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2011年5~7月和10月在长江干流宜宾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亚种),隶属于4目10科40属,其中19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鲇(Silurus asotus)等为宜宾江段优势种。对主要经济种的体长体重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规格较历史数据下降明显,单船日捕捞量亦有减少,长江宜宾段的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的趋势。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宜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向家坝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1~2013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的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8种,隶属于3目10科47属。唇(Hemibarbus labeo)、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吻鮈(Rhinogobio typus)、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鲤(Cyprinus carpio)、鳜(Siniperca chuatsi)、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es)、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鲇(Silurus asotus)等13种为调查江段的主要优势种类,它们在渔获物中的总数量百分比和总重量百分比分别为92.61%和93.82%。从捕捞规格来看,目前赤水市江段主要经济鱼类均以小型个体为主,平均体长多在200 mm以下,平均体重多在100 g以下,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渔民转产安置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并建立流域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好赤水河这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绥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群落多样性影响,于2011年(蓄水前)和2015年(蓄水后)对金沙江下游绥江断面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分析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绥江段共计采集鱼类60种,隶属于5目12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2种。蓄水前以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为优势种类;蓄水后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优势种类。与蓄水前相比,鱼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生态类群分析,静水缓流型鱼类由蓄水前54%增加到蓄水后的71%,河道洄游型鱼类从39%减少到20%,江湖洄游型鱼类蓄水前后变化不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蓄水前绥江段鱼类群落未受到干扰,而蓄水后受到严重干扰。库区蓄水后总生物量有明显增加趋势,但优势种类趋于小型化、种类结构单一化。为科学保护金沙江下游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建议成立鱼类保护区、开展梯级生态调度和加强流域环保预警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长江近口段沿岸4种珍稀、重要鱼类的资源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近口段沿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鳜(Siniperca chuatsi)以及乌鳢(Channidae argus)4种珍稀重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动态,我们于2002~2013年在靖江沿岸设置定置张网,每月收集2~3份渔获物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年共采集379份样本,渔获量112 587尾,681 080.2 g,分别隶属于14目28科77属119种。上述4种鱼共476尾,占总渔获量的4.23‰。其中以鳜的数量为最多,有224尾;中国花鲈和乌鳢其次,分别有121尾和96尾;胭脂鱼最少,仅35尾。出现鳜、乌鳢、中国花鲈和胭脂鱼的样本分别有93份、83份、38份和21份,出现率为24.5%、21.9%、10.0%和5.5%。平均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胭脂鱼是少见种,中国花鲈为一般种,鳜和乌鳢均为常见种。但年度IRI分析显示,最近3年胭脂鱼已上升为一般种,乌鳢则为优势种,都呈增长趋势。分析还显示,4~6月的长江禁渔期可以保护靖江沿岸约31.43%的胭脂鱼、29.75%的中国花鲈、18.30%的鳜和26.04%的乌鳢幼鱼。如将沿岸水域的禁渔期延至9月,则可将48.57%的胭脂鱼、94.21%的中国花鲈、92.86%的鳜和68.75%的乌鳢幼鱼免受沿岸定置张网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阐明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鄱阳湖的鱼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10年4~11月对鄱阳湖鱼类群落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4科46属。在群落结构上,江湖洄游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25.00%,河流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19.44%,湖泊定居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55.56%。在空间结构上,沿岸带共采集到鱼类49种,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敞水区共采集到鱼类68种,其中刀鲚(Coilia ectenes)、鲫(Carassius aurat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沿岸带鱼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季节变化方面,敞水区物种数和生物量在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鱼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发现,影响鄱阳湖沿岸带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水温、支流影响、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而影响敞水区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6.
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生长及种群参数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24个月在长江靖江段沿岸收集似鳊标本2 334尾,采用基于体长频率数据的ELEFAN I技术估算长江近口段沿岸似鳊的生长参数与种群参数。结果表明:似鳊体长(L,cm)与体质量(W,g)幂函数关系为:W=0.0182×L~(2.948)(r=0.9823,n=2334)。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的似鳊生长参数为:极限体长(L_∞)=19.25 cm,生长系数(K)=0.2/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_0)为-1.59 a,体质量的生长拐点年龄为3.55 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似鳊自然死亡系数(M)为0.556/a。由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出的似鳊总死亡系数(Z)为1.638/a,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1.082/a和0.66/a。2012~2013年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20.59 t和947.4万尾。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靖江段沿岸似鳊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建议将沿岸水域禁渔期延长至9月(即4~9月),以实现似鳊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4~2016年在岷江下游干流开展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1种(亚种),隶属于3目11科51属,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不同调查江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宜宾和乐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低,70%;宜宾和屏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高,9219%。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主要经济鱼类为鲤(Cyprinus carpi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grus nitidu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岷江下游整个江段渔获物中各占1610%、1396%和1232%。对调查到的71种鱼类产卵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粘性卵鱼类和漂流性卵鱼类分别占渔获物总重量的6828%和2707%。不同调查时间和不同江段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其中5~7月份调查到的鱼类多样性指数高于10~12月份调查结果;乐山和犍为江段间鱼类均匀度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调查结果看,岷江下游干流段鱼类种类丰富,渔获物数量较高,但受岷江下游梯级开发的影响,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需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长江常熟江段近岸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3月~2010年2月,利用密目插网对长江常熟江段小型鱼类进行了连续监测,首次对该江段的小型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江段共有小型鱼类24种,隶属于5目7科,其中鲤形目最多。根据〖WTBX〗IRI〖WTBZ〗指数分析,贝氏〖FK(W1。1〗〖PS餐鱼1.eps〗〖FK)〗、刀鲚、窄体舌鳎、蛇鮈和光泽黄颡鱼为优势种,共占总数量的83.44%,占总重量的8202%;贝氏〖FK(W1。1〗〖PS餐鱼1.eps〗〖FK)〗和窄体舌鳎在各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刀鲚在春、夏、秋3季为优势种。基于渔获数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常熟江段各月多样性特征值范围为:Shannon Wiener指数(H’) 118~176, Margalef指数(R)087 ~207,Pielou指数(J’)048~083,McNaughton指数(Dn) 057~086。Margalef指数和McNaughton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Shannon 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后探讨了影响该江段小型鱼类群落结构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型渔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峡大坝的阻隔,造成鱼类生境片段化,为了解三峡船闸对上下游鱼类的连通性,研究三峡船闸过鱼能力,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2017年2月和2018年2月三峡船闸检修期间,对闸室及廊道进行鱼类调查,分析鱼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历次调查共采集鱼类6目10科32属39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种、鲟类2种(匙吻鲟和杂交鲟);鳖、贝氏鳖、鳊、瓦氏黄颡鱼4种鱼类出现频率较高,分别占各次采集鱼类总尾数的98.78%、96.55%、68.14%和91.10%;23种鱼类可能具有通过船闸的能力,其中9种鱼类能顺利通过船闸或可在船闸内定居;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等弱游泳能力鱼类在船闸也有分布,推测早期仔鱼等也可以通过船闸到达下游江段,达到上下资源交流的目的.该研究为发挥船闸的生态功能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3~2010年长江下游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年际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47%,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73.36%,安庆和常熟江段平均相异度为76.84%,应用相似性分析检验得出安庆和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作为洞庭湖一级支流,澧水对洞庭湖乃至长江水系鱼类资源的维持或补充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澧水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4月~2011年12月,对湖南境内澧水水系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鉴定鱼类95种(包括1种湖南鱼类新纪录,4种外来种),隶属于8目19科59属。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053%。多样性分析表明,澧水不同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好或丰富状态,在空间分布上,鱼类物种数按上、中、下游依次增加,多样性指数也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及聚类分析表明,澧水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类群,即:上、中、下游类群;上游与中游类群为中等相似,与下游类群为中等不相似,中游与下游类群相似性总体小于与上游类群相似性。澧水鱼类在洄游、摄食、栖息习性等生态类型上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江段渔获物组成虽存在差异,但主要以鲤、鲫、翘嘴鲌、蒙古鲌、鲇、黄颡鱼、[XCz1.tif;%85%85,JZ]、银鮈、中华花鳅、子陵吻鰕虎鱼等湖泊定居性或山溪流水性[JP3]鱼类为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极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原因分析主要与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2000~2004年4~6月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3年春季禁渔(2002~2004)对常熟江段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6月间常熟江段出现的鱼、虾、蟹类渔获物共有11目、18科、46种;春禁后,该江段总CPUE(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显著增加;优势种更替不明显,历年以刀鲚、鲻鱼、长春鳊等经济鱼类为主;刀鲚CPUE有所回升,资源衰退受到遏制;小型鱼类、幼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明显上升;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Wilhm改进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数Dw在窄幅范围波动。春禁对常熟江段渔业资源保护的生态效果较明显,春禁后渔业资源群落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上升。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 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XCz1.tif;%85%85,JZ]、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XCz1.tif;%85%85,JZ]。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47%,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7336%,安庆和常熟江段平均相异度为7684%,应用相似性分析检验得出安庆和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长江靖江段是众多洄游性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掌握该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2016年8月在长江靖江段近岸采集的蟹类、小型鱼类、虾类等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值和δ~(15)N值,并由此构建了所采集的各类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表明:长江靖江段近岸各类生物中浮游动物的δ~(13)C值最低,为-30.34‰;其次是底栖碎屑的-30.24‰;贝类、水生植物类、鱼类和虾类居中,它们的δ~(13)C值均值分别为-29.75‰±0.75‰、-28.98‰±0.88‰、-26.74‰±2.37‰、-26.1‰±0.16‰;蟹类最高,为-25.86‰±0.74‰。水生植物类的δ~(15)N均值最低,为5.16‰±0.85‰;底栖碎屑其次,为5.58‰;贝类、鱼类、浮游动物和蟹类的δ~(15)N值均居中,δ~(15)N均值分别为8.13‰±0.31‰、11.56‰±1.59‰、12.02‰和12.51‰±1.43‰;虾类的δ~(15)N均值最高,为13.05‰±0.45‰;营养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水生植物类、底栖碎屑、贝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蟹类和虾类。近岸水域的小型鱼类、蟹类和虾类拥有着比较接近的食物源,生态位重叠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9年每月2次,其中4~6月每月5次对湖口江段的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鱼类样本4 241尾,隶属7科19属26种。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WTBX〗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 crassilabis〖WTBZ〗),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403%;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WTBX〗H′〖WTBZ〗)为1782,Simpson优势度指数 (〖WTBX〗λ〖WTBZ〗)为054,Pielou均匀度指数 (〖WTBX〗J′〖WTBZ〗)为0547,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标 (〖WTBX〗D〖WTBZ〗)为2993,Wilhm 改进指数(〖WTBX〗H″〖WTBZ〗)1873,相对稀有种数 (〖WTBX〗R〖WTBZ〗)为5769%;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中体重50~500 g的中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体重>500 g的大型鱼类占的比例非常小,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鱼类群落稳定性较低,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生态类型,其中江海洄游性鱼类有3种、河湖洄游性鱼类4种、定居性鱼类19种;食鱼性鱼类有8种,食无脊椎动物性鱼类11种,杂食性鱼类3种,食浮游生物性鱼类有2种,草食性鱼类2种  相似文献   

16.
安庆西江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为评估西江长江江豚饵料资源的供给能力,于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采用水声学探测与电捕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西江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和长江江豚可持续利用的鱼类资源。共采集到鱼类5目8科34种,夏季鱼类密度为1.4~5 662.3 ind./1 000 m3,均值为 253.3 ind./1 000 m3;冬季鱼类密度为0.8~2 338.1 ind./1 000 m3,均值为127.5 ind./1 000 m3。基于平均生物量和P/B-系数估算了西江鱼类生产力,并根据Y=0.5P对江豚可持续利用的饵料鱼产量进行了估算,西江可持续供长江江豚摄食的鱼类资源量约为 3 050~40 800 kg/a。为防止凶猛性鱼类种群过度发展与长江江豚争夺饵料资源,建议加强对西江鱼类群落的持续监测,并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合理调控。 关键词: 西江;水声学;长江江豚;现存量;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