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波  张颖 《抗感染药学》2019,16(8):1460-1462
目的:评价头孢曲松钠术前给药预防肝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3例资料,根据术前用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头孢曲松钠预防切口感染,对照组患者则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以及不同用药后术后1 d、3 d、7 d炎症因子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白介素-6(IL-6)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和7 d的CRP、WBC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7 d的IL-6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钠术前给药预防肝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了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腹腔残留脓肿等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手术中不进行有效处理,抗菌药物也很难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及腹腔脓肿等腹腔残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志勇 《抗感染药学》2019,16(8):1336-1339
目的:比较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不同类型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60例资料,根据抗菌药物给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1 d、术中和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用药方式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Ⅰ类、Ⅱ类和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单一、二联和三联用药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患者对预防用药效果的满意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Ⅲ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二联、三联用药切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用药效果的满意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采用抗菌药物围术期预防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较确切,尤其是Ⅲ类手术患者预防切口感染采用二联或三联用药可有效减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9年外科手术病历526份,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术前0.5~2h应用抗菌药物的占99.05%;术后给药时间I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4.5d,II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5.5d;预防切口感染选择抗菌药物频率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青霉素类。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5,(32):4493-4495
目的:为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的预防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骨与软组织科手术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Ⅰ类切口感染风险分层表,通过感染风险评估的方式实现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个体化使用,对高风险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规范使用,低风险患者少用或不用。结果:通过感染风险分层评估法,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从74.10%下降至28.68%,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从4.23 d缩短至2.21 d,而术后感染率未出现上升。结论:通过感染风险分层评估的方式实现手术患者抗菌药的个体化使用,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保证手术感染可控的情况下,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抗菌药滥用现象。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8,(1):34-36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感染致病菌的分布及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因素,为胃癌患者术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60例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术后感染致病菌的分布及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9例,其发生率为15.00%;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腹腔和手术切口感染;术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使用前3类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和氟喹诺酮类。结论:应加强对胃癌患者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阑尾炎切除术患者经切口置管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0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其中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未穿孔患者术后不进行腹腔引流,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进行腹腔引流。结果 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没有出现感染,90例化脓性阑尾炎未穿孔患者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50例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结论根据阑尾炎发病时间、病理变化、腹腔渗液情况,合理腹腔引流,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7,(2):458-459
目的: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乳腺和甲状腺术后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乳腺和甲状腺术后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未给予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观察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期间药费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住院期间药费、住院费用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可有效地降低乳腺和甲状腺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率,二者的治疗未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期间的药费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4):758-760
目的:比较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时间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122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术前1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率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VAS)的疼痛评分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AS疼痛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抗菌药物术前1 h用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9,(1):137-140
目的:探究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段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90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给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30例;甲组患者术前3~5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乙组患者术前1~2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丙组患者术前0.5~1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段给药对不同类型切口的感染预防效果,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药品使用率和切口感染治愈时间的差异。结果:90例患者病历资料中,甲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0.00%,乙组患者为10.00%,丙组患者为30.00%;抗菌药物于术前1~2 h使用能有效抑制感染,乙组患者优于甲组和丙组(P<0.05);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次为青霉素类;其中甲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80.00%,乙组为75.00%,丙组为75.00%;预防切口感染主要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主;甲组50.00%患者停用抗菌药物时间主要在术后第4天,乙组50.00%患者停用抗菌药物时间主要在术后第1天,丙组45.00%患者停用抗菌药物时间主要在术后第2天,表明术前1~2 h用药,治愈感染时间为最短。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在临床用药准则基础上,于术前1~2 h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7,(2):313-315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给药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骨科手术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干预组患者术前术中给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药;分析两组患者分别给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了术前术中与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切口感染,并无其他混合感染,其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患者发生21例切口感染(其中4例出现二重感染),其发生率为17.50%;干预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优于术后用药的预防效果,实施干预措施提高了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300例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我院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8年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骨科300例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应用最多的是克林霉素磷酸酯和头孢呋辛钠;术后超时应用抗菌药物者228例(76.00%),其中Ⅰ类切口手术术后用药时间>24h者161例(70.61%),Ⅱ类切口手术术后用药时间>2d者56例(24.56%),Ⅲ类切口手术术后用药时间>7d者11例(4.82%)。结论: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给药方法不当、用药时间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3.
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文媛  冯兵 《中国药业》2010,19(9):52-53
目的了解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75例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和术后的用药率分别为89.33%和100.00%;术后单用1种抗菌药物和二联用药、三联用药的分别占42.67%,50.67%,6.67%;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3.1d,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7.2d,两类切口手术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超过3d者占44.00%。结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应加强管理,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药物结合物理疗法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将90例行剖宫产术后并发腹部切口感染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消毒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微波照射局部感染病灶的物理疗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抗感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抗生素与微波局部照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P<0.05)。结论药物结合物理疗法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爱生  李全栋  段晶 《中国药业》2011,20(13):47-48
目的 了解某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和术后的用药率分别为53.00%和47.00%;术后抗菌药物单用和二联用药分别占91.00%和9.00%;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3 d,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5 d,两类切口手术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超过3 d者占23.00%.结论 该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不同时段使用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行剖宫产孕妇15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孕妇于术前2 h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B组孕妇于术前30 min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C组孕妇于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均为每日2次给药,用药2 d;所有孕妇其他时期均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比较3组患者平均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术后3 d最高体温及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孕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高于术前,B组孕妇资料与A组和C组比较,B组术后血浆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下降,术后3 d体温下降;A组产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和术后3 d体温均低于C组(P<0.05);B组产妇术后产褥感染、切口感染、宫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盆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分别低于A组和C组,A组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亦低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术前给药更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其中以术前30 min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林立  凌莉 《中国药房》2012,(46):4336-4338
目的:评价某三级甲等医院"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调查该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出院的1334例"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病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用药品种、用药时机和疗程、术后感染及费用情况。结果:各个评价周期相互间比较,该院"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渐次降低、给药时机渐趋合理、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未增加。结论:该院"医保"患者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所提高,显著减少了抗菌药物费用,且没有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刘华珍  郑黎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155-1158
目的:分析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84例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及其与术后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184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79例占97.28%,其中68例患者(37.99%)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59例患者(32.96%)使用喹诺酮类药物,30例患者(16.76%)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22例患者(12.29%)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179例患者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78例为合理用药组,101例不合理用药为不合理用药组,合理用药术后6例患者(7.69%)发生切口感染,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术后共有19例(18.81%)发生感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合理用药组患者(P<0.05)。结论: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强化对医护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教育及监督管理,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入的43例结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均腹腔镜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110~195min,术中出血量30~260mL,住院时间5~10d;36~72h患者肛门排气、肠蠕动或排便恢复,术后3d开始摄入流质食物;手术切口轻微疼痛,术后2~3d开始下床适当活动;术后3d腹腔无明显渗出液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及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随访半年,患者切口肿瘤复发1例。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但要警惕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7,(1):87-89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中不同抗菌药物(青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氨苄西林、红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诺氟沙星和万古霉素)对切口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104例,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患者于麻醉诱导期、术中和术后第3天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B组患者于术后到切口拆线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预防感染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3.85%低于B组为19.23%(P<0.05),未发生混合感染,而B组患者混合感染的发生率为7.69%(P<0.05);A组患者共培养出2株革兰阳性球菌,B组共培养出5株革兰阳性球菌和2株革兰阴性杆菌;分离出的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结论: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期、术中和术后第3天采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优于术后给药,但需注意的是不可任意延长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以免提高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