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胎儿期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临床意义及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产前检查中发现胎儿心律失常的57例孕妇资料,分析孕妇病史、胎儿心电图、胎儿超声心动图、妊娠结局等。结果胎儿心律失常中胎儿心动过速、胎儿心动过缓和不规则胎儿心律的发生率分别为7.0%、3.5%和89.5%。经期待疗法,孕期胎儿心律恢复正常的有21例(36.8%),出生后新生儿心律迅速恢复正常的有15例(26.3%),产后7d新生儿心律恢复正常的有14例(24.6%)。4例胎儿(7.0%)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结论大部分胎儿心律失常与胎儿的心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有关,约91.2%在分娩前或出生后心律恢复正常;胎儿期心律失常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为胎儿水肿、持续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前检查胎儿电子监护对围产儿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8月1095例孕妇,行无应激试验检查,根据有无反应,把有反应1077例为对照组,无反应18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1095例次孕妇无应激试验检查中,反应型1077例次(98.4%),无反应型18例次(1.6%).观察组18例中共有7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其发生率为38.9%,有 1例为重度窒息,经处理后治愈;而对照组1077例中有26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其发生率为2.4%,且都为轻度窒息,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孕32周起每周进行产前胎监,发现胎心监护评分异常者及时处理,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在产程中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分娩分式.方法 住院分娩400例脐带绕颈孕妇为观察组,同期抽取住院分娩的无脐带绕颈的孕妇50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脐带绕颈周数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及孕妇的分娩方式.结果 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脐带绕颈1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绕颈2~3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剖宫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脐带绕颈1周者.可鼓励孕妇自然分娩,必要时行剖宫产.脐带绕颈2~3周者,建议孕妇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4.
胎儿心律失常的诱因和预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胎儿心律失常的诱因和预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3年6月在我院产前检查中发现的胎儿心律不齐病例20例,分析母亲疾病史、胎儿心律不齐种类及预后。结果 7 例(35%)母亲孕前和孕期均无疾病,其余有心脏病史、孕期病毒感染史和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史。房性、交界性或室性早搏占 66.7%,其余为窦性心率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3 例未产, 1 例死胎,其余 16 例足月分娩,新生儿体重平均为(3315.0±436.9) g。新生儿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持续室性早搏,其余均恢复正常心率和心律,无新生儿心功能衰竭和死亡。结论 大部分胎儿心律失常与孕期心脏发育不完善有关,可在出生后几天内恢复正常心律(率),不需特殊处理,胎儿严重心律失常需积极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者需在婴儿期予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5.
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分娩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在产程中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方法住院分娩的548例脐带绕颈孕妇为观察组,同期抽取住院分娩的无脐带绕颈的孕妇50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脐带绕颈周数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及孕妇的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脐带绕颈1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脐带绕颈2~3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剖宫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脐带绕颈1周者,可鼓励孕妇自然分娩,必要时行剖宫产。脐带绕颈2~3周者,建议孕妇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围产儿的预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ICP孕妇48例为ICP组,设观察同期分娩的48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早产的发生率.结果:ICP组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25%、8.33%、27.0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或P<0.01),新生儿肺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CP可导致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早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与母儿预后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了2013年3-5月本院产科临床分娩孕妇188例,其中未胎膜早破104例设为对照组,胎膜早破孕妇84例设为观察组,入院后对两组孕妇进行常规阴道检查,观察羊水性状,根据不同情况适时引产和感染预防,同时对两组孕妇分娩情况、母婴预后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及预后情况,其中观察组孕妇中难产11例,难产率为13.1%,新生儿窒息4例,发生率为4.7%;对照组中难产9例,难产率为8.6%,新生儿窒息2例,发生率为1.9%。母婴预后结果中观察组在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以及产褥感染发生率上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胎膜早破孕妇具有较高的难产风险,且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对此需要在临床上加强监护,从而减少母婴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胎儿心律失常原因,进一步探讨胎儿心律失常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1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的情况,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结合长期随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3%.21例胎儿心律失常中,4例为胎儿心动过:速(19.0%),3例为胎儿心动过缓(14.3%),14例为不规则胎儿心律(67.7%);胎儿心律失常平均诊断孕周岁36 2周(28周~41 1周).21例中18例为产前胎心听诊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3例胎心监测发现胎儿心律失常.6例产前进行了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其中2例胎儿超声心动检查提示胎儿室性早搏,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占33.3%,余未见异常.产后新生儿均存活,随诊20例(95.2%),10例新生儿进行了超声心动检查,其中1例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为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在心律失常胎儿中发生率为4.8%.结论: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胎儿预后是好的,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很低.对于持续性心率慢的胎儿,需注意心脏结构异常的存在;对于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理采用期待疗法,根据产科指征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足月羊水少孕妇经羊膜腔灌注结合宫内促胎肺成熟治疗后围产期产妇和围产儿预后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未发现明显胎儿畸形的孕晚期未足月羊水偏少或羊水过少孕妇60名,其中30名孕妇行羊膜腔灌注结合宫内促胎肺成熟治疗,为治疗组;另30名孕妇行多喝水、静脉输液及静脉地塞米松治疗,为对照组。通过对比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迫发生率、新生儿机械通气率、新生儿阿氏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迫发生率、新生儿机械通气率较对照组低,新生儿阿氏评分较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腔灌注结合宫内促胎肺成熟治疗能有效扩充羊水,延长孕周,降低剖宫产率,可快速、有效提高胎儿肺成熟度,从而进一步减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梁利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779-1780
目的观察足月妊娠脐带缠绕在产程中引起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528例脐带缠绕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分娩的981例无脐带缠绕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脐带缠绕周数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以及孕妇的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47.35%,高于对照组的21.10%,2组比较差异显著;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病死率观察组为16.28%和1.89%,而对照组为8.97%和0.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正常分娩率为54.55%,对照组正常分娩率为83.38%(P<0.01)。结论脐带缠绕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危险性增加,使阴道正常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左艳 《包头医学》2005,29(4):9-10
目的:观察孕妇进入活跃期使用多参数胎儿监护仪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0例孕37~42周有试产条件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300例,采用多参数监护仪进行产程监护,用此方法的3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结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5.41%,对照组6.66%.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剖宫产率明显增加.结论:活跃期采用多参数胎儿监护仪检测产程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2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使用产科胎心监护系统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对照组为既往未行胎心监护产妇200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33例,新生儿窒息 10例;对照组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11例,新生儿窒息 28例;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常规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可以及早发现胎儿窘迫及时处理,降低新生儿窒息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产前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NST)反应型及无反应型对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为产前监护胎儿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行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2次以上为无反应型的孕妇200例(观察组),无应激试验有反应型2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70例,35.0%),阴道分娩率(130例,65.0%),新生儿轻度窒息(40例,20.0%)新生儿重度窒息(5例,2.5%),新生儿死亡率(0.0%),对照组孕妇剖宫产率(21例,10.5%),阴道分娩率(179例,89.5%),新生儿轻度窒息(7例,3.5%)新生儿重度窒息(0例,0.0%),新生儿死亡率(0.0%),观察组在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NST)无反应型往往提示胎儿存在宫内缺氧可能易出现新生儿窒息,应在发现后严密观察及积极处理,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以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致残率,但特异性不高,剖宫产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最佳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五年间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住院终止妊娠的足月、头位、无产科并发症及并发症、单胎伴脐绕颈的病例资料,其中选取89例脐绕颈≥2周的病例作为观察组,选取162例脐绕颈1周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产率及剖宫产率。并比较脐带绕颈周数不同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孕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死产率均高于对照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病例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对围产儿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孕妇自然分娩组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死产率均高于剖宫产组。结论脐带绕颈周数越多,围产儿并发症越高。脐带绕颈1周,可阴道试产,脐带绕颈≥2周的孕妇宜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5.
温济英  胡克 《广东医学》2004,25(8):902-904
目的 探讨远程胎儿监护系统对高危妊娠孕妇胎儿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  2 2 1例高危妊娠孕妇作为观察组 ,应用远程胎儿监护系统进行无负荷试验 (NST)监测 ,2 2 0例同期高危妊娠孕妇进行常规定期到医院行NST监测者为对照组 ,就两组胎心监测结果、围生儿预后和分娩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开始进行NST的时间为 (32 0± 1 4 )孕周 ,早于对照组 (35 0± 2 2 )孕周 ,观察组孕期行NST平均 7 5次 /例 ,多于对照组 5 4次 /例。两组间开始监护孕周、孕期至住院监护次数进行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 3 17%低于对照组的 5 91% ;早产的发生率为 15 38% ,亦低于对照组的 2 1 82 % (P <0 0 5 )。观察组剖宫产率为 5 7 0 1% ,对照组剖宫产率为 5 9 5 4 % ,对照组剖宫产率稍高于观察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高危妊娠中应用远程胎儿监护系统 ,可增加异常胎心率的检出 ,降低新生儿窒息和早产的发生 ,不增加剖宫产率。为高危妊娠提供了新的监护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金彦  朱敏  牛艳昕  戴希望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0):1677-1679
目的 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对胎儿生长受限的治疗效果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金华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胎儿生长受限孕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产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硫酸镁治疗。比较2组产妇平均每周宫高及胎儿生长情况、治疗前后羊水指数及生物物理评分、新生儿结局(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新生儿Apgar评分、足月小样儿、早产儿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产妇平均每周宫高增长值及胎儿生长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产妇羊水指数及生物物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羊水指数及生物物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0%、0.0%,对照组分别为7%、4%(均P>0.05);观察组足月小样儿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9%(P<0.05);观察组早产儿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12%(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及胎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胎儿生长受限效果良好,可有效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应用对比法研究脐带绕颈1—2周的孕妇与胎儿窘迫的关系。方法 对88例脐带绕颈1—2周的孕妇与200例非脐带绕颈孕妇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现脐带绕颈1—2周的孕妇胎儿窘迫发生率为12.5%、新生儿窒息率7.9%,而非脐带绕颈的孕妇胎儿窘迫发生率为9.5%、新生儿窒息率为6.0%,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表明脐带绕颈1—2周的孕妇如无其他合并症应先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8.
宋亚莉 《吉林医学》2011,32(23):4763-4764
目的:探讨超声提示单胎头位胎儿脐带绕颈孕妇全产程连续胎心监护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意义。方法:将产前彩色B超提示单胎头位胎儿脐带绕颈并且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308例孕妇随意分为A组、B组各154例。分娩过程分别采取A组间断监测胎心及B组胎儿电子监护仪连续监测胎心。结果:A组胎心异常88例(57.14%),B组92例(59.74%)。A组第一产程胎心异常36例(40.91%),B组71例(77.17%)。A组新生儿窒息10例(6.49%),其中重度窒息3例;B组4例(2.60%),无重度窒息儿。剖宫产A组38例(24.68%),B组45例(29.22%)。以上显示全产程连续胎心监护发现胎儿异常早于间断听取胎心监测胎儿;连续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儿发生新生儿窒息明显低于间断听取胎心监测。两组患者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均显示2/3的单胎头位胎儿脐带绕颈孕妇可阴道顺利分娩。结论:对产前彩色B超提示单胎头位胎儿脐带绕颈的孕妇进行全产程胎儿监护仪连续胎心监护,有助于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及早处理,可有效避免新生儿重度窒息及围产儿死亡,有助于避免仅仅因B超提示胎儿脐带绕颈而选择剖宫产手术,渴望降低目前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周冰琴 《中外医疗》2012,31(18):52-52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胎儿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130例脐带绕颈孕妇为观察组,140例同期住院分娩无脐带绕颈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阴道分娩率、孕妇分娩方式。结果在观察组中,脐带绕颈1周者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6例(12-3%),5例(3.84%),脐带绕颈2周或以上者在产程中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7例(20.7%),13例(10%),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绕颈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手术指征.可在严密监护胎心、胎动情况下积极试产,在试产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症象及时手术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影响因素和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日至2017年10月20日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00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顺利分娩且胎儿体质量正常的6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产妇的病历资料,分析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相关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产前检查、妊娠期合并症、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羊水过少、宫内窘迫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有关(P<0.05)。无产前检查以及妊娠期合并症、胎盘异常、羊水过少、宫内窘迫的存在是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胎龄短、体质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分别为1.7%(1/60)、0,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分别为10.0%(10/100)、7.0%(7/100),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影响因素较多且妊娠结局差,无产前检查以及妊娠期合并症、胎盘异常、羊水过少、宫内窘迫的存在是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对其独立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