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组分必特螺旋霉素中异戊酰螺旋霉素Ⅲ和总异戊酰螺旋霉素的含量,本文通过外源添加浓度为0.5 g/L的异戊酸使异戊酰螺旋霉素Ⅲ和总异戊酰螺旋霉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8.32%和31%。通过测定必特螺旋霉素发酵过程中糖耗、有机酸、亮氨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己糖激酶等中间代谢产物的相关数据,探讨了异戊酸调控必特螺旋霉素组分和效价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必特螺旋霉素发酵组分中亮氨酸的影响。方法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亮氨酸,观察其对于必特螺旋霉素发酵组分的影响。结果加入亮氨酸以后,对于初级代谢所产生的影响不大,可提高异戊酞基螺旋霉素组分以及总异戊酰基螺旋含量,效价保持不变。讨论亮氨酸可使必特螺旋霉素主要组分作用机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链霉菌WSJ-1-195发酵生产必特螺旋霉素的摇瓶实验中,发酵36 h时向合成培养基中添加0.5 g/L的缬氨酸对必特螺旋霉素效价和组分的影响最为显著.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缬氨酸后,菌体在发酵48~60 h糖耗加快,达到1 g/(L·h),发酵液中丙酸和丁酸浓度先增后降,而发酵液中丙酮酸在胞内积累,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在48 h和60 h时分别增加20%和95%.由于糖耗加快,更多碳流可以通过甲基丙二酰CoA转羧基酶途径(MCT途径)将缬氨酸分解生成的丙酰CoA和丁酰CoA转化为内酯环合成所需要的直接三碳前体,最终效价比对照高出45.3%.添加缬氨酸后,由于大环合成增多,侧链前体的供应无法满足内酯环增加的需求,导致酰化组分含量总体下降,其中总异戊酰组分降低23%,乙酰螺旋霉素Ⅲ降低30.8%,丙酰螺旋霉素Ⅱ降低33%,丙酰螺旋霉素Ⅲ降低48.8%.同时缬氨酸代谢生成的丁酸也有可能会影响异戊酰基转移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重组葡萄糖脱氢酶基因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将重组的葡萄糖脱氢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优化表达条件,以期获得较高活力的葡萄糖脱氢酶。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糖脱氢酶基因与表达载体pET22b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DE3)进行表达,经对发酵时间、诱导物浓度、诱导时间以及细胞破碎等条件的控制,实现葡萄糖脱氢酶的高表达。结果:重组质粒转化菌发酵2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诱导剂IPTG浓度为0.5mmol/L,诱导2.5~3h后用240W超声破碎细胞,表达的粗提酶活力比诱导前提高了近干倍。SDS-PAGE电泳显示重组菌能表达单体分子量为31.5KD的特异性蛋白。结论:表达质粒的拷贝数、宿主菌培养条件、细胞破碎方式等均能影响酶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5.
以未知杂质为考察的着重点,探索了25℃下必特螺旋霉素最佳结晶时的pH以及同一pH下温度对工业结晶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结晶产品进行检测,并用外标法对必特螺旋霉素中各部分杂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比结晶过程有效组分和总未知杂质对螺旋霉素的选择性系数,在兼顾有效组分含量合格和杂质质量分数最低的前提下,确定最优结晶终点pH为7.5~8.0,最优结晶温度为25~35℃。该方法首次以未知杂质的含量变化来探索必特螺旋霉素结晶的规律,工业上便于实施,有利于指导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1,2-二氯乙烷染毒24h对大鼠肝细胞的损伤及其机理。方法运用显微荧光术测定了大鼠肝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同时,测定了大鼠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作为大鼠肝细胞受损的指标。结果所有剂量组的1,2-二氯乙烷的大鼠肝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DH活力仅在浓度为5mmol/L的1,2-二氯乙烷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而1,2-二氯乙烷其他染毒组(即浓度为10mmol/L和20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较高浓度(10mmol/L和20mmol/L)的1,2-二氯乙烷能损伤大鼠肝细胞,损伤的途径不是通过破坏肝细胞内钙稳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疆鼠尾草花提取物(Salvia deserta Schang flower extracts, SFE)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 mutans)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通过琼脂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SFE对S. mutans浮游菌的抑菌作用及对其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和MTT还原试验测定SFE对S. mutans生物膜的影响;蒽酮-硫酸法测定SFE对细菌生物膜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量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比色法测定S. mutans的胞内LDH活性;采用pH计测定SFE对S. mutans产酸能力的影响。结果 SFE对S. muta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14μg/μL,1/8 MIC到MIC浓度的SFE在30 h内均能抑制S. mutans的生长速度,且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抑制其LDH活性(P<0.000 1),4 MIC到1/4 MIC浓度的SFE对S. muta...  相似文献   

8.
水胺硫磷对人皮肤表皮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型高效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对人皮肤表皮细胞膜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浸泡式培养的人皮肤表皮细胞为生物材料,以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为指标,检测在不同染毒浓度条件下漏入培养基中的LDH活性,并同时检测培养基中乳酸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结果 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培养基中LDH活性降低,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各组培养基中的AL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水胺硫磷对人皮肤表皮细胞无直接刺激损害,但对人皮肤表皮细胞中的LDH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提示水胺硫酸和其它大部分已广泛使用的有机磷农药一样,可经完整的皮肤进入机体,在未发生皮肤损害时就可造成机体中毒,因此劳动防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血清LDH、HBDH水平与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是人体糖酵解途径中一种重要代谢酶,主要分布于肾脏、心肌、肝脏、红细胞和白细胞等组织器官中;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是H型LDH作用于另一底物的反映,其水平与LDH相平行。血清LDH、HBDH升高可见于心、肾、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血液病等许多疾病,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和坏死可引起血清LDH、HBDH增高。为探讨血清LDH、HBDH水平与白血病临床转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缺氧复氧诱发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表达和活性的增加是否由一氧化氮(NO)介导。采用分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缺氧复氧组、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缺氧复氧和L—NAME组(L-NA+H/R组)。心肌细胞中PTP-1B的活性和表达分别由405nm的光谱测量仪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同时分析心肌细胞培养基中的NO的浓度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发现与正常组比较,缺氧复氧组中心肌细胞PTP-1B的活性和表达较高,(L—NA+H/R)组PTP-1B的活性和表达不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asmodium lactate dehydrogenase,pLDH)活性与原虫密度,培养时间的关系。以及在监测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利用酶比色法对不同原虫密度不同培养时间以及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样进行pLDH活性检测。结果 pLDH的活性随恶性疟原虫感染率的提高,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地升高,最大活性是在虫体培养36-48h之间,虫体主要处在裂殖体期和滋养体期;混合感染(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液中pLDH活性明显降低,治疗5d后已检测不到pLDH的活性。结论 pLDH活性检测对于疟原虫克隆株鉴定,药物的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橘皮提取物对小鼠醉酒后的醒酒时间、死亡率、血清乙醇浓度、乙醇脱氢酶活性(ADH)和肝组织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方法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橘皮提取物灌服小鼠30min后,再灌服白酒,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醉酒)至恢复(醒酒)所需时间及24h内小鼠的死亡只数;另对小鼠以相同灌服方法连续6d灌服后眼眶取血,分别测定血清乙醇浓度、乙醇脱氢酶活性(ADH);并立即处死小鼠,取出肝脏,制成肝匀浆,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用橘皮提取物预先灌胃小鼠可明显延长醉酒发生的时间,缩短醒酒时间(“P〈0.01”),降低小鼠的死亡率(“P〈0.05”),并能降低小鼠血清乙醇浓度(“P〈0.01”),提高乙醇脱氢酶含量(“P〈001”),恢复肝组织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P〈001”),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1”)。结论橘皮提取物对酒精肝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螺旋霉素链霉菌生物合成螺旋霉素的过程受许多酶的调控作用,酰基激酶和酰基CoA合成酶是螺旋霉素内酯环合成的重要酶,实验测定了它们的酶活趋势和酶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酰基激酶和酰基CoA合成酶都有两个活力峰,前者活性集中在发酵中前期,后者活性集中在发酵中后期,实验发现Co2 ,Mn2 对酰基激酶和酰基CoA合成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Cu2 对酰基激酶有抑制作用,但对酰基CoA合成酶有很强的激活作用,在发酵中期向摇瓶中补加二阶阳离子比在发酵初期加入有更明显的激活作用,平均效价最高提高了31%。  相似文献   

14.
胞苷生产菌的选育及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育胞苷脱氨酶缺失枯草芽孢杆菌,提高胞苷发酵单位,并对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1)以胞苷脱氨酶缺失枯草芽孢杆菌CDS36为突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诱变,经6-杂氮尿嘧啶(6AU)、5-氟胞苷(5FCR)等进行定向抗性筛选;(2)采用间歇补料分批发酵,葡萄糖初始浓度10.0%,48h后补加10.0%,72h补加5.0%的补料方式培养,并测定发酵单位。结果(1)通过紫外诱变和抗性筛选得到了6-杂氮尿嘧啶、5-氟胞苷抗性的突变株CDS36—800—17,抗6-杂氮尿嘧啶和5-氟胞苷的临界浓度分别为1000mg/L和800mg/L;(2)通过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发现培养96h,胞苷发酵单位可达4.86g/L,培养120h可达5.58g/l,比未经补料分批发酵时提高了20.0%。结论(1)筛选获得胞苷发酵单位较高的突变株CDS36—800—17,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可稳定发酵;(2)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可提高胞苷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Salviae Miltiorrhizae injections SMI)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72h以后的新生Wister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R损伤组和SMI小低、中、高剂量保护组,继续培养24h后,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ADR(终浓度为1mg/L)可致培养基中LDH释放量增加(P〈0.01),MDA含量升高(P〈0.05)而SOD活性下降(P〈0.01)。SMI中剂量(50umol/L)即可降低培养基中LDH释放量(P〈0.01),降低MDA含量(P〈0.01)而增加SOD活力(P〈0.01),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SM能够保护ADR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西米替丁及法莫替丁对胃乙醇脱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西米替丁浓度为0.01mmol/L时,乙醇脱氢酶活性已明显下降,抑制率达44.9%(P<0.01),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西米替丁浓度达20mmol/L时,酶活性下降83.3%。而法莫替丁浓度达1mmol/L时才出现轻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对饮酒患者需要应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宜选择法莫替丁  相似文献   

17.
杜振元 《中外医疗》2014,(3):107-108
目的研究一种国产谷氨酸脱氢酶的热稳定性、酸碱耐受性、最适温度、最适pH和动力学参数等性质。方法以α-酮戊二酸、铵离子及还原型辅酶I(NADH)为底物,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作用下,转变为谷氨酸和氧化型辅酶I(NAD),利用NADH在340nm处有吸收峰,监测其反应速率(-△A Jmin),计算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单位,采用Linewaeaver-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对谷氨酸脱氢酶的米氏常数进行测定。结果谷氨酸脱氢酶于50℃保温20min保留活力约为87.5%,而在60℃保温20min后残存活力为54%;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反应pH为7.5;在pH为5~10范围内酸碱耐受性较好,25℃放置20h残留活力为90%以上。结论动力学研究表明该酶与国外知名厂家产品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单铵促进IL-2增强NK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研究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单铵对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单铵本身无增强NK细胞活性的作用,但可明显促进IL-2增强NK活性,这种增强作用与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单铵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甘单酸铵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的方法,于体外测定甘草酸铵对BALB/c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加入不同浓度的甘草酸铵(1×10~-7~1×10~-1mg/ml),小以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的增强,由此证明甘草酸铵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LD)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临床化学学会推荐的速率法测定30例肝移植患者血清GLD活性并动态观察其变化的规律。结果:对30例肝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患者血清GLD、ALT、AST、LDH活性进行连续监测。在术中供肝血流再灌注后,患者血清中此四种肝酶的活性开始明显上升。患者的预后与GLD升高的幅度及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的长短有关。预后不良的患者术后GLD峰值(均值5898,5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均值285,1U/L)。分别以肝移植术后GLD、ALT的峰值800U/L、1400U/L为临界值预测肝移植术后预后。肝移植术后GLD峰、ALT峰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7%、90.0%。将肝移植术后GLD恢复正常值天效以14d为界预测肝移植预后。其动态变化对预后的预测准确率为100%。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清GLD水平与预后有密切关系,GLD是预测肝移植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