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雾霾天气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冬季节的常见天气现象,通过对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雾霾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静风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气象条件,在此条件下容易使空气中水汽出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另一方面容易使颗粒物迅速累积,由于颗粒物对可见光的散射消光作用,造成能见度下降,则形成霾污染。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一年来我国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分析了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燃煤锅炉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指出了燃煤锅炉污染的现状,探讨了在锅炉烟尘污染治理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今年来,雾霾天气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自然现象中的一种污染,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西安是受严重雾霾自然灾害的城市之一,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西安地区实际,认真分析当地雾霾天气的成因,并积极寻求减轻雾霾天气的对策,为该地今后预防以及改善雾霾天气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雾霾天气应急管理是当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比较雾霾天气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成因、特点和相应的应急预案,论述了雾霾天气应急管理和一般环境应急管理的不同,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2012年以来,宁波市雾霾天气日益频繁,严重影响着区域空气质量、市民身体健康、以及全市物流和海洋经济.通过结合地域特点,对宁波市雾霾天气现状及危害、形成原因,在气象、人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在面源、固定源、移动源上找出治理雾霾污染的总体思路、及其具体对策措施.加强城市绿化,提高雾霾净化能力.加大源头治理,遏制雾霾污染:开展建筑扬尘“面源”治理;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固定源”调整;推进汽车尾气“移动源”治理.  相似文献   

6.
工业废气对于大气的污染是大家都熟知的,当前我们的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都是大气污染导致的,尤其是雾霾天气,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非常普遍,严重危害了人们身体健康。因此在实施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业废气治理,再造美好蓝天。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大气雾霾污染越发严重,不仅对空气质量和气候有严重影响,更是危害着人体健康。近几十年来,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们对雾霾天气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依据这些文献,对雾霾成分、成因、危害、预防和治理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与总结,并提出了雾霾治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成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静风、逆温天气、能源结构、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和秸秆焚烧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应积极探讨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减小雾霾天气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雾霾天气对户外跳舞人员呼吸系统损伤极大.为了确定雾霾天气对人体呼吸系统影响的严重程度,文章研究雾霾污染对户外跳舞人员呼吸系统的急慢性危害,通过采集呼吸系统主观感受指标、确定户外跳舞人员痰液中炎性因子含量,建立了雾霾对机体呼吸系统损伤效应研究优化模型.设计仿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能确定雾霾对人体呼吸系统损伤的严重程度,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以东营市城区为例,利用近年来空气质量和城市发展统计资料,分析了东营市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东营市防治雾霾天气的对策及建议.目前,导致东营市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污染因子为PM10,主要来自建筑扬尘、道路扬尘、汽车尾气等.在继续做好工业污染源控制的基础上,东营市应采取增加绿化面积、加快淘汰黄标车、开展区域性合作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雾霾污染的空间面板数据,引入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模型,比较了京津冀各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高低;继而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河北省雾霾治理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由河北省承担更多的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能使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在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雾霾污染过程中,河北省因限制工业增长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北京市和天津市应给予河北省相应的生态补偿.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建议,如成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健全雾霾污染生态补偿立法,设立雾霾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以此来促进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并以2001~2015年PM2.5年度均值作为衡量霾污染的指标,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中国霾污染影响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省市的霾污染演变趋势具有倒"U"的特点,这说明中国的霾污染在2001~2015年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变化趋势;无论是采用地理相邻权重还是经济权重,中国省际间的霾污染均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这揭示霾污染的治理与控制需要地区间建立恰当的合作机制,避免出现"损人利己"现象;在对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控制的基础上,全要素能源效率对霾污染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不仅会显著降低本地区的霾污染水平,还将对周边地区的霾污染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解方程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霾污染的负向效应显著,并且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大于技术效率,但两者的间接效应均显著大于直接效应,这揭示了技术扩散对霾污染具有重要的潜在促降效应.因此,在治理霾污染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开发新能源技术以发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减霾效果,以及通过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技术扩散效应在霾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东部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发展的典型区中国中东部为例,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函数、重心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了1998-2016年雾霾污染与城市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结果表明:时间层面,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均衡,雾霾污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会对入境旅游的稳健性产生显著负向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趋于缓和;空间层面,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偏移,研究期间两者空间重叠性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整体上两者呈显著空间负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以高—低和低—高集聚为主,雾霾对豫东、徽北和鄂中等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空间依赖性。本研究可为区域入境旅游业合理应对雾霾天气,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标准体系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得出中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存在执法依据空缺、系统性缺乏、可操作性差和协调性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提出改善建议,如加快立法进度,土壤污染防治法需考虑与其他环境要素保护法律之间的衔接,明确各方责任,完善土壤标准体系等.尽快完善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为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灰霾观测站气象资料,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2009年灰霾污染程度,分析大气污染颗粒物与灰霾天气的关系,反映该地区居民灰霾污染暴露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总体趋势为广州市稳中有降,东莞、深圳和肇庆三城市先升后降,每年灰霾天气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四城市灰霾天气污染水平均以等级指数2轻微灰霾天气为主,PM10、SO2和NO2,3种大气污染物与灰霾等级指数回归分析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效应。珠三角地区属于灰霾高发区,灰霾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分析创新集聚空间分布单中心与多中心两种模式对霾污染的影响机制,本文构建了省域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新集聚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霾污染;但创新集聚空间分布模式对霾污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单中心模式诱发了霾污染,存在创新集聚环境效应悖论;多中心模式对霾污染具有改善效应;随着创新集聚多中心的提高,其霾污染改善效应增强,但具有边际递减特征;能源利用效率是创新集聚空间分布模式影响霾污染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此,本文建议省级政府推进空间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建构省域多中心的创新网络空间组织体系,以此形成多中心协同治霾机制,破解创新集聚环境效应悖论.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62~2011年霾日观测资料,使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霾高发中心位于河南中北部、湖北中西部和湖南中部人口集中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其中霾日数最多的站点为河南新乡,年均达到79.1d.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霾污染是典型的冬季大气环境事件.但随着近年春夏秋三季霾日的增加,华中地区霾污染的季节性差异减小.城市地区是华中霾污染严重的区域.近50年污染地区霾发生频率增多,而相对清洁地区霾污染发生频率减少.华中地区大气环境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变化特征.近50年来华中地区霾日增加受人为污染物排放加强和东亚季风减弱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华南地区57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近54年华南地区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年平均霾日数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和广西中东部.54年来霾日数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而2008年后有所下降.霾日数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少.2008年以后春、夏、秋3季霾日数有所下降,而冬季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等级霾日数在近54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霾污染不仅在日数上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污染强度在加强.不同地区霾日数的快速增长时期不一样,污染严重和正常污染地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而相对清洁地区发生在2000年以后.另外近10年污染严重和正常污染地区霾日数有所下降,但相对清洁地区仍维持快速的增长趋势.近54年华南地区年降水日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年小风日数等气候因子变化结果致使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减弱,污染物扩散能力下降,霾天气生成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全球性棘手问题,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其污染的修复也十分困难,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修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土壤污染防治已被提上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议程.文章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说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接着介绍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农耕区及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及其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