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国达院士就发现并论证了中国东部的活化构造,创建了地洼学说,中国科学院为了发展地洼学说,先后建立了中南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室,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国际地洼学说与成矿学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地洼学说已进入国际大地构造学派行列.  相似文献   

2.
怀念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国达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成矿学家;是“地洼学说”及其演进变革系列和序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载共研地动因--忆恩师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笔者师从陈国达院士十年,学习与研究大地构造理论———地洼学说、壳体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球物理问题为线索,介绍恩师陈国达院士在大地构造研究领域里的教学与研究,传道、受业与解惑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笔者与恩师的学术交往中就学术研究的继承与创新,科学理论与研究学派的发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曾经进行的许多研讨,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发人深省、受益终身,可起纪念先人、激励后学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上接1998年第4期)2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介绍、引用、评述和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1956年,我国学者陈国达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把“地台活化”理解为“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指出在地壳发展史中存在一个后地台阶段...  相似文献   

6.
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及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陈国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4月8日4时23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3岁。陈国达先生毕生致力于地质科学与实践,他将自然辩证法与地学思维相结合,创建了地洼学说,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构造与成矿研究等提出了独特的思路,对我…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研究需要继承与创新。我国老一辈地质科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达先生,在继承槽台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华南地台"活化"的新见解,并最终创立了活化构造或地洼大地构造学说,就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看,大陆形成、演化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最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大陆的许多地质问题,都与大陆克拉  相似文献   

8.
序言
  科学研究需要继承与创新。我国老一辈地质科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达先生,在继承槽台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华南地台“活化”的新见解,并最终创立了活化构造或地洼大地构造学说,就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看,大陆形成、演化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最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大陆的许多地质问题,都与大陆克拉通的形成和破坏过程有关,可见陈国达先生的研究和学术思想,对我国当代地质科学的研究,仍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974年,亚美尼亚学者И.Г.Магакьян在《成矿学》一书中,从成矿学的角度,采用地洼学说的观点,也把地壳构造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1)地盾及其地台,(2)活动褶皱带,(3)活化区(地洼型构造)。作者在谈到活化区时说:“陈国达在研究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10.
强调了陆内地台活化造山,是地洼学说即活化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从板块构造“地学革命”对经典地槽造山成因论的否定;从近廿年板块构造研究华南大地构造取得突破经典板块碰撞造山模式,提出了板内弧后造山新模式的研究实例;以及从活化构造理论与多岛海板内变形理论的对比等几方面的阐明,指出陆内活化造山区,作为地台区、陆缘造山带之外的第三种大地构造类型,其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至今并未改变。强调了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并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一分为二、取长补短,有利于推进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地洼学说创立40年来的发展和成就及其对地质科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地洼学说理论在90年代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和领先的重要作用。当国际地学界再次将研究对象指向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运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时,活化构造(地洼)及其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自然成为大地构造,同时也是地洼学说研究的前沿和特别关键问题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地洼学说所创立的以壳体概念为标志的综合大地构造学同时兼顾演化与运动,把二者统一研究的优点,发挥我国地域特色的优越条件,选定我国自己的重点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学科优势领域和已有的国际影响,建立既有全球意义、又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更有成效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理论、新学科,为推动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瑞华 《地球化学》1978,(3):179-193
地洼区又称活化区,是陈国达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它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一般地包括地槽区(属于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属于“稳定”区)这两个阶段之后,地台区衰亡,转化(也称活化,即向活动区转化)而成的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  相似文献   

13.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撰写的《地洼学说—活化构造成矿理论体系概论》专著最近已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全书共10章53节,计72万余字。该书是陈国达院士从事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研究半个世纪以来精心研究的成果总结。早在50年代中期,陈国达院士首创中国大地构造学新学派—地洼学说。由于中外地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研究,目前该学说已发展成为包括5个组成部分和多个衍生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起源于我国的国际学术思想和学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90年代初,地洼学说研究又跃上新台阶,创建了以壳体构造为核心的历史——因果论…  相似文献   

15.
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和发展纲领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检验,已发展成为5个组成部分和2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特征与地槽区不同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倡议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用于区域地质、地貌、新构造、地震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保护层的加强和扩大,主要有如下的工作:(1)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在理论方面为适用范围的检验,地壳发展按照动定转化规律的原因、超越发展阶段问题、可逆发展问题及哲学思维方法等的?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的科学哲学思想作了探讨,其主要内容有:历史动力法是复杂性哲学思想与地质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递进思想是辩证否定观在大地构造理论发展中的胜利;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与发展纲领是与拉卡托斯科学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的。研究陈国达科学哲学思想对指导科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时逢陈国达院士89岁寿诞之际,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国达先生的<地洼学说>(英文版)荣获200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这无疑是给陈先生的一份最好的寿礼. 陈国达院士在60余年的科学研究征途上不畏艰险,辛勤耕耘,始终在科学的前沿探索.60余年发表论著400余篇(部),创立了"地洼学说",地洼学说与板块学说并列,成为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两大学说之一,在国内外地质找矿、油气勘探、工程地质评价、地震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地洼构造理论及其成矿学的研究,自1956年陈国达教授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及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发表以来,逐步开展,日渐深入.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洼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某些已运用于找矿勘探、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某些方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地洼学说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和盛行.一、地洼学说及其成矿学的理论意义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区,是在地槽型活动区演化为地台型稳定区之后,由于地台区的活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因此,地洼区是在继地槽区、地台区  相似文献   

19.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很多很大,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地构造成矿学派之一,地洼学说对成矿学最突击的贡献,是创造性地从地壳大地构造单元中划分出地洼成矿区,并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矿区。因而扩大了找矿领域,指明了研究的新动向,获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又一突击贡献,是提出多因复成成矿论及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教授的著名论文《从地壳演化规律看多因复成矿床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这类矿床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多成矿作用及多控矿因素的五多特点,是多阶段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成因有争议的矿床研究。解决了多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指明了新的找矿和研究方向。由于地洼学说在成矿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地洼成矿区的时代,已从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推延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洼成矿区的空间分布,由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世界各地。地洼学说使成矿学研究引向深入,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20.
壳-幔动力学与活化构造(地洼)理论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壳-幔动力学是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地球物理角度出发,以物理概念和数学描述相结合的定量方式,对陈国达院士生前所创建的活化构造(地洼)理论研究中的某些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评述和探讨。主要论题包括岩石圈的性质与物理学、地幔流变学、重力与均衡理论、地球的温度和热传递,诸如热传导、物质的物理运动所引起的热传输、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及地幔柱的形成和作用等。作者特别强调了构造演化的定量分析问题,如热时间常数、热应力与其它力源、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以及地壳断裂作用。岩石圈的构造作用与演化是与深部热运动有关的水平 (压缩和扩张)应力和由地壳厚度差异所导致的垂直应力差的共同结果。热应力的构造意义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尺度的脆性断裂或柔性应变松弛过程。局部对流机制对活化构造(地洼)研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