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抑郁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围,中医治疗抑郁证多立论于心、肝、脾、肾四脏其中“疏肝解郁”是主流治疗原则,而经验总结得来的“温阳开郁”治疗原则临床亦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比较2种治法的异同发现2种治法的争论源于指导理论不同,温阳开郁法涵盖疏肝解郁法中调畅气机的重要内涵,并包含温补肾阳、肝阳、脾阳即“调整阴阳”的关键思想,是中医治疗郁证的关键临床经验,并有待从经典理论中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伴抑郁属于中医“颤证”与“郁证”合病范畴,其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与单纯颤证、郁证有所不同,其神经可塑性机制涉及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关。帕金森与抑郁存在共有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故中医药治疗帕金森伴抑郁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栗锦迁教授认为郁证的发生主要与个人的体质因素、情志因素有关,外加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人体气机郁滞,而生郁证。栗师强调对于郁证应当中医辨证为主,再辅助结合西医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郁证的中医证治,有独道的见解,主张根据病情分清郁证气血痰火食湿郁何郁为主,多用越鞠丸加减,对郁证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刘媛  魏军平 《中医杂志》2014,(10):889-892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属中医"消渴合并郁证"范畴,对糖尿病的病情和预后均有不利影响。中医认为,消渴的发生与情绪抑郁关系密切,消渴合并郁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消渴的脏腑亏虚为本,郁证的痰凝气滞血瘀为标。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药治疗以疏肝为主,并有从心论治、从基础病论治者,其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均与抗抑郁药相当,而对于一些具体症状如失眠的改善则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更少;非药物疗法如情志护理、养生功法、耳穴压豆等也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这些疗法既可与口服抗抑郁药或口服中药治疗相结合,又可在患者不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马智教授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马智教授师承学习,收集郁证病例,总结马智教授临床经验。结果中医对本病辨证施治往往有独特疗效,马智教授在临证中确立了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法做为郁证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并创立"解郁汤"。结论马老治疗郁证以解郁汤为基础,根据辩证进行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彦恒老中医在50年的中医精神科实践中领悟到传统治疗郁证使用以逍遥散、四逆散为代表的舒肝理气为主治疗抑郁障碍效果并不理想,抑郁障碍义上的郁病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医郁证,辨证也不仅仅是肝郁气滞、痰阻、火扰心神。郁病是一个复杂的全身性疾患,肾不生髓充脑,肾气、肾阳不足导致人体气机不畅、脑神不舒是很多老年性或虚性抑郁障碍郁病的关键病机,是其它证型的基础,所以补肾温阳是治疗老年性和虚性抑郁障碍郁病的重要治法,还可以作为许多其他证型郁病的重要辅助治法。恰当运用温补肾阳方药治疗各种抑郁障碍往往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的情绪和活动性,由此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运用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障碍往往需要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郁证属情感性心理疾患,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眩晕、失眠、头部昏沉、纳呆等躯体症状,同现代医学所称的焦虑证、抑郁证、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类似。针灸治疗郁证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相对确切,副作用少。现就近年来针刺治疗郁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抑郁证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属“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基本病变,心、肝是主要病变脏腑。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肺藏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宣肺疏肝法、润肺养阴法、宣肺逐痰法、补肝泄肺法等治疗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郁证性耳鸣的病脉证治。认为对耳鸣的辨治不能僵执"肾开窍于耳"之教条,概从补肾论治。耳鸣可以是郁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抑郁、恚怒、忧思、焦虑、惊恐等情志变化皆可致生耳鸣。郁证性耳鸣一般具有郁证"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情志性疾病心理及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更多具有郁证"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涉及多脏腑系统的"异彩纷呈"的全身症状),本质上是一种在耳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心理学及中西医治疗学均佐证了郁证性耳鸣的客观存在。对屡治不愈的耳鸣可从郁证角度重新审视其脉证,从郁论治,或试探性地从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状态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状态类似中医狭义的郁证(以下同此),有关临床报道借鉴中医治疗郁证的理论与经验,虽然采用中药复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不无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加以述评,以供临床治疗和科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病患者,多因肝病,肝气郁结,气血不畅,阻闭目窍,遂发为病。目病引起的抑郁、焦虑对患者影响很大,部分患者由于黄斑水肿担心失明常伴有抑郁、紧张、焦虑,从而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临床上患者由于视力下降,引起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一系列脏腑功能失调等病证,属中医郁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中医脏腑辨证论治,发挥中医特色异病同治优势,治疗黄斑水肿同时缓解抑郁症,有效地缓解了因视力下降而发生抑郁的双向恶性循环,起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自拟补源解郁汤治疗妇女忧郁症1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妇女忧郁症是中西医临床常见的病证,属于中医的郁证范畴,多见于郁证后期虚证的证型。由于心脾肝肾虚损,气血失和,郁劳沉疴,临床多证并见,错综复杂,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西医多按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癔症施治;中医多按郁证施治,但多疗效不佳。笔者经长...  相似文献   

13.
张建明 《山西中医》1991,7(5):10-11
神志异常系指神灵无主、外游不归窟宅所致的精神、情志或亢奋或抑郁而不能自主的一类病变。据其证候表现约可归属为中医“癫狂”、“郁证”、“脏躁”、“百合病”之门。传统上对于癫狂、郁证多取治痰之法,对于脏躁、百合病多治之以养心安神。法则而治,效或不效,难臻理想。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是脑中风后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疾病,属于中医学"中风"与"郁证"共病,其临床症状多变,脏腑辨证复杂,治疗有一定困难。多数医家从肝气郁滞入手,但这一证型并不能完全覆盖卒中后抑郁的所有症状。因此,闫咏梅教授提纲挈领,将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证型化繁为简地分为阴类证和阳类证,自拟"醒脑解郁方""解郁宁神方",并且已在大量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中验证效果显著。此外,基于络病学说的"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理论"及"络以通为用"的治则,亦可解释"醒脑解郁方"及"解郁宁神方",体现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及联系性。此篇文章旨在从络病学说角度探讨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为卒中后抑郁及其他内伤杂病可以从多方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世界上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抑郁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糖尿病合并抑郁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糖尿病合并抑郁在中医学中应属于"脾瘅""消渴""郁证"等范畴,在"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中亦有记载。现代一些医家将其称为"消渴郁证"。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有一定优势,但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在进一步揭示,多种因素均可致病。本文就糖尿病合并抑郁相关研究、共病机制、相关因素及中西医临床防治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抑郁是帕金森病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贯穿于帕金森病整个病程。目前对于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以采用西药改善症状为主,长期服用弊端众多,而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效果逐渐凸显。在中医认识中帕金森病抑郁属“颤证”与“郁证”合病,以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多从肝肾论治,而忽略了脾胃在帕金森病抑郁发病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脑-肠轴”理论阐述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抑郁的理论基础,旨在为临床从脾胃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刘爱华教授从胆论治郁证的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刘教授辨病、辨证、辨体质的多辨中医思维及审证求因,巧妙运用气机在郁证发病中的关键性,准确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提出从胆论治在郁证辨证论治的运用。结果:郁证在病变过程中以气火痰瘀滞结表现为多,在治疗上疏肝利胆、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结论:刘教授提出"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病原则,使胆论治郁证有独特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抑郁性失眠是以抑郁症为基础疾病的一类失眠病证,归属中医"郁证"与"不寐"范畴。抑郁性失眠既有"郁"的一面,又兼有心神不宁之"不寐"一面,其病机核心为肝郁胆虚,心神不宁。肝郁胆虚,多影响脾胃运化,致痰浊内生,若痰浊凌心扰神,则加重失眠。温胆汤为中医治痰名方,重在解郁温胆、理气化痰,对于此类失眠病证甚为适用,故探讨之。  相似文献   

19.
肿瘤相关性抑郁是指肿瘤在诊断和治疗期间伴发的病理性抑郁状态或综合征,与肿瘤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西医对其治疗存在局限性.肿瘤相关性抑郁之名中医古籍中未见记载,目前中医多将其归于"郁证"范畴.《伤寒杂病论》中"嘿嘿""心烦""郁郁微烦""心悸""懊憹""烦惊""悲伤欲哭"等与肿瘤相关性抑郁临床表现高度吻合,故从临床表现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了七种常见的情感致病因素。其并没有包括"郁",很多医家把忧和郁归属一类,实则不然,"忧"重愁思而"郁"重郁结,临床多见因"郁"致病者,治疗方面不同医家亦各有侧重。掌握郁病的症因及证治规律,全面认识郁证本质,这对于完善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