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女性患者,46岁。1979年12月因左乳癌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单纯癌,肿瘤直径约1厘米大小,左腋下淋巴结转移1/5”。六年后又发现右乳房有直径约1.5厘米肿块、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在我院行“右乳癌根治术及左腋下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右乳腺浸润导管癌,双侧腋下未见转移”。从第一次手术后至今每年接受1~3个疗程化疗。曾用  相似文献   

2.
1966~1988年间收治7例乳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5例,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仅1例发生于男性。年龄25~72岁。临床均以无痛性可移动肿块为主,但无乳头回缩、皮肤水肿、卫星结节及血性乳头溢液等改变。2例可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但未见转移瘤。5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病理分级高及边界有浸润的病例预后差。治疗方法应行单纯乳房切除,胸肌受累应同时加以切除。因腋下淋巴结很少转移,故不应行包括腋窝淋巴在内的乳房根治术。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78岁。1992年曾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腺癌。1995年发现右腋下肿块,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组织来源不明。以乙状结肠癌术后右腋下淋巴结转移联合化疗两疗程。1年后右腋下病灶复  相似文献   

4.
乳腺隐性癌     
乳腺隐性癌是指乳腺内触不到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临床少见,国外至今报告不足300例。我们见到3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性,40岁。发现左腋下肿块月余,并逐渐长大,无不适。体检:左腋窝淋巴结呈串珠状肿大,约7cm×5cm×4cm,无压痛,质硬,较固定,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左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来源于乳腺)。乳房检查:双侧乳房对称,未触及肿块,乳头无溢液,不回缩及乳晕湿疹等改变。经行左乳房简化根治术后,在乳房深部乳头下  相似文献   

5.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乳腺癌均为乳腺肿块为始发症状就诊,而隐匿性乳腺癌临床少见,表现为乳腺尚未触及肿块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我院1995年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46例,已婚,工人。主诉:发现右腋下肿块一周。外科检查:双乳对称,柔软,未触及明显肿块,右腋下可触及一直径约3cm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活动度好。随即以腋下肿块行手术切除。切除后,病理活检证实为“右腋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此后,做全胸片、B超、CT、全身骨扫描,均未发现其它部位病变。考虑女性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癌大多来自同侧乳腺,…  相似文献   

6.
多原发癌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女,42岁,1998年1月因右乳房包块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为:右乳导管浸润性癌,部分硬癌,腋下淋巴结6枚,4枚发现有癌转移。术后行放疗及化疗。1999年3月又因左乳房包块5个月住院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粘液腺癌,部分单纯癌,腋下淋巴结5枚,均未见癌转移。胸部CT、上  相似文献   

7.
1981年以来,我院用背阔肌皮瓣移位修复同侧乳癌根治术后大块胸壁软组织缺损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例1:女,54岁,住院号5619。右乳房有雀卵大肿块4年,于1981年11月下旬被疑诊为乳房纤维腺瘤而作右乳房单纯切除术。病理报告为导管型癌。同年12月上旬在插管麻醉下再次作右乳癌外根治术,除保留胸大肌外上缘一小束以保护头静脉不受压迫外,连同胸大、小肌,部分前锯肌,腹直肌前鞘上段,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8.
<正> 女39岁,右腋下发现包块三个月,近一月增长较快,肿块不痛不红。右腋肿块三个分别是3.5×3cm、2×1.5cm、1.5×1.5cm,但右乳房未发现包块,其余检查无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癌。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保平 《中外医疗》2010,29(18):153-15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病因尚不非常明确。目前认为与内分泌、遗传及饮食有关。女性乳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活动度小而不易推动,一般无自觉症状,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周围呈桔皮样改变,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男性乳腺癌较为少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本组2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简化根治术18例、乳房切除+同侧腋下淋巴结清扫术4例、乳腺单切术5例。现就其治疗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石彦  周昌军  蔡志民 《重庆医学》2002,31(11):1028-1028
患者 ,女 ,5 2岁。因发现左腋下进行性增大包块 3个月 ,经抗炎治疗无效 ,于 2 0 0 1年 3月 2 3日入院。体格检查 :心肺(- ) ,左腋下扪及一直径约 2 5cm肿块 ,质硬光滑 ,界限尚清 ,活动尚可 ,无压痛。左乳房扪诊质地偏韧 ,外上象限腺体局部增厚 ,未扪及肿块。行左腋下淋巴结切除活检示 :转移性腺癌浸润。遂行左乳腺钼靶X线、彩超、CT等检查 ,均未发现原发灶。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于 2 0 0 0年 4月 1日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外上象限 ) ,癌灶直径约 3mm。术后 12d拆线 ,切口一期愈合。经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年龄为49~86岁;肿块均位于左侧乳房,肿块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或囊性;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有筛状和管状-梁状和突体型构型。肿瘤实质由腺上皮细胞、基底样细胞和皮脂腺分化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ER、PR和Cerb B-2均阴性,上皮细胞表达CK7、CK5/6和CD117;基底样细胞具有肌上皮细胞特征,表达CK5/6和P63。4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均无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随访3~6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情况发生。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具有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例一〕女性,60岁,农民。发现右腋下肿块逐渐增大八个月,于1992年3月12日入院。检查双侧乳房皮肤无异常改变,双侧乳头无溢液。双侧乳房、左腋下及双侧锁骨上也未扪及肿块,但右腋下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2cm×2cm×2.5cm,质硬、境界清、活动。电脑红外仪检查双侧乳腺无异常改变,腹部B超无异常发现,(行胃镜检查病理报告为胃窦部粘膜慢性炎症)取右腋下肿块活检,病理报告为右腋下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皆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的0.5%,均以腋下肿块为唯一症状,体检双乳未触及肿块。单纯腋下肿块切除术2例,乳腺癌根治术4例,改良根治术6例。本组12例均获随访0.5—10年,2例单纯腋下肿块切除术患者分别于术后8、15个月死于肝转移或肺转移;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者于术后1.5年死于脑转移;其余患者仍存活,其中生存〉5年例,〉3年3例。结论:对女性腋下肿块应首先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一经确诊或排除乳腺外来源的转移时,宜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疗、放疗等,预后优于或等同于乳腺内有肿块伴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例,1例行乳腺可疑病灶切除+同侧腋淋巴结清扫术,2例单纯行患侧腋淋巴结清扫术,所有病例术后辅以放、化疗。结果:6例获随访0.5~8年,死亡2例。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一经确诊,宜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单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放、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加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5.
7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2年~1998年治疗了乳腺导管扩张症70例,男1例,女69例。左侧发病77%,右侧发病28%,双侧发病5%。术前确诊者仅14.2%,其余诊为乳房肿块51.4%,乳管内乳头状瘤22.8%,乳癌8.6%,其它4.3%。手术68例,其中单纯乳房切除28%,肿块切除或区段芬除73.5%,乳癌8.6%,其它4.3%。手术68例,其中单纯纯乳房切除28%,肿块切除或区段切除73.5%,脓肿引流2.9%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定位切除乳腺小肿块和淋巴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引导将31例患者的39个肿块和9个淋巴结置入乳腺定位针后进行手术切除,结果:39个肿块和9个淋巴结完整切除,平均肿块直径1.2±0.56cm。术后病理:良性30个(76.9%),恶性9个(23.1%),9个淋巴结中良性6个,恶性3个。结论:超声引导下术前定位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对于切除乳腺微小肿块和腋下淋巴结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科学新闻》第115卷第24期(1979年6月16日)第389页报道: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乳癌研究小组在上周介绍了一种应受美国妇女欢迎的治疗方法,即以改良的乳房根治切除术取代乳房根治切除术,并作为早期乳癌患者以至某些乳癌已扩散到腋下淋巴结的患者的首选手术。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包括胸部肌肉切除以及癌变乳房和腋下淋巴结的切除,所以是一种致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20岁,未婚。一周前发现左乳腺外上方无痛性肿块。直径约3cm,活动,质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于1984年10月10日行肿块切除术。病理诊断:左乳腺恶性淋巴瘤,裂、无裂细胞混合型。上海肿瘤医院免疫组化标记为B细胞性。术后第5天始联合化疗(CTX0.8g,MTX40mg,Pred 30 mg,qw)6次。11月17日开始~60Co外照射,左乳房切口线DT538rad;病灶区垂直DT860 rad;左锁骨上、下区及左腋顶区DT 5460rad。术后二年,左乳房外上象限内又触及7×6×4cm的无痛性肿块,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经两次化疗后腋下淋巴结明显缩小,再行单纯  相似文献   

19.
<正> 患者、杜某、女、36岁左乳房肿物九年。检查:一般状态良好,腋下无淋巴结肿大,左前胸壁有浅静脉怒张,左乳房被巨大肿块占据,约10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44岁,发现右侧乳房肿块1年.查体,右侧乳房外侧象限可及一约8cm×7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无压痛,可活动,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乳房未及明显肿块.乳腺钼靶摄片考虑为右侧乳房巨大纤维腺瘤.诊断:右侧乳房肿瘤,考虑乳腺癌或肉瘤.细针穿刺检查,抽出棕褐色液体70mL,肿块体积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