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与权力紧密相连,权力是通过话语表现的。在作为机构话语的法庭话语中,庭审参与各方的话语权力形成了一个连续体,律师的话语权力位于法官和公诉人之后,但又远大于原被告和证人。为了展现不同类型案件中律师话语的权力控制情况,以9场庭审话语的转录语料为研究样本,从律师的问话与答语两个方面,描述了律师话语与权力控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任青 《科技信息》2010,(31):I0119-I0120
会话含义理论已经成为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交际各方违反合作原则(即质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话语分析,研究法庭话语中的会话含义,皆在发现会话含义的语用策略在法庭话语中的作用,揭示其对法庭各方为实现各自目的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庭审过程中信息获取的效率,维护司法公正性,并且为司法领域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服务。  相似文献   

3.
法庭机构话语运用与社会权利因素息息相关,庭审话语运用既反映机构权力的运作,同时又受制于机构权力。法律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庭审中的权力研究成了法律话语研究热点。基于真实庭审语料,从话语权利博弈的视角分析庭审中不同参与者的话语交际特点,进而凸显庭审话语实践中话语权力不对称性和话语博弈不均衡性,有利于庭审话语运作机制的建构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孙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1):104-10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力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属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在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和“话语权力”理论从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话语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庭调解坚持合法性和合意性统一,遵守合法原则下的自主自愿,化纠息讼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代表中国当代司法的基本取向的能动司法契合变革时代涉诉矛盾纠纷化解的客观需求,推动民事审判中旨在化解涉诉矛盾纠纷的大调解制度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能动司法理念的具体应用。基于能动司法视野考察法庭调解话语构建研究,包括法庭调解特点、调解原则、调解话语本质、话语能动理据、话语策略等构建,进而考察能动司法与法庭调解活动的关系,为中国司法改革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中的几种话语权力关系①张荣翼一、话语权力关系的提出:它的含义与理论依据。话语(discourse)权力关系,指一种表述在言说中,言说者与听者之间体现的由该话语所传达的权力关系。它可以是先就明确了说者与听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后的述说,如长官对士兵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伶具有"卑贱者"和"色情者"的社会性别角色,它的形成有其最原始和最基础的控制力量,即权力采用"话语"的手段,以抵消优伶在舞台和现实中任何可能造成性别和权利的混乱乃至颠倒倾向,而在此背后,权力话语对中国优伶性别角色的组织和控制,实质上是对经济及其在此之上的政治权力的一种维护和巩固,或者说是,经济及其在此之上的政治权力的一种本能提防和警戒。  相似文献   

8.
骆莎 《科技信息》2012,(11):177-177,160
话语身份在公共话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我们研究语言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将明确界定话语身份,分析话语身份结构,希望引发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微博话语分析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微博话语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从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新浪微博话语从信息性、情感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话语具有独特的信息性、丰富的情感性和广泛的社会共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大学青年学者黄擎的《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是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艺批评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综合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话语形态、思维方式和批评功能三个层面探析了这段时期文艺话语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隐匿的思维观念等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篇形式的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其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本文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为例,着重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解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清楚地看到影片在以"明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同时看到影片以"暗线"——知识/话语——权力来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内两条线共同实现着维护和稳定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话语中,作者可能在以大量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也将他的主观意识形态以多种隐蔽方式渗透到话语之中,从而达到控制读者的目的.作者的这种语篇操控使客观报道主观化.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以功能语法为有力工具,可以有效地揭示作者的这种语篇操控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白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中,权力问题是理解黑人主体性的一个关键因子。以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以揭示微观权力如何通过规训黑人的身体和灵魂,塑造关于白人至上和黑人低劣的种族话语,这种话语继而演变为一种支配意识形态,成为黑人身份认同的羁绊;黑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抵抗成为黑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抵抗中,黑人复苏了自我意识,重塑了主体的独立。  相似文献   

16.
"事实上,任何一种政治都不存在社会基础。话语就是一切。……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斗争……一切都依赖于知识分子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随机的支配性操作的成功"。艾伦·伍德在《新社会主义》一书中赤裸裸地提出这样的论述,尽管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忽略了话语一般是由权力发出和控制的,但是它起码说明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话语以及进行话语支配性操作的异常重要性。并且,一旦这种话语权被权力阶层操控后,权力的媒介一方面充当着政治信息传播的渠道,一方面负载权力的话语在传播中树立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建构出的国家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以及话语本身又有效地维持着认知秩序的稳定。本文的目,就是试图论证上述递进式的隐蔽关系,廓清话语、形象与秩序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洁 《科技信息》2010,(1):108-108
社会认知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代表人物范戴克(van Dijk)主张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来分析、认清并且抗争不平等和不公正。但迄今为止,除了Van Dijk外,研究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间关系的还相当有限。话语认知分析,特别是语境模式,对研究权力,偏见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话语是一种可以再现中国民族的历史经验并表达其真实的现实需要的本土话语。然而由于西方话语的涌入及其合理化,现代百年以来中国话语出现了"失语"现象。话语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具有建构功能,还可以赋予权力。中国话语决定着中国在英语世界的位置,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因此,加强中国话语的重建,有着其现实的必要性和长远的重要性。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民族的声音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向世界,为世界所恭听。  相似文献   

19.
话语标记语是当今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们是指那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通过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话语标记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等的研究特点,发现话语标记语正不断地向多学科拓展并已进入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在话语理解中起引导和制约作用的词或短语。自Halliday和Hasa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及Schiffrin的《话语标记语》的出版,人们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兴趣愈来愈浓,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话语分析,语用学研究的新课题,但对其作用的认识还远未统一。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标记语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