》2000,7(4):431-440
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 ,存在意见分歧 ;晚二叠世—老第三纪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 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 ,晚二叠世为热冷却伸展坳陷 ,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 ,新第三纪至今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 ( 2 )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 ,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 ,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 ( 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靳久强  孟庆仟 《地质论评》1999,45(1):92-104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株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株罗世西山窑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兀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  相似文献   

13.
中亚及邻区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亚及邻区位于亚洲大陆古老地块之间的巨型构造活动带,在这个地区发育众多类型的沉积盆地。在形成演化机制上,发育有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等单型盆地和这些单型盆地组成的叠合盆地。在形成时代上,发育前寒武纪沉积盆地、古生代沉积盆地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发育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上,基底性质、成盆机制、沉降特征、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等具有较大的差别。沉积盆地类型和形成时代与油气分布规律和含油气远景密切相关,拉张裂谷型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克拉通裂谷-坳陷型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三、我国东部大陆内裂谷和拗拉槽与世界大陆内裂谷和坳拉槽的比较晚元古代震旦亚代时期,在我国北方裂谷分布得比较广泛,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华北地台上有冀北、冀东、宣龙和京西坳陷,以及豫西拗陷.鄂尔多斯地台上推测有宜君拗陷,位于富县重力高东侧,鄂尔多斯西缘拗陷也属裂谷类型.它们均属大陆内裂谷,完整层序是下部为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及基性和中酸性熔岩,中部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上部为浅海相页岩和砂岩.在秦祁地槽内部或边缘,推测在震旦亚代时可能发育近东西向的大陆间裂谷,而在古生代演化为大洋.  相似文献   

15.
四川会理—小关河地区位于扬子陆块西缘呈南北向延伸的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的中段、EW向会理—东川坳拉槽的西端。区域上,前震旦纪成矿作用受东西向会理—东川坳拉槽控制,震旦纪以后的成矿作用受南北向攀西裂谷构造制约。由于研究区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区内地层  相似文献   

16.
以板块构造演化为基础,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再现南大西洋两岸共轭型被动陆缘盆地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首次依据盆地结构差异及沉积充填特征,将研究区被动陆缘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三段”“四类”;结合对已发现大油气田的解剖,搞清了每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规律,并分别建立了其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认为两岸“三段”“四类”盆地都经过了早期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陆缘三个原型阶段。南段为下伏裂谷层系比较发育的“断陷型”盆地,上覆坳陷沉积厚度较薄,仅作为区域盖层,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中段为裂谷、坳陷层系都比较发育且过渡阶段有盐的“含盐断坳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页岩均可形成有效烃源岩,海相页岩及盐岩分别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盐下碳酸盐岩盐上重力流扇体型”大油气田。北段为裂谷层系分布范围小、坳陷沉积范围广且厚度大的“坳陷型”盆地,受 “窄”陆棚、“陡”陆坡控制,坳陷层系重力流扇体自始至终比较发育,源于坳陷层系下部海相页岩中的油气直接充注于本身内部裙边状分布的重力流复合扇体之中,形成“漂移期重力流扇体群型”大油气田。另外,研究区还发育尼日尔、福斯杜亚马逊、佩罗塔斯三个具有独特构造沉积特征的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其特殊性体现在三角洲层系由于沉积速率极高,从陆向海形成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除了前三角洲层系可以作为有效烃源岩之外,本身也可以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形成独特的“四大环状构造带型”大油气田,即在由陆向海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上都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7.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喜马拉雅三叠纪到第三纪区域沉积特征分析,阐明了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从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的沉积盆地演化史。随着以雅鲁藏布带为代表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打开,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为特提斯早期裂开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期裂谷中心部位不是现在大陆缝合线的雅鲁藏布一带,而在低分水岭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南测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沉积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与沉积作用相吻合。晚白垩世到第三纪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从沉积作用可以识别出晚白垩世晚期为造山第一暮,第三纪初为第二幕。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 ,裂谷肩部发生抬升 ,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 ,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 ,又称中央隆起。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 (盆地 ) ,称 (内 )陆棚盆地亚环境。通过沉积相研究 ,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其一为东西向穿越 (内 )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 ,该模式中的 (内 )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 ,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 )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 ,石盐岩盆地 ,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 ,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 ,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 ,海平面下降 ,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 ,海平面上升 ,(内 )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 ,周围盆缘发育为 (含 )白云岩-石灰岩坪。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 ;马四时发育石灰岩 ,南延则过渡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 ,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马六时 ,中央隆起以东根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盆地T60不整合是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且形成于盆地由断陷进入坳陷的转换阶段.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析,揭示位于盆地中部的乌石凹陷在该时期(T60)不整合发育明显,且剖面类型多样.依据不整合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可划分为平行?削截不整合、超覆?削截不整合、平行?褶皱不整合等8种不整合类型,且在平面上削截类不整合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