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是否能改善年龄、精子形态学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0个IVF-ET周期进行随机分组比较,其中试验组1095个卵子行短时受精(精卵混合2h),对照组1003个卵子行常规受精(精卵混合约16~20 h).同时选取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和女方年龄≥35岁时,主要比较短时受精和常规受精的受精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短时受精组与常规受精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完全不受精率和受精率<30%的周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时受精组和常规受精组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8%(192/645)和24.7%(142/576),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男方精液正常形态学<10%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和正常受精组的多原核率分别为6.5%(32/490)和10.5%(34/325);而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5%( 84/285)和15.2%(30/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方年龄≥35岁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优质胚胎率为28.6%(42/147),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的13.1%(17/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短时受精组的植入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稍高于常规受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所有IVF的不孕患者特别是当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时,短时受精(2 h)可明显降低多原核受精率及提高优质胚胎率;当女方年龄≥35岁时,短时受精亦可明显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3PN)是否影响低获卵数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沈阳东方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新鲜周期IVF移植的938个周期,根据是否存在多原核受精分为A组(不存在多原核受精)和B组(存在多原核受精),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在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基础FSH、获卵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的前提下,受精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优质胚胎率和多胎妊娠率A组低于B组,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A组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的存在可能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生多核受精周期和无多核受精周期的临床结局。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IVF-ET/ICSI治疗的患者,排除早期补救ICSI受精周期和无可移植胚胎的周期,共1461个治疗周期纳入研究,其中IVF受精1259个周期,ICSI受精202个周期,分别比较各受精组中发生多核受精和无多核受精的临床结局。结果 (1)在IVF多核受精组平均年龄和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ICSI非多核受精组与多核受精组的平均年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多核受精组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P0.05)。结论多精受精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可利用胚胎的比例,有多核受精发生的周期,不影响胚胎优质率,囊胚形成率,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多核受精与患者年龄增加无关,而与卵子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不明原因不孕(UI)夫妇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结局。方法:共纳入212个因UI接受IVF-ET助孕的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周期均采用短时受精,在IVF受精后6h,对低受精率(〈30%)和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中未出现第二极体的成熟卵立即进行早期补救ICSI。结局按原发不孕(A1组,139例)及继发不孕(A2,组73例)分组进行比较。并将所有获得成熟卵的周期再分为IVF受精(B1组,181例)与补救ICSI受精(B2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1.A1组较A2组年轻,但不孕年限更长,MII卵IVF受精率及2PN受精率较低,补救ICSI受精周期率明显较高(17.04%比4.17%,P值〈0.05)。A1组因异常受精、未受精、未卵裂或胚胎质量差导致的无可移植胚胎周期取消率明显高于A2组(11.79%比2.74%,P值〈0.05),但两组移植周期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值〉0.05)。2.Bl组比B2组MII卵受精率更高(93.82%比84.78%,P值〈0.05),但其余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夫妇中原发不孕者更容易出现IVF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采用短时受精及补救ICSI受精后可以获得与继发不孕夫妇相当的IVF-ETII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中心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病例,探讨half-ICSI的指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中心行half-ICSI的112个周期,按适应症分三组,A组为男方中度少弱畸精子症,B组为前次IVF受精失败或低下(30%),C组为不明原因不孕,以同期常规IVF治疗的1377个周期为对照,分别比较三组中发生受精失败或低下发生率(受精率30%)情况的比例,以及half-ICSI的效果。结果 half-ICSI的112个周期共获卵1633个,行IVF766个卵,受精率为54.7%,其中完全不受精27个周期,受精低下(30%)11个周期,行ICSI部分867个卵,MII765个,受精645个,受精率84.3%,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9.4%(其中IVF完全不受精者临床妊娠率为32.0%)。112个周期有38个周期发生受精失败或低下,发生率为33.9%(38/112),其中A组发生率31.8%,B组50.0%,C组30.8%。对照组发生受精失败或低下率为7.0%(96/1377),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在同一治疗周期中行half-ICSI可明显减少因不受精无胚胎移植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妊娠率,又因有IVF胚胎移植,可减少ICSI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行IVF/ICSI治疗的725例不孕夫妇(IVF 502例、ICSI 22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为正常组(DFI10%)、轻度DFI组(10%≤DFI20%)和重度DFI组(DFI≥20%),分别比较了IVF和ICSI中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在IVF周期中,DFI对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影响(P0.05);在ICSI周期中,DFI对受精率和卵裂率无影响(P0.05),但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虽然随着DFI的增高而下降,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精子DNA碎片对IVF结局基本无影响,但与ICSI结局中的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受精过程中IVF周期中卵子对精子有自然选择的过程,而ICSI周期中则是人为的选择精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733个新鲜移植周期,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605周期)和ICSI组(128周期),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结果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I技术可取得与常规IVF相似的妊娠结局,是治疗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02、CTA的含量。移植的119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人移植短时受精的胚胎,一组59人移植长时受精的胚胎。结果B组的受精液中H20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TA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优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时受精时,过量的活性氧对卵子及胚胎有不利影响。短时受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率,提高优胚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机械刺激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对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和活产率的影响。方法对进入周期患者在月经3-5天采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进行宫内膜刺激,刺激宫内膜476个移植周期,对照组未刺激为471个移植周期。结果内膜刺激组移植胚胎数1238个,共着床193个,着床率为15.6%,临床妊娠率为32.6%(155/476),活产率达62.6%(97/155);对照组移植胚胎数1191个,着床166个,着床率为13.9%,临床妊娠率为30.8%(145/471),活产率为49.0%。内膜刺激组与对照组在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而内膜刺激显著提高了活产率(P0.05)。结论机械刺激子宫内膜对IVF-ET周期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有所提高,能显著提高活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采用选择性短时受精联合补救单精于显微注射(ICSI)的胚胎质量与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 1月本中心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短时受精患者为A组(93例),其中受精率正常的患者为A-IVF(体外受精)组(58例),完全补救为A-ICSI组(21例),部分补救为A-half组(14例);过夜受精为B组(466例);非补救射精ICSI为C组(94例).对各组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进行比较.结果 A-IVF组和B组的受精率、2PN率和OPN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4%(588/790)比80.8% (4674/5782),45.7%(361/790)比64.1% (3707/5782),14.1%(111/790)比,2.6% (149/5782),均P<0.05],但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CSI组和C组的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alf组IVF部分的受精率为72.7%,低于B组80.8% (P<0.05).结论 选择性短时受精保障了大部分存在受精失败高风险患者的利益,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half—ICSI与常规长时受精三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个非男性因素导致原发不孕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128个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A1组:112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6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B组65个hal-ICSI周期,C组512个常规长时受精周期。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同病因、促排卵方案及卵巢功能、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对A1、A2两组患者的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B组较A、C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3PN率明显低于短时受精组(P〈0.05),而1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IVF/ICSI周期中高反应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 CG)剂量与获卵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第一周期IVF/ICSI的患者345名的数据资料,根据诱发卵泡成熟时h CG的剂量分为3组:4000 IU,5000 IU及10 000 IU组,比较3组间获卵率、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妊娠率、流产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结果随着h CG剂量的增加,获卵率显著增加(4000,5000与10 000 IU h CG组分别为78.6%vs.81.9%vs.84.1%,P0.01)。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及受精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OHSS发生率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长方案IVF/ICSI周期中,诱导排卵的h CG剂量与高反应患者的获卵率呈正相关,但并不影响妊娠率及活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感染夫妇的胚胎的发育情况和IVF结局。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将仅一方感染HBV的夫妻与未感染的夫妻进行1∶2配对,配对指标为:女方年龄,月经周期,基础FSH,不孕原因,原发还是继发不孕,不孕年限,第几次周期,卵巢刺激方案是长方案还是短方案,IVF还是ICSI。比较这两组人群的胚胎在受精率,卵裂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仅一方感染HBV的夫妻与未感染的夫妻在配对指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除了较低的卵裂率外(97.7%比98.8%;P<0.05),仅一方感染HBV的夫妻的胚胎的受精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均>0.05)。结论HBV感染夫妇和未感染夫妇比较,除了卵裂率较低外,HBV感染夫妇的胚胎继续发育的潜能和IVF结局与未感染者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时差成像系统(TLI)培养和筛选胚胎对IVF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3TLI周期和347常规培养周期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年龄37岁和年龄≥37岁时,TLI组与常规组的各项实验室和临床指标。结果女方年龄37岁时,两组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和无可移植胚胎周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方年龄≥37岁时,两组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流产率和无可移植胚胎周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LI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LI培养和选择胚胎移植可提高年龄≥37患者的临床结局,而对年龄≤36岁的患者,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6.
精子浓度及受精时间对于受精结局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体外受精(IVF)过程中不同受精浓度、不同受精时间多精受精、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差异,探讨体外受精过程中合适的受精浓度和精卵孵育的时间。方法选择首次行IVF并且获卵数大于12个的周期,将卵子随机分为数目相当的两组,分别采用低、高两种浓度的精子受精,低浓度采用0.15×10~6/ml,高浓度采用0.5×10~6/ml的精子浓度进行受精。根据受精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时受精低浓度组(A1组)、短时受精高浓度组(B1组),过夜受精低浓度组(A2组)和过夜受精高浓度组(B2组)。分别比较不同受精方式下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受精浓度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无论短时受精还是过夜受精,多精受精率及胚胎发育潜能都不会随着受精浓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体外受精多精受精率的增加可能更多的来源于非精子浓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治疗后梅毒患者(包括隐性梅毒,血清固定型,已治愈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结局,为其知情选择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4年在我院行IVF/ICSI治疗的不孕症夫妻,将其分为非梅毒患者、单独男方梅毒患者、单独女方梅毒患者、双方梅毒患者4组,比较其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双方梅毒患者,正常受精率为54.5%(P0.01)明显低于其它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然而这4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治疗后梅毒患者行IVF/ICSI时,虽然双方梅毒患者的正常受精率偏低,但受精后形成优质胚胎、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与其它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梅毒患者,不影响IVF/ICSI的妊娠结局。故医护人员在告知治疗后梅毒患者行IVF/ICSI时可不必过分担心与非梅毒患者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行IVF的周期进行早期观察可对受精障碍(完全不受精和受精率〈30%)尽早发现并行早期补救ICSI可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本文通过对常规过夜受精、常规早期观察和有受精障碍高危因素行选择性早期观察的IVF周期进行效果比较,探讨选择性早期观察的在体外受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5月至11月共506个IVF周期进行阶段性分组,7月至9月的188个周期行常规早期观察,余318个周期中42个行选择性早期观察。结果常规过夜受精与早期观察组的不受精及低受精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3.6%,6.2%和7.8%,13.5%),早期观察后补行ICSI受精可以挽救完全不受精周期的卵子,并获得妊娠机会(临床妊娠率33.3%),减少取消周期。对低受精率组则可以提高卵子利用率,增加取卵周期的累计妊娠率。而选择性早期观察受精障碍发生率更高(14.3%),与常规过夜组(3.6%)及常规早期观察组(6.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早期观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现受精障碍的病例并及时补救ICSI挽救卵子,降低取消周期,同时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但选择性的早期观察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同时减少人为干扰,保证卵子的正常受精途径,更好的保障下一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培养第3天胚胎致密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优化移植前胚胎优选条件,改善IVF-ET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 1.将接受IVF的患者分成非致密化组(A组,150例)和致密化组(B组,150例),比较相对应的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和受精后胚胎的发育情况以及移植后的临床妊娠情况;2.将接受IVF的患者分组成非致密化组(A组,100例)和致密化组(B组,100例),比较相对应的两组胚胎在受精后第5天囊胚的发育情况和移植后的临床妊娠情况;3.将培养第3天冷冻复苏后的胚胎分成非致密化组(A组,100例)和致密化组(B组,100例),比较相对应的两组胚胎在培养后囊胚的发育情况和移植后的临床妊娠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受精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和冷冻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均显著地高于A组(P=0.05,P=0.006和P=0.046);(2)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受精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和可用囊胚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有明显的增加(P=0.047,P=0.003和P=0.033);(3)两组患者在D3可用胚胎率、可用囊胚率、移植日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数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明显高于A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45,P=0.006和P=0.047)。结论第3天发生致密化的胚胎有更好的胚胎发育潜能,移植致密化的胚胎能提高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致密化的胚胎可以作为IVF-ET中的优选胚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率与IVF-ET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因女方(≤35岁)输卵管因素到我中心行IVT-ET的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行精子DNA碎片率检查的共有112例,不同精子DNA碎片率按3分隔点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精液常规参数、IVF受精情况及IVF-ET结局。结果 3组间精液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C组IVF受精率最低(P0.05),优胚率及移植优胚率最高(P0.05),3组间比较卵裂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结论 (1)精子DNA碎片率与精液常规各参数无相关性;(2)高精子DNA碎片率降低IVF受精率;(3)目前的胚胎评级并不足以预测胚胎结局,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