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胜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润湿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胜利油区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油层为例,研究了油层原始润湿性及其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了含油饱和度、韵律非均质性对润湿性的影响。研究证明,原始亲油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降10%时,开始转向亲水;原始亲水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降8%时,亲水性开始加强。  相似文献   

2.
在原始含水饱和度(Swi)和残余油饱和度(Sor)下,油层岩心的油水分布和润湿性可以重现,其后可在薄片上对单个孔隙进行观察。这项技术已应用到原状和恢复原状的岩心中。  相似文献   

3.
表面润湿性对孔隙中石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集层孔隙表面的润湿性对毛细管压力、残余含油(水)饱和度、相对相渗透率、电特性和注水开发有影响。在水淹层中,提高采收率的问题将依赖于含油饱和度结构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储集层岩石表面润湿性和含油饱和度结构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确定它们的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石油和水分子与孔隙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按照微分曲线的特征点和流体与骨架之间的结合能力,将原始含油饱和度分成三类。从微观上研究了石油的采出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庆油田水驱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储集层的物性和润湿性发生明显变化,影响开发高速措施的制定。为此,利用大庆油田历年检查井水洗分析资料,不同时期同井场测井资料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开展储集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参数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油层水淹后孔隙度变化幅度不大,而渗透率的变化相对比较大,并随油层厚度增加,渗透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大;油层水淹后岩石润湿性同原始的偏亲油非均质润湿性变为偏亲水非均质润湿性,而且随着油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岩石亲水程度明显增强。图6参4  相似文献   

5.
四、讨论和结论 1 讨论 (1)残余气饱和度 已知水驱残余气饱和度主要取决于原始含气饱和度和岩石特性。也提到了润湿性,但是资料很少。  相似文献   

6.
润湿性控制油藏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由于油层润湿性的不同,油不运动规律有明显的差异,因为残余油分布状态和采收率也是不同的。本文在测试跃14-7井,跃3-4井E3^1油藏油层岩心样品润湿性的基础上,综合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其它井的润湿性资料,对E3^1油藏岩石的润湿性进行了分类,找出了润湿性在油藏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裂缝储集层中运用自吸法驱替原油是一种主要的开采机理。通过将实验室条件下对储层岩心的实验结果刻度到储层条件下,常用来预测储层的采收率。在刻度中涉及到的因素包括:岩石性质、液体粘度、界面张力、岩心几何形状及润湿性。以前的一些刻度是在强水湿岩石中的结果,根据原油采收率来进行的,因为不同的粘度比与油相和水相粘度的几何平均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大多数的储层具有混合润湿性,从渗吸的速度和范围来判断,许多是弱亲水的。用有机薄膜吸附沥青质原油,得到了混合润湿砂岩。用于改变润湿性的原油被萘烷驱替之后,再被矿物油驱替。该方法(称作MXW—F)造出的混合润湿相状态取决于老化温度、原始含水饱和度和驱替原油的奈烷充填的孔隙体积。对于该方法提供的MXW—F岩心,其渗吸速度比强水湿岩心的低很多,且对原始含水饱和度十分敏感。在原始含水饱和度从11.0%~28.0%之间完成了一系列的试验。在矿物油粘度范围为3.8~180.0cp、原始含水饱和度接近21%时,在MXW—F岩样中的矿物油渗吸采收率与粘度比的几何平均数有着令人满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致密油储层矿物成分的复杂性和分布的随机性决定了岩石孔隙表面的润湿性是不均匀的。将致密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致密油藏混合润湿性测试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混合润湿指数的分类界限,探讨了致密油藏岩心原始润湿性测量方法。研究表明:致密油岩心经过洗油后,所测试的混合润湿指数大多数位于0~0.4,处于弱亲水;而未洗油的新鲜岩样,同一块致密油岩心所测试初始状态下的混合润湿指数要大于原始状态下的混合润湿指数;所测试的致密油岩心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大部分呈弱亲油,少部分呈弱亲水。这种测试新方法可以对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以及渗透率低等特点,压裂液在裂隙中的渗流侵入机制由毛细管压力与储层润湿性主导。因此,精确的原位润湿性表征对评价压裂液性能、构建完善的焖井渗吸驱油工艺以及优化压裂液配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基于拓扑几何学Gauss-Bonnet定理和三维微观CT成像试验,建立了储层原位润湿性评价新方法。利用数字岩心重构模型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了压裂液在真实地层内的渗吸驱油过程,研究了储集岩不同的润湿分布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拓扑几何学的润湿性表征方法的精度高达95%以上,同时可实现表征储集岩不同润湿特征的目的。同时,均匀强水湿状态下致密油的采出程度比混合中性润湿状态高33.8%,其渗吸驱油的效果更佳。储层的原始润湿状态通常具有混合润湿的特征,因此需要优化压裂液配方使储层岩石达到润湿改性和增加致密油采出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孔隙流体核磁共振弛豫特征及油水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丰富的孔隙流体信息,要对含油岩心的原始新鲜样、盆水饱和样及氯化锰浸泡样进行分析.这3次分析的谱图有的谱峰位置一致,解释较容易;有的则发生错位,峰形变化也较大,解释比较困难.为了搞清这种变化的原因,对地面原油和孔隙流体在不同原油性质、不同润湿性、不同样品存放时间等条件下的弛豫特征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流体的弛豫特征受油质、润湿性及样品存放时间的影响,润湿性影响油峰和水峰的幅宽和面积,油质和样品存放时问影响谱峰的位置和幅度,在此墓础上提出了不同孔隙结构的油水层判识方法,提高了油水层的判识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岩石润湿性的分类及测井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堂晏  燕军 《测井技术》1997,21(4):247-249,268
本文研究了岩石润湿性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从机理上解释了岩石润湿性对岩石导电性的作用方式,提出常规阿尔奇公式是多项式的特殊形式,给出了岩石润湿性的识别和分类解释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改善饱和度计算精度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淡水驱替过程中岩石电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润湿性是影响储层岩石电阻率的重要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润湿性的岩心淡水驱替过程中岩石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油层水淹后不同润湿性岩石的导电机理.实验结果显示水润湿岩心淡水驱替后.随含水饱和度变化电阻率变化曲线呈"U"型或"L"型,亲油岩心电阻率变化曲线呈单调下降趋势.岩石电阻率变化受储层原始润湿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润湿性质的油藏水淹层识别和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油藏润湿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系统总结了油藏润湿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通过综合比较不同的岩心分析方法,认为应在Amott法和USBM法的基础上,深入发展核磁共振、复电阻率和介电测量等快速评价油藏润湿性的岩心分析方法。同时,考虑到电测井、地层测试等方法仅能定性识判油藏的润湿性,建议在基础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应用测井(核磁共振、复电阻率、介电等)响应评价油藏润湿性的统计模型,连续地、定量地评价油藏的润湿性。  相似文献   

14.
沙特阿拉伯东部的Ghawar油田拥有碳酸盐岩油藏。该油田的大多数井产自Arab-D油藏,即由无水石膏封闭的上侏罗系灰岩。该油田大约在55年前开始产油。注水开始于1970年代。目前在评价Arab-D油藏的润湿性时考虑了很长一段润湿性和生产的历史记录。原先的测量结果已经稍微改变,但它们在50年后保持了一种很强的统一性。润湿性的局部变化表明,当沥青量较大并在构造高部位时,往往会观察到混合润湿性和油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庆油田水驱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储集层的物性和润湿性发生明显变化,影响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为此,利用大庆油田历年检查井水洗分析资料、不同时期同井场测井资料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开展储集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参数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油层水淹后孔隙度变化幅度不大,而渗透率的变化相对比较大,并随油层厚度增加,渗透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大;油层水淹后岩石润湿性由原始的偏亲油非均质润湿性变为偏亲水非均质润湿性,而且随着油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岩石亲水程度明显增强。图6参4  相似文献   

16.
高含水期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随着大庆油田水驱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储集层的物性和润湿性发生明显变化,影响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为此,利用大庆油田历年检查井水洗分析资料、不同时期同井场测井资料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开展储集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参数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油层水淹后孔隙度变化幅度不大,而渗透率的变化相对比较大,并随油层厚度增加,渗透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大;油层水淹后岩石润湿性由原始的偏亲油非均质润湿性变为偏亲水非均质润湿性,而且随着油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岩石亲水程度明显增强.图6参4  相似文献   

17.
原油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孔喉的堵塞和沥青质吸附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是造成储层损害、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的重要机理之一。首先,从热力学平衡和溶解度两个方面论述了原油沥青质发生絮凝和沉积的机理,并采用粘度法测定了沥青质絮凝初始点;然后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定量评价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并采用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研究了原油沥青质吸附所引起的润湿性改变及其对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储层岩心油相渗透率下降的程度与沥青质沉积量、储层岩心的原始渗透率、沉积颗粒粒径以及原油流速等因素有关。原油沥青质在油藏岩石上的吸附所引起的润湿性改变是导致储层油相渗透率降低,从而造成储层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润湿性影响着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微观分布,决定着毛管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因而是油田注水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参数。对大庆外围油田润湿性进行了研究,润湿性以亲水为主。分析了大庆外围油田润湿性影响因素,随原油中非烃、沥青质含量的增加,亲水性逐渐减弱;随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增加,亲水性逐渐增强。为了对油层的润湿性有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建立了润湿指数和接触角之间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确定油藏的平均接触角,可将依据润湿指数判断润湿性的方法转为依据接触角判断润湿性的方法,可实现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和油层条件下油水毛管压力曲线的准确转换,从而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相对渗透率预测、油藏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行设计的稠油蒸汽驱实验装置,利用Amott方法测定了蒸汽驱前后岩石润湿性的变化,测量了蒸汽驱前后岩心的渗吸采出程度。研究表明:该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岩心原始条件下均为亲油岩心,岩心的渗吸采出程度受到低渗透率、原油黏度以及润湿性的影响;蒸汽驱后岩心的亲油性减弱,当岩心的含水饱和度超过40%后,润湿性由亲油变为弱亲油,而且岩心的渗吸采出速度明显增加,达到最终采出程度所用时间减少,渗吸采出程度增加;岩心的润湿性对渗吸最终采出程度和渗吸速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流花11-1油田储层岩心的润湿性,经作业者测定结果是亲油的,本文以该油田原油的极性组分在纵向上的变化为依据,用相对渗透率曲线鉴定润湿性的方法,最后判断流花11-1油田的润湿性是非均质的,即上油层段亲水,下油层段亲油,同时讨论了流花11-1油田4号井油基泥浆取心液对该井岩心的污染,使原亲水的上油层段岩心变成亲油的假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