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撒拉族婚俗文化撒拉族在循化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从该民族婚姻习俗的简析中,可以窥见隐藏在习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象,使读者对该民族的婚俗文化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初步认识。撒拉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受...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3.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4.
无论对于蒙古族还是英国人而言,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民族地域不同,但从婚俗中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以看出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强烈的求吉心理是不分国界的.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进程并不一致,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描绘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姻方式存在着许多殊异现象,在不同民族、地域和不同时期表现出了文化形态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居住着近二十万勤劳淳朴的哈尼族人民。这里的哈尼族,包括卡多、碧约、布都、布孔、西摩洛、阿木、腊咪、切第、卡别、糯咪、哈乌、多塔共十二个支系。在调查过程中,布孔支系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民族学界比较多的同志认为,墨江哈尼族在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无论在政治设施、经济关系和生产力水平诸方面,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研究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咱们不能忽略临沧市永德县特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是一个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一个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族群.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本文对永德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茶文化及婚俗文化、祭祖茶的发展演变等进行简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茶文化的认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萍 《中国民族》2010,(6):59-60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九九年的春天,我驾车来到云南省绿春县寻访哈尼族的服饰艺术。绿春县地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与天量山脉之间的偏远山区,是哈尼族主要居住区域之一,由于不在交通主干线上,这里外来客人相对较少。因此,当地干群的接待方式相对真诚周到。县接待办先安排我去县文化馆参观一个“成就图片展”。该县哈尼族共有十三个支系,起源于占代羌族,其先民在唐代史记中称为“和蛮”部落。各支系之间服饰样式、功能等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喜用自织自染的藏青色土布制做衣服,妇女喜用银泡、银片做装饰,喜佩戴大耳环和银镯。最后选定去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俗文化角度对西安回族过去与现在的婚姻民俗作一个概括性描述和初步研究。重点阐述西安回族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些发展、演变轨迹。婚俗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反映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西安回族的婚姻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和陕西关中地域风情长期历史磨合、衍化的的结果。其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化的,然而实质内容却是伊斯兰教的。  相似文献   

11.
爱尼人的变迁——一位女学者眼中的“并寨进场”文/张宁本文是云南民族学院副教授张宁1995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国营勐捧农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对女性生育文化有较深入研究的张宁女士,以学者的眼光考察了哈尼族支系爱尼人进入国营农场之后,生产...  相似文献   

12.
桑植白族婚俗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古至今,婚俗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价值,珍藏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婚姻,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一个民族富有凝聚力的源泉。桑植白族婚俗保存着云南大理那遥远古代传承下来的富有民主自由色调和浪漫气息的婚制礼俗,呈现出与湘西各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古朴、绚烂的风采,从而充满着欢快、别致的情调。桑植白族婚俗从一开始,就弥漫着神秘的湘西楚风楚韵。桑植白族婚俗自始至终有十四道程序,可以说内容丰富,色彩斑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研究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临沧市永德县特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是一个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一个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族群。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本文对永德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茶文化及婚俗文化、祭祖茶的发展演变等进行简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茶文化的认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天南地北     
哈尼族文化走向世界〔本刊讯〕今春,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个旧市召开.130多位中外学者和特邀代表研究探讨了古老神秘的哈尼族文化.哈尼族是一个世界性民族,我国哈尼族有12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的红河州、玉溪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哈尼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文化宝藏十分丰富,民间传承大量古老的传说、神话和史诗,  相似文献   

15.
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哈斯巴特尔有些亲属称谓词的来源直接反映着当时人类社会中的某种婚姻习俗,因此,通过对某些称谓词来源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操该语言的民族的一些婚姻习俗以及它的变迁。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她...  相似文献   

16.
覃琮 《民族学刊》2021,12(5):68-74, 11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积累了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资源。《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是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的“民族文献大系”丛书的第一部,收录世代流传于广西田东县瑶族布努支系的婚俗歌谣。该书不仅是对瑶族歌谣文化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和系统性整理,更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提升瑶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瑶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和铸牢、促进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构筑中国瑶族和世界瑶族的联系纽带、凝聚全球华人向心力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董西厢》看女真婚俗对金代婚姻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女真族入主中原,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内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民族迁徙,与此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出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北方少数民族婚俗对中原汉族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西厢记诸宫调>可以看到,中原汉族的婚姻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婚恋活动中,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出现,主动性有所增强,贞节观念明显淡化.  相似文献   

18.
婚俗研究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原初性知识资源,它所提供的功能性、操作性以及工具性等知识蕴涵,为理解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对文化的产生有直接意义。本文拟通过对地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吾屯土族村落婚姻习俗的田野调查,以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入手,避免简单的谈论婚姻习俗,致力于将婚姻知识块衔接在一个地方文化的整体中,以地方性角度阐释婚姻与民间礼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20.
满族婚姻习俗源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她的主体本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清太宗皇太极时始改称满洲。人类对自身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形式便是婚姻。婚姻是构成家庭、形成社会的基础。不同民族的婚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贯制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既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特性的体现。因此,对一个民族婚俗的研究,是认识它的社会形态、民族特点、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对满族婚姻习俗源流进行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