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反角度CT扫描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反角度CT扫描技术的认识。方法 对12例腰腿痛患者行腰椎常规CT扫描和反角度CT扫描椎弓。结果 经反角度扫描12例共36个椎弓均可显示由椎体、椎弓根、椎弓峡部、椎板及棘突构成的骨性椎管。反角度CT扫描诊断椎弓崩裂8例11个椎弓,在3例椎体滑脱中发现1例为假性滑脱;腰椎常规CT扫描诊断椎同盘突出5例、崩椎弓裂5例7个椎弓。结论 反角度CT扫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椎弓的常规CT扫描方法,是对常规CT扫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对椎弓峡部裂在横断图像上的特征进行影像分析与鉴别,达到临床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目的.方法对本院腰腿痛病人637例,行X光与CT检查.必要时可做椎弓头倾角扫描.结果X光腰椎双斜位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裂的阳性率约为0.62%,对于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崩裂阳性率约2.66%.CT反角度扫描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裂阳性率为10%,而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阳性率为100%.结论对椎弓峡部裂的诊断CT扫描是一个可靠的手段,其原因是CT图像可以将峡部裂与椎小关节同时清晰地展示于一个层面,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椎弓峡部裂在横断图像上的特征进行影像分析与鉴别,为临床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本院腰腿痛病人637例,行X线与CT检查.必要时可做椎弓头倾角扫描.结果 X线腰椎双斜位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裂的阳性率约为0.62%,对于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崩裂阳性率约为2.66%.CT反角度扫描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裂阳性率为10%,而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阳性率为100%.结论 CT扫描是椎弓峡部裂诊断的一个可靠手段,它可以将峡部裂与椎小关节同时清晰地展示于一个层面,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与椎间小关节在横断图像上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腰腿痛病人729例,经X光与CT检查,显示不清者做椎弓头倾角扫描。结果:729例病人中X光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约为0.68%,对于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检出率约2.79%。CT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检出率达10%。结论:对椎弓峡部裂CT扫描是一个可靠的手段,反角度扫描可以将椎弓峡部裂与椎间小关节同时清晰地展示于一个层面,有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及3D重建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8例腰痛患者经CT序列扫描诊断为椎弓峡部裂24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图像由2位放射科有经验医生共同评估。结果:24例患者均得到良好图像,椎弓峡部裂诊断明确。24例患者中2例患者腰4椎峡部裂,22例患者腰5椎峡部裂,占91%。24患者均表现为椎管前后径增宽,椎管变形,局部椎间小关节增生硬化,6例患者伴有椎间小关节内真空现象。结论:MSCT及3D重建可以简单、快速、准确诊断腰椎峡部裂;骨窗2D—MPR及薄层MIP近矢状位重建是诊断腰椎峡部裂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覃静 《广西医学》2005,27(9):1373-1375
目的 分析腰椎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腰椎定位像,自可疑椎弓峡部裂脊椎的椎弓根的上缘至下一个脊椎椎弓根的上缘,层厚、层距3mm连续扫描。骨窗和脊髓窗双窗位观察。结果 68例L5椎弓峡部裂45例,L4者21例,L3者2例。裂隙征占95%,双关节征占27%,椎管拉长征占85%,双终板征占37%,假性椎间盘膨出占63%。结论 裂隙征、双关节征是椎弓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椎管拉长征、双终板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椎弓峡部CT扫描对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正确认识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172例,探讨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72倒腰椎滑脱中,椎弓崩裂性滑脱41例,退变性滑脱131例.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椎弓裂隙征;椎管冗长征;假性椎间盘膨出;双椎体后缘;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腰椎退变性滑脱CT表现:椎弓完整,小关节面滑移不对照,下关节突前移,单层面双椎体后缘,椎管诸径狭窄,可出现椎体阶梯性滑脱.结论 CT对腰椎滑脱症的分型,诊断价值明确,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崔庆周  崔红领  陈鹏 《中外医疗》2011,30(13):175-175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并椎弓崩裂在64排螺旋CT扫描的表现与诊断结果。方法将我院就诊的30例腰痛患者在X线平片检查后,经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30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伴有椎弓崩裂,其中:单侧椎弓崩裂7例、双侧椎弓崩裂23例。L5椎体椎弓崩裂24例,L4椎体椎弓崩裂6例。结论 64排螺旋CT可提高对腰椎的观察范围,提高对腰椎滑脱并椎弓崩裂的诊断能力,使临床可以及早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崩裂的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腰椎椎弓崩裂患者的CT检查资料. 结果 发生于L4崩裂105例,发生于L5崩裂29例. 结论 腰椎椎弓崩裂与脊椎滑脱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是诊断椎弓崩裂的重要方法,为解释临床症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腰椎螺旋CT图像后处理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例经X光平片、CT轴扫、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表现,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 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可以清楚显示椎弓峡部裂的部位,裂隙宽度及椎体移位,椎管受压等相关继发病变影像。结论 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是显示椎弓峡部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3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技术(VR)及曲面重建(CR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腰椎峡部裂显示情况以及椎体的滑脱情况,计算各种检查方式的显示率,筛选出最佳的重建方式。结果对38例患者腰椎的容积扫描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共发现腰椎峡部裂74处,其中Ⅰ度滑脱28例,Ⅱ度滑脱6例,Ⅲ度滑,1例,无滑脱3例;在各种后处理技术中,薄层最大密度投影CPR对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滑脱的显示率最高,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滑脱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薄层最大密度投影CPR重建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椎弓峡部裂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腰椎峡部裂100例,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层厚0.625mm,利用“思创”软件进行平行于椎板斜矢状位重建,对其峡部崩裂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斜矢状位重建图像解剖结构与传统腰椎斜位片图像相仿,均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峡部崩裂、骨赘及断端移位情况。结论16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椎弓峡部裂方法简单,图像直观、清晰,应为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成像后处理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螺旋CT成像后处理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例腰椎峡部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重建(SSD)重建图像的CT表现。结果MIP和MPR显示峡部裂艮好,20例38处均能显示,前者更清晰;SSD图像显示椎体滑脱良好,16例椎体滑脱均能显示;峡部断裂断端骨赘形成7例,纤维组织增生或骨痂形成6例,侧隐窝狭窄6例,黄韧带肥厚3例,椎间盘突出5例,椎间孔狭窄12例,斜轴位或矢状位MPR均能很好显示。结论 “断翼征”、“断柄征”,“断颈征”、“环裂征”是腰椎峡部裂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的多系列重建图像对峡部裂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的矢状位重建诊断。方法对20例椎弓峡部裂的病例进行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获得矢状位图像。随机选择3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腰椎标本直接矢状位扫描和横断位扫描,再将横断位扫描的图像重建成矢状位和三维图像。结果在直接矢状位上腰椎椎弓峡部显示良好,上、下关节突及椎弓峡部和椎弓根同时显示在同一图像上,矢状位重建图像与直接矢状位图像完全一致。在20例椎弓峡部裂病例中单腰椎19例,双腰椎1例,裂隙的形态及角度显示良好。结论矢状位重建可清晰的显示椎弓和椎弓峡部裂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腰椎SCT容积扫描,经后处理重建检出的腰椎峡部裂42例,分析其MPR成像的CT表现,评价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MPR额状面、经椎弓矢状面重建成像清晰显示42例79处峡部裂;常规椎弓CT轴位像仅检出28例58处峡部裂,漏诊14例,漏诊率33.3%(14/42)。结论SCT容积扫描,MPR重建对峡部裂及其相关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较理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L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S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28例.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腰椎峡部裂情况,并综合对比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峡部裂53处,滑脱17例;其中双侧峡部裂21例,46处,16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7例,7处,1例伴滑脱.MPR图像LS诊断率为100%(53/5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的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的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也可显示全部病变,但对周边软组织的观察不如MPR图像.VR图像LS诊断率为79.24%(42/5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MPR、MIP、VR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后天性因素(疲劳或应力骨折)可能是LS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