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1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方法:本院自1989年-2005年对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了瓣膜置换手术.21例中,主动脉瓣病变7例,二尖瓣病变9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病变4例,三尖瓣病变1例.对各种瓣膜病变均采用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9例,双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在本组病人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至今,无死亡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和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其中无原发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后1例,右心室异物1例.术前超声检查赘生物形成14例,血培养阳性4例.全组病例中行心脏缺损矫正修补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成形术3例,异物取出1例.结果全组病例均无术中死亡,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早期死亡,16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4年,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它降低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1例IE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26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吸毒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11例。所有患者都接受心脏手术。结果术后因败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5年,2例出现瓣周漏,再次行瓣膜置换,无晚期死亡。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早期诊断和积极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心胸外科14例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手术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其中同期行瓣膜置换手术12例,行先心矫正术2例。结果结论在早期、足量、广谱、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能改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心胸外科14例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手术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其中同期行瓣膜置换手术12例,行先心矫正术2例。结果结论在早期、足量、广谱、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能改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37例 ,其中主动脉瓣替换 17例 ,双瓣膜替换 10例 ,二尖瓣替换 7例 ,三尖瓣替换 1例 ,肺动脉瓣替换 1例 ,双瓣膜替换同时行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修复 1例 ,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 5例 ,室间隔缺损 4例 ,瓦氏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 2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5 4 % ) ,随访无晚期复发。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时机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心脏超声检查在本病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前后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按时、准确、全程使用大剂量抗生素及强心治疗护理,加强营养支持,强调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 本组61例患者中康复出院57例,占93.5%,其中1例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死亡,占1.6%,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死亡,占4.9%.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病情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有效的处理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法治疗,其中33例行主动脉辩置换,2l例行二尖瓣置换,6例行二尖辩成形术,9例行联合瓣膜置换,8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行动脉导管缝闭术,2例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行肺动脉辩切开术,降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术2例。结果:全组均经手术治愈,无1例手术过程中死亡。术中早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3月~5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本研究证实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它降低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静脉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期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以来接诊并接受外科治疗的19例静脉吸毒所致三尖瓣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人工瓣膜选择及手术技巧进行讨论。结果:所有患者均选择双叶机械瓣行三尖瓣置换术,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是治疗静脉注射毒品致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的外科治疗时机及时病变瓣膜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小儿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外科治疗经过,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及感染控制情况。结果:16例康复出院,1例因早期右心衰竭死亡。结论:小儿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早期外科手术是必要的、有效的、瓣膜成形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王海晨  薛武军  耿希刚  闫炀  刘淼淼 《医学争鸣》2008,29(20):1876-1878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998.1/2008-3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93例,男69例,女24例,年龄8~63(38.8±12.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30例(32.2%),瓣膜病变58例(62.3%),无基础病变5例(5.5%).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其中择期手术80例(86%),急诊13例(14.0%).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5.4%),术后随访时间3~72 mo,随访78例(87.6%),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61例,Ⅱ级17例.结论:早期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手术矫治和内外科的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回顾风湿性心瓣膜病变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1例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例,肺动脉瓣成形术1例,同期处理室间隔缺损l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结果 治愈9例,2例自动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完善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培养阳性22例.感染累及左心系统35例,累及右心系统7例,同时累及左右心系统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行瓣膜替换33例,其中4例并发主动脉根周脓肿者行同种瓣主动脉根部置换,使用机械瓣26例.行二尖瓣成形2例,三尖瓣成形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果术后30d内死亡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术后使用主动脉气囊反博术(IABP)4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存活41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8±22.3)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再次感染,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芳  王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69-3270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大动脉内膜的感染性炎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1]。死亡率虽高,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能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本文对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超声心动图能为临床提供(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择我院近几年来诊断和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7岁~65岁,平均36岁。均有心前区杂音,畏寒,持续高热史,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例(1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主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2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室间隔缺损(VSD)直接缝合13例,补片修补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采用直视缝合方法.肺动脉瓣成形术3例,法乐四联症根治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 全组经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3~ 18个月,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结论 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牛索是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方法:该院从1990年12月-2003年3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替换术25例,同期行室缺修补1例、动脉导管未闭缝闭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保守治疗7例。结果:手术治疗25例,死亡1例;保守治疗7例,死亡5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袁学琴  芦涛 《中外医疗》2012,31(12):69-69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原先患有心脏疾病的4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17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7例,未患有心脏疾病的5例;所有患者中血培养阳性33例,其中链球菌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43例;经内科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结论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基础上发病,致病菌仍以链球菌为主,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已不能完全使疾病痊愈,应探讨内、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结果:发热(92%)和心脏杂音(88%)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他包括心力衰竭(56%)和动脉栓塞(20%)。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比例为28%,先天性心脏病比例为36%,本组无基础性心脏病患者所占比例为36%,经胸心脏彩超发现赘生物42例,发现瓣膜粗糙4例。进行血培养48例,阳性率52%。采取药物治疗23例,其中11例痊愈出院,8例未愈,4例死亡;采取外科手术治疗26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发热、心脏杂音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栓塞的发生率较低。心脏彩超的检出率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低。根据药敏试验选药,积极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儿童瓣膜置换术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例儿童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病因包括先天性、风湿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创伤性瓣膜损害等,其中机械瓣膜置换17例,生物瓣膜置换2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其余病例随访9个月至11年,15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无抗凝并发症,失访1例.1例Ebstein畸形患者恢复差,心功能Ⅲ级,1例生物瓣膜置换者术后11年行再次手术,术后心功能Ⅱ级.结论 对儿童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指征,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赵金珍  吕萍  郑少忆 《广州医药》2023,(6):52-55+60
目的 探讨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经过积极抗感染、血浆置换和体外循环下赘生物清除、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患者脏器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顺利出院。结论 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功能不全,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准确评估围术期风险有助于提高急危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