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温州市小学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状况及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为做好预防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温州市小学儿童体格检查,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值,以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肥胖,以超重、肥胖发生率作为指标.结果 温州市6~12岁小学儿童身高每年增加5 cm,12岁以后增长速度变缓;男生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身高、体质量略高于农村学生,温州市6~13岁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和6.4%,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2.9%和7.9%;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2%和4.6%.除13岁组男生超重率外,其余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均P< 0.01);随着年龄增加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降低(均P<0.01).结论 温州市小学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温州市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预防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李辉 《中国医刊》2005,40(5):7-9
1 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 目前全球大约有1760万5岁以下的儿童超重,有1.55亿学龄儿童超重,有3000万~4000万肥胖儿童.根据欧美国家的统计,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了2~3倍.在美国,有10%~15%的学龄前儿童超重或肥胖,近十年增幅为50%~70%.英国从1989~1998年间3~4岁的儿童超重的发生率增长了60%,肥胖的发生率增长了70%,4~11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9%~13.5%,10年增长率约50%.日本1~6岁儿童的肥胖率为6.5%,6~17岁为 13%~15%.世界卫生组织对94个发展中国家的160个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1995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学龄前儿童的超重发生率为3.3%,最高的在拉美和加勒比海(4.4%),其次是非洲(3.9%)和亚洲(2.9%),但在绝对数量上亚洲占第一位,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肥胖儿60%生活在亚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苏州市沧浪区6~12岁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沧浪区体检的23所小学6~12岁的138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对苏州市沧浪区儿童超重肥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13822名学龄儿童中,超重儿童1997人,总超重率14.45%;肥胖儿童1672人,总肥胖率12.10%,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 苏州市沧浪区学龄儿童超重率、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予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承德市6~17岁儿童肥胖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城区和农村10所中小学,对入选的16 811例儿童进行体格检查.计算超体质量、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 抽取的16 811例儿童中,超体质量率为13.09%,肥胖率为12.1%.其中男孩的超体质量、肥胖率高于女孩;城市、农村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超体质量、肥胖发生率高于青春前期;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与父母超体质量、喜喝含糖饮料、上网看电视时间长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市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合理饮食、正确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可以部分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上海市7~9岁儿童生活行为因素及父母超重情况与肥胖的关系,为制订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1个行政区共9所小学,对入选学校所有二、三年级在校共2 533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及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和饮食习惯问卷调查.计算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肥胖率.分析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和饮食习惯及父母超重情况,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儿童群体超重率为34.14%,肥胖率为18.00%;其中男孩的肥胖率(22.89%)高于女孩的肥胖率(13.21%)(P<0.01);中心城区儿童肥胖率(21.62%)高于郊区儿童肥胖率(15.18%)(P<0.01).各年龄儿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欲好、进食速度快、不喜欢体育课、看电视时间长、睡眠时间短、较鱼虾类常吃禽畜肉类及父母超重肥胖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上海市7~9岁儿童肥胖率较高,且儿童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运动情况及父母超重肥胖情况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可能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肥胖干预工作,控制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6.
2004年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6城区30所中学1 804名学生(11~17岁),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2000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低体重标准及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推荐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计算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出生体重、家庭住址、经济状况、家长学历、职业和身高、体重等信息通过家长填写问卷采集.结果 西安市青少年总超重肥胖率为17.4%(超重率11.2%、肥胖率6.2%),其中男性总超重肥胖率为20.2%,女性为14.4%.低体重率为2.7%.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体重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P<0.05).经性别、年龄调整后,城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是郊区的2.7倍(95%可信区间1.8~4.0);家庭富裕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是不富裕家庭的1.6倍(95%可信区间1.04~2.5);父母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病风险是父母体重正常的1.8倍(95%可信区间1.3~2.5).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西安市青少年健康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多发于城区、经济富裕或父母肥胖的家庭,以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肥胖和超重情况的差异及影响肥胖和超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分别于2010、2014年在3个社区进行两次社区卫生服务的横断面调查。两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成都市某城区的3个社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2010年与2014年相比,社区成年居民超重率从27.9%上升至31.2%,其增加幅度为11.8%;肥胖率从6.9%上升至7.7%,其增加幅度为11.6%。年龄标化后,超重率由28.9%上升到30.4%,肥胖率由7.2%上升到7.5%。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和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45~<55岁超重率最高,而18~<25岁肥胖率最高且该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增长最快;非再婚人群、低文化程度、锻炼、饮食口味重及静坐时间长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率较高。结论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应采取综合措施,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平台,加强重点人群防治,促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化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 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和IOTF标准(欧洲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0.07%,肥胖率为6.90%,超重加肥胖率为18.51%;按IOTF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1.74%,肥胖率为4.30%,超重加肥胖率为16.05%。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7~22岁男生超重率为8.20%,肥胖率5.07%;女生超重率4.61%,肥胖率2.6%)比较,吉林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增高。11~14岁是肥胖症的高发阶段,12岁是肥胖症发生最危险年龄。对于同年龄段,男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按WGOC标准,9~18岁男生超重率为11.94%,肥胖率为10.05%;9~18岁女生超重率为8.50%,肥胖率为4.27%。在12岁时男生超重率为19.77%,肥胖率为20.53%;12岁女生超重率为12.84%,肥胖率为10.89%。结论:吉林省青少年肥胖状况呈上升趋势,男生肥胖状况明显重于女生,学校、家长等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以及肉类、脂肪和脂肪酸摄入现状,并初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1 811名7~15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分别收集膳食和体格数据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标准差评分(BMI SDS)、腰围/身高比值(WHtR)、超重率和肥胖率,通过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儿童肉类、脂肪、脂肪酸摄入情况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肉类、脂肪、脂肪酸低、中、高摄入量组间超重率、肥胖率、BMI SDS及WHtR的差异。结果 成都市龙泉驿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0.34%,肥胖率为6.59%。男生超重率(12.05%)与超重肥胖合并率(18.97%)均高于女生(8.55%,14.80%)( P<0.05)。总肉类、红肉、白肉及脂肪供能比摄入情况均为女生高于男生,总肉类、红肉、白肉、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P<0.05)。女生中,超重肥胖组平均每日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 SDS与WHtR均随脂肪供能比增加而升高,BMI SDS在平均每日单不饱和脂肪酸高摄入量组中最高( P<0.05)。结论 红肉、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能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相关,性别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导致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行为因素,为探讨行为干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淄博市城区、农村各3所7~12岁学生3428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0.88%(373/3428),城市儿童肥胖率为11.47%(207/1806),农村儿童为10.05%(166/1622),差异无显著性;男童总肥胖率为12.28%(217/1776),女童为9.39%(156/1662),男童与女童的肥胖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830,P<0.01).不同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坐卧时间过长(看书作业、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不喜欢体育运动、进食速度快、喜欢肥腻肉食、不吃早餐、挑食偏食、常吃零食甜食、常吃快餐为主要危险行为因素,户外活动时间较长(每天>2h)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率较高,与不良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应采取行为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成年女性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超重、肥胖对成年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问卷调查,肥胖诊断采用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质指数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标准>,以乌鲁木齐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年龄分层抽样调查20~59岁成年女性840人.结果 乌鲁木齐成年女性超重率为27.57%,肥胖率为16.19%,超重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44岁除外),肥胖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44岁、45~49岁除外).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锻炼情况以及工作时间是成年女性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和各期高血压人数均随BMI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结论 成年女性的肥胖与年龄、文化程度、锻炼情况以及工作时间有关;超重、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关部门应进行超重、肥胖预防知识的宣传,加强体育锻炼,从而缓解其肥胖程度,减少因肥胖对她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乡成人超重、肥胖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6个区(市南、市北、四方、即墨、黄岛、胶南)35岁以上常住居民6 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青岛市居民超重率42.61%,男性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78,P<0.01);肥胖率为25.06%,男性高于女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52,P>0.05);城市超重率41.96%,肥胖率23.45%,农村超重率43.49%,肥胖率26.61%.不同年龄组间比较,除农村的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超重率及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3~118.930,P<0.01);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5岁之后均有所下降.乡村在45岁~、55岁~肥胖率均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5, P<0.01;χ2=5.86, 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居民教育程度对超重与肥胖有保护作用(OR=-0.439、-0.303,P<0.01),收入水平是危险因素(OR=0.091、0.119,P<0.01), 体力活动仅是超重的保护因素(OR=-0.195,P<0.01),农村的超重影响因素与城市相同.结论 青岛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青岛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体力活动是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干预的重要因素,应增加体力活动,预防和控制超重与肥胖.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发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乐山  何国平  彭月娥 《广东医学》2008,29(11):1890-1891
目的 了解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发生情况,为加强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长沙市10所幼儿园。对10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评分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评价和判断;肥胖的确定采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中位数的10%为超体重,超过20%为肥胖,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结果 2 530名学龄前儿童的低体重检出率为0.24%,生长迟缓检出率为率为0.83%,消瘦检出率为0.28%;发现超重儿童208人,超重发生率为8.22%,发现肥胖儿童共190人,肥胖发生率为7.51%;轻度肥胖134人,中重度肥胖56人。男孩肥胖发生率高于女孩,女孩中则以4~5岁肥胖发生率最高。结论 ①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较好,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率、消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男孩肥胖发生率高于女孩,4~5岁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儿童。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营养不良 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6~13岁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的发病机制及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的方法,于2010年抽取广西6 370名6~13岁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问卷调查,以《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为判断标准,对检出的超重肥胖儿童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370名儿童超重肥胖率为9.9%,其中男童超重肥胖率为12.2%、女童7.5%;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14.6%、农村儿童4.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城乡、父母亲文化程度、出生体重、饮食开支、偏食、吃饭速度、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与儿童超重肥胖有统计学关联(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城乡、吃油炸食品、喝碳酸饮料、偏食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父母亲文化程度、睡眠时间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广西6~13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低于全国水平,生活环境、饮食行为及运动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康教育、饮食调整及运动锻炼是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探讨房山区成人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24个乡镇的常住居民4 835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的测量。结果北京市房山区成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0. 4%、20. 6%和66. 8%。男性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性。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城镇人群。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升高、男性、文化程度升高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房山区成人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提示应加强房山区肥胖干预,农村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6~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特征,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罗湖区4所小学1140名6~12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深圳市6~12岁儿童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82%和7.33%;采用BMI/Kaup指数评价方法调查儿童肥胖率为30.87%。男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女童;调查儿童肥胖超重比(OOR)为1.90,预示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相当高。结论深圳罗湖区6~12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形势严峻,在小学生中开展肥胖的预防与控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北京市低年级小学生肥胖症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对10221名1~2年级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相关因素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低龄学童肥胖率为15.4%,超重率为 12.5%;男高于女,以年龄递增,肥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占80%以上.与儿童肥胖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父母肥胖、高出生体重、早期喂养、运动、父母文化程度及其他不良家庭和环境因素.结论大城市低龄学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有明显升高趋势,此阶段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对预防青春期及成年期肥胖和其他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郴州市城区 8家医院84 0名年龄在 18~ 6 0岁的医务人员进行超重和肥胖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15 .83%和 0 .2 4 % ,经 1990年全国人口标化 ,医务人员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 2 0 .4 0 %和 0 .0 5 3% ,其中男性医务人员超重现患率为 30 .16 % (标化后现患率 2 3.0 6 % ) ,高于女性医务人员的超重现患率 7.2 4 % (标化现患率11.14 % ) ;男女性超重现患率随着年龄而上升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影响医务人员超重和肥胖的因素主要有 :性别、年龄、是否轮班、文化程度、工作压力、健康状况和经济收入 ,其中性别、是否轮班和工作压力与超重和肥胖呈负相关。结论 男性医务人员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性 ;超重和肥胖由多因素引起 ,应采用综合预防和干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了解石家庄市裕华区7~13岁儿童肥胖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裕华区19所小学7~13岁(1岁为1个年龄组)的11475例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 BMI 值分类标准”为依据,对石家庄市裕华区7~13岁儿童肥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7~12岁6个年龄组的男童肥胖率分别高于同龄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石家庄市裕华区7~12岁儿童尤其是男童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宁德市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为今后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WHO)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调查4所幼儿园1 259名儿童及前5年资料分析,2005年儿童营养不良率为6.67%,肥胖率为5.00%,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01~2005年儿童营养不良率逐年下降,而肥胖率逐年上升,营养不良和肥胖各园间存在差异,但无性别差异.结论 宁德市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不容忽视,尤其是农村儿童营养不良和城市儿童肥胖应当切实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