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亚急粒)是196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种白血病亚型。1980年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经验讨论会(苏州)建议,将该亚型列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M_7,我国于1986年参考F_(AB)分型将其定为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此类型已被证明与染色体t(8,21)标记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同。现将我院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是指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ANLL 包括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M_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化型(M_2)、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_3)、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_4)、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_5)、红白血病(M_6),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_7)。ANLL 起病急,病势较凶险,如不积极治疗,往往迅速死亡。国内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用 COAP、VMMP 及中药治疗 ANLL 132例的完全缓解率为48.4%。国外 Gale 等以 TAD 方案治疗成人 ANLL  相似文献   

3.
<正> 根据1986年天津白血病分型讨论会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_1)及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a)的标准,绝大部分白血病得以顺利诊断,但一年来我们先后发现4例具有M_1型特点的骨髓象中原粒细胞不足90%,现简述如下: 病历摘要例1 男,17岁,病历号270833。因发热伴反复鼻衄2周于1989年4月1日入院,入院时末梢血象:RBC3.0×10~(12),Hb100,  相似文献   

4.
255例未经治疗的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人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用美兰—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油镜下观察,按“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建议的白血病分型标准对200个有核细胞作了分型。其中原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_1型)与成熟型(M_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_5A)与部分分化型(M_5B)尚参照成熟指数MI≤4%或>4%加以区别。本文联合应用苏丹黑B(SB)、过氧化酶(POX)、非特异性酯酶  相似文献   

5.
维甲酸在体内和体外均已证明能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但未见反向转化,即早幼粒细胞转化为原粒细胞的报告。我院遇见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_3b型)经维甲酸(药品由上海瑞金医院提供)治疗后,原粒细胞明显增多,转化为M_2a型,  相似文献   

6.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象的动态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初诊和2例DA方案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予ATO注射液10mg/d静脉滴注诱导治疗,治疗过程中每2周进行骨髓检查,对白细胞>50×109/L的病人加用小剂量羟基脲化疗。统计数据以SPSS11.5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9例病人经ATO诱导分化治疗26例获CR,CR率为89.7%;CR中18例出现白细胞增高,达高峰平均时间为9.2±2.4天,高峰持续时间平均为10.3±4.6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骨髓未出现增生受抑制的情况,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1),同时呈转化趋势,逐渐向中、晚幼粒细胞转化;并且骨髓中早幼粒细胞的下降与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的上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剂量浓度ATO治疗APL诱导治疗缓解率高,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7.
<正> M_4E_0是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1978年 Stavem 等首先发现本病,并作了报道。1984年 FAB 协作组将本病列为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一个特殊亚型,规定骨髓像中嗜酸性粒细胞占1—30%;1985年又修订为≥5%,且有形态学异常。  相似文献   

8.
蟾黄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伟  吴红 《河北医学》2002,8(5):454-45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疾病 ,是白血病发生前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阶段。MDS其病理机制不清而治疗效果差。我科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自拟方药制成蟾黄胶囊治疗MDS30例 ,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以国际FAB分型标准[1] 。难治性贫血 (RA) ,血象 :贫血偶有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 ;网织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及粒细胞形态可有异常 ,原始细胞无或 <1%。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并有病态造血现象 ,很少见粒系及巨核系病态造血现象 ,原始细胞 <5 %…  相似文献   

9.
70例急性白血病骨髓白血病细胞核小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70例急地白血病骨髓白血病细胞的核小体,发现其核小体大小为0.94~5.3μm.M_4的核小体大小与M_1、M_2、M_3比较,M_5与M_2、M_3比较均有显普差异.核小体形态可分为芽生孢子状(77.3%)、气球状(9.5%)、棒状(7.5%)、逗点状(5.7%)四种,气球状核小体在急淋中少见,在M_4中可多达26.7%.急性白血病含核小体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急淋与急非淋比较.P<0.001;在急非淋中,M_3与M_1、M_2比较,P<0.001,与M_4比较,P<0.05.  相似文献   

10.
以3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新鲜原代培养细胞为材料,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 RA、TPA 对细胞生长、形态、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A 能诱导 M_(3~5)型和 CGL 型白血病细胞的粒系分化,但以 M_3型为著。TPA 能诱导各型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向巨噬系分化,但以 M_4型和 M_5的表现更明显。此外,RA 还对细胞的生长有维持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透射电镜测定13例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的早幼粒细胞之颗粒大小,其中粗颗粒型(M_(3-1))6例,细颗粒型(M_(3-2))7例。结果提示M_(3-1)之0~300nm的颗粒占30.3%,301~600nm 者占68.79%;而M_(3-2)之0~300nm 的颗粒占68.21%,301~600nm 者占31.79%。两型M_3均含一定数量的<250nm 的光镜下不能见到的颗粒.以下2项有助丁区分M_3粗、细颗粒型:(1)<250nm 颗粒百分比的比较.(2)以300nm 为界,各型的主要颗粒应>65%。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巨核细胞白血病(简称巨白)是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由于原始巨核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原红、原粒甚至原淋细胞相近,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辨认,易与其他白血病细胞相混淆,而误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1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_2型)或急性未分化细胞白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9岁,因急性髓性白血病复发入院。于2005年3月被外院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度贫血、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2009年7月出现面色苍白伴活动耐力下降,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6%;骨髓形态:原始粒细胞13%,早幼粒细胞53%;免疫分型示异常髓系表型,异常细胞占35.76%,表达CD117、CD33、CD38、CD13、CD123、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4例血象和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时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及血小板减少最明显,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或升高,分类异常早幼粒细胞出现率较高;骨髓增生多为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要成份。复习有关文献,探讨M_(3b)与M_4/M_5的形态学特点,M_(3a)、M_(3b)的血象特点以及二者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首次检出幼稚白细胞对诊断急性白血病 (AcuteLeukemia ,AL)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393例已确诊为AL患者的骨髓及组化检查结果 ,与首次外周血涂片染色检查发现幼稚白细胞的存在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从 393例AL患者外周血首次诊断为未分化型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 (M1)、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 (M4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AL1和AL2 )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均为 91.8%以上 ;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 (M2 )、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 (M3 )、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 (M5)、急性红白细胞型白血病 (M6)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为 71.4 %~ 86 .7% ,平均为 87.7% ,亦有少数患者外周血中查不到幼稚白细胞 (占 12 .3% )。结论 外周血发现幼稚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提供首次诊断时机 ,但骨髓细胞学检查更全面地反映造血组织的病变程度 ;应用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学等综合诊断 ,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M_4EO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一种亚型。根据1985年FAB协作组对ANLL分型修订标准,我们共诊断7例M_4EO,现报告如下。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Hb57~88g/L;RBC2.8~3.3×10~(?)/L;P(?)6~51×10~9/L;WBC4.7~260×10~9/L;原始细胞7~78%;2例可见嗜碱细胞。 (二)骨髓象:原始+早幼粒细胞(NEC)21.2~41.6%,原始+幼稚单核细胞(NEG)23.4~49.6%,嗜酸细胞(NEC)6~21.4%,嗜酸细胞以中晚幼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74例初发急性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包括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M)结合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方法检测患者骨髓标本。结果 细胞形态学特征:25例M2b为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28例M3为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121例CML为粒系细胞增生。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及融合基因t(8;21)(q22;q22)/AML1-ETO、t(15;17)(q22;q21)/PML-RARd、t(9;22)(q34;q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 ①M2b、M3、CML这3种白血病患者在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②3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及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作为白血病的标记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髓系肉瘤(MS)是一种未成熟髓细胞在骨髓外增生和浸润形成的肿瘤性包块,可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S可作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首发症状,或作为复发时的表现,也可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随发生,或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的表现.目前为止,以t(15;17)为标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发MS的报告较少.该科近期收治1例以胸椎MS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附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FAB的分类属M_3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①有严重的出血症状;②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胞浆中常有Auer小体;③有特征性的t(15;17)染色体易位,分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1,2 ] ,以血细胞的质、量异常 ,骨髓病态造血及高风险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为主要特征。对于高风险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的MDS -RAEB ,MDS -RAEB -t,已被众人共识 ,但对于MDS -RA这一类型 ,具有潜在的高风险趋向 ,以及这一类型的转化情况 ,未有报告。本文观察 37例这一类型的患者 ,其特点是 :MDS -RA伴有早幼粒细胞增高 ,增高的早幼粒细胞在骨髓中的比率是 >3%以上 ,最高 12 % ,且原始细胞 <5%。其转化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86年~ 199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