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认为:a)油气物理性质可以宏观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b)原油轻烃、生物标记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反映油气运移方向,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反映了相对轻质原油的油气运移方向,含氮化合物则主要反映了相对早期原油的运移方向;c)塔河油区存在着早期由南向北、晚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油气运移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金刚烷参数指标在腹部地区原油类型划分和成熟度判识中的适用性。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低,主要分布在(200~500)×10-6。利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指标能够有效划分原油的类型,金刚烷异构化指标能够有效判识原油的成熟度。腹部地区原油主要分为两大类:Ⅰ类原油为早期相对低熟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低,单金刚烷含量相对较高,浓度指标A/1-MA比值分布在0.50~0.71,成熟度指标MAI值较小,在0.41~0.50之间,主要分布在远离生烃凹陷区域;Ⅱ类原油为晚期相对高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高,1-甲基单金刚烷含量较高,A/1-MA比值分布在0.30~0.37,MAI值在0.52~0.69之间,主要分布在生烃凹陷内,其分布格局与油气运移方向一致,即晚期充注的原油驱动早期充注的原油向远离生烃凹陷处运移,证实了腹部原油运移方向为盆1井西凹陷向北运移。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4.
使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芳烃成熟度参数和金刚烷成熟度参数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成熟度进行了研究,Ts/(Ts+Tm)、C_(29)Ts/(C_(29)H+C_(29)Ts)成熟度参数表明奥陶系原油基本上未达到凝析油阶段,这与芳烃甲基菲成熟度参数所反映的成熟度基本相同,而金刚烷指数MAI、MDI反映的成熟度约为1.1%~1.6%,高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甲基菲指数所反映的成熟度,成熟度的差异性反映了奥陶系原油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原油金刚烷绝对定量分析表明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在Ts/(Ts+Tm)0.55之前分布较为离散,增加缓慢,而在Ts/(Ts+Tm)0.55之后增加迅速,对塔河油田不同层位原油金刚烷含量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原油金刚烷基线应在15×10~(-6),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奥陶系原油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分布在(4~35)×10(-6)之间,原油裂解程度基本上小于50%,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深层仍具有石油勘探前景。奥陶系原油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指示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存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运移的特点,与原油密度、成熟度参数反映的运移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年来发展的烃类包裹体研究新方法,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与油气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其中海西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占优势,单体烃类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表明,早期原油(黄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色谱呈双峰型、芳烃含量较高的特征,属于成熟度相对较低的中质原油;而晚期原油(蓝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呈单主峰型、芳烃含量较低的特征,属成熟中晚期轻质原油。结合研究区原油的来源或烃源岩沉积环境、成烃生物、成熟度、运移距离和成藏过程及时间,推测早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优质烃源岩,晚期原油主要来自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对于确认塔中地区奥陶系有利富集区至关重要。通过现有油气勘探成果、断裂体系特征等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开展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多期充注的原油与天然气均通过11个油气充注点注入奥陶系储层,进而沿NW-SE向发生局部运移,11个油气充注点均位于NW向逆冲断裂与NE向走滑断裂纵切形成的断裂交汇部位。油气点状充注特征及NW-SE向局部运移控制了原油与天然气相关参数的分布:靠近油气充注点,油气性质出现异常分布,自NW-SE向异常逐渐减弱,表现为随着距油气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油气充注强度变小,原油密度逐渐增大,原油Ts/(Ts+Tm)指数、金刚烷指数(MDI)、TMNr指数、TeMNr指数逐渐减小,天然气干燥系数、气油比、油气产能逐渐减小,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轻。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应更多聚焦于北部斜坡带西部,尤其是断裂交汇部位的上倾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7.
原油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其成分往往沿充注路径发生梯度性变化。储层中原油成熟度的最高点对应油气的充注点,油气自成熟度高的部位向成熟度低的部位运聚。通过对轮南低凸起奥陶系原油饱和烃成熟度指标Ts/(Ts+Tm)、Tric/(Tric+17αβ-H)的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存在2个油气充注方向。奥陶系油气藏中原油Ts/(Ts+Tm)、Tric/(Tric+17αβ-H)的极值点位于东南部的LG35及LG353井区,且绝大部分样品的成熟度自东南向西北出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表明轮南地区奥陶系原油的主力充注方向来自于东南。在研究中,将油气主充注期(海西晚期)奥陶系潜山顶面的古地貌形态与运移示踪指标的平面分布特征相结合,认为桑塔木断垒带控制了油气自烃源灶向轮南潜山低势区的运聚,主干路径为LG353—LN631—LN48—LG11—LN39—LN44C—LG4—LG7(LN1);另一方面,LG7及LN1井区运移示踪的结果表明其油气主要来自于西南部的塔河油田,油气充注路径为LN11—LN11(H1)—LG701。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芳烃化合物是原油中重要的组分,在判识原油生源环境和成熟度方面应用广泛.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原油遭受过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常用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往往不能正确反映原油成熟度、运移等信息,芳烃化合物能有效抵制生物降解作用,可更好地反映这些地质信息.通过芳烃GC-MS分析,表明塔河奥陶系原油具有高萘、高菲、高硫芴、低氧芴、低联苯等特点,均来自同一油源,生烃母质属还原-强还原环境.烷基萘指数、二苯并噻吩和三芳甾烷等成熟度指标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成熟度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不断增高,反映出奥陶系油气主要来自沙雅隆起东南部的满加尔坳陷.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提出的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相似文献   

11.
深入剖析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与族组成的碳同位素倒转机理对于成藏演化认识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93件奥陶系原油及族组分在平面上与深度上的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倒转程度在平面上由东向西逐渐加深,具有较好的规律性,艾丁地区、塔河主体区、托普台地区△δ13C沥青质-非烃值分别为-0.73‰、-0.63‰、-0.58‰,在塔河9区及周边地区与南部盐下地区为正值。艾丁地区和塔河主体区的部分井原油δ13C饱和烃与δ13C全油发生了倒转;δ13C沥青质与其他组分碳同位素及δ13C全油在塔河油田不同区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倒转;而在深度上倒转分布与原油的埋藏深度缺乏相关性,由埋藏深度引起的热力作用不是造成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族组分中沥青质碳同位素与其他组分碳同位素倒转的主要原因。结合原油族组分含量、饱和烃色谱总离子图,综合分析认为原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倒转与前期成藏之后地层抬升引起的生物降解和油气的多期次充注有关,前期充注的原油中烃类组分多被微生物降解,而沥青质不易被降解得以保留,由于成熟度低,碳同位素值较低;而后期充注的高—过成熟度油中沥青质含量很低,以其他组分尤其是饱和烃为主,由于成熟度高,碳同位素值较高,甚至大于早期充注油的沥青质碳同位素值,使混合油中出现沥青质碳同位素与其他组分碳同位素倒转的现象。因此,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成藏过程及其成藏之后的次生变化是碳同位素倒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东西部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依靠多年勘探开发及研究积累的大量天然气分析测试数据,结合塔河油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主要油气成藏期次,从天然气组分特征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塔河油田西部地区奥陶系储层天然气以溶解气或伴生气为主,以甲烷碳同位素较轻为特征,其成因主要为原油初期裂解.塔河中部主体区奥陶系储层天然气主要以伴生气为主,部分是凝析气,为与原油同期次充注的成熟-高成熟天然气.塔河东部地区奥陶系储层天然气具有高干燥系数和甲烷碳、氢同位素较重的特征,成熟度高于塔河中、西部地区,部分天然气出现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倒转,表明天然气具两期充注成藏特征.第一期天然气充注成藏时间与塔河中部主体区油气成藏时间一致;第二期充注以过成熟裂解气为主,为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充注成藏期为喜马拉雅期晚期.不同成因的天然气及不同期次天然气的混合叠加,是形成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天然气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深水区东部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是一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3套有效烃源岩、早中新世富砂深水扇和晚渐新世陆架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及构造—岩性圈闭的复合油气成藏区。油—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结果和原油轻烃组成特征表明,LW3-1、LH34-2构造所产凝析油和原油及LH29-1构造气藏所产凝析油主要来自白云主洼恩平组烃源岩,LH29-1、LH16-2构造油藏所产原油主要来自白云东洼恩平组烃源岩,该区凝析油和原油有珠海组烃源岩的贡献。天然气主要源自白云主洼恩平组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有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的贡献。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藏带主体有两期成藏,早期聚油,晚期聚天然气及凝析油,主成藏期在粤海期—现今,LH29低凸起成藏带油藏遭受气洗。白云深水区东部存在的5个断裂带、流体底辟是垂向输导体,区域砂岩层、不整合面与构造脊耦合形成侧向运载层,共同控制该区成藏带的有效烃源灶位置与运聚。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石油从单个烃源层(或烃源灶)向一个油藏分前、后两期充注的成藏条件,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尝试采用代表每一期充注的两个端元原油样品,作模拟两期充注混合油的人工配比实验。借助于气相色谱工作站的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可以从混合油样的色谱图上实测出可分辨组分与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的峰面积比值R/U,并建立混合油样配比率与其R/U值的相关曲线,作为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的测算图版。基于前期充注原油曾遭到强烈生物降解作用的事实,在实际采集的原油样品的全油气相色谱图上,同样可以测得R/U值,用以表征两期充注原油的烃类数量比率,然后再在原油充注比率测算图版上,将R/U值折算成该原油样品中前、后两期充注原油的数量的比率。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成藏的认识;接着,运用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及Re-Os和K-Ar直接定年方法,构筑了其奥陶系油气成藏年代学格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第一期成藏发生在加里东中-晚期(463.2~414.9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312.9~268.8 M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期(22~4.8 Ma).其中,塔河主体发生了3期成藏,而塔河外围仅发生了第一期和第2期两期成藏.深入剖析阿克库勒凸起受差异构造演化控制的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其它构造带的勘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 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 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 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 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 具有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特征; 稠油多属于原生稠油, 低成熟度及长距离运移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因素。稠变的原油降低了对断层侧向封堵性的要求, 利于成藏; 此外, 稠油作为一种封堵类型, 为该区后续油气的成藏起到了重要的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是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勘探较早的地区,油气显示丰富.根据有机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将容2井储层方解石脉中的有机包裹体分为不同的期次;用离线压碎的方法对容2和容3井储层方解石脉中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储层中的轻质油进行了对比;结合句容地区的埋藏史对该区油气来源及充注史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容2井和容3井油藏存在多期油气的充注;包裹体油代表了早期充注的油气,而不同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证明容2井早期充注的烃类经历了生物降解过程;早期充注的烃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源岩,而现今三叠系储层中的轻质油为后期充注的,其主要来源于晚白垩世末二叠系及部分三叠系烃源岩的急剧沉降而生成的大量油气.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深层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深层天然气的组分及其碳、氢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该洼陷天然气重烃含量较高,显示出正常的原油伴生气的特征,不应为来源于高成熟―过成熟源岩的天然气;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该区深层天然气为生物气、油型气和煤成气3种不同类型混合的天然气。另外,通过对渤南洼陷深层天然气中稀有气体氦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该区伴生气为典型的壳源成因,幔源挥发份加入的现象不明显,深层断裂活动也不发育,是在深层聚集成藏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