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规律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8例,腹膜透析伴高血压者68例.对其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指标两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下降率.结果 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P=0.009).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24hSBP、24hDBP、nSBP、nDBP高于腹膜透析组伴高血压组(P<0.05).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比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较少,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昼夜节律不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鼻出血24h动态血压特征及血压控制和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3月高血压鼻出血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监测患者血压并实施护理,观察患者24h平均动脉压(mABP)、24h收缩压(24h SBP)、24h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临床转归、住院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鼻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鼻出血患者24h SBP、dSBP、nSBP及24h DBP、dD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护理后,所有患者止血成功,未发生因鼻出血死亡情况,住院时间(4.86±1.02)d;夜间血压升高、高胆固醇、高血压病程、高血压Ⅱ~Ⅲ级是高血压鼻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不明显,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夜间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程、高血压Ⅱ~Ⅲ级是高血压鼻出血密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预防多次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苏黄止咳肢囊对老年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对80例老年感冒后咳嗽患者于应用苏黄止咳胶囊前、应用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 (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d-nMAP/dMAP)。结果用药后第3天和第7天动态血压24hSBP,24hDBP,dSBP, dDBP, nSBP,nDBP和d-nMAP/dMAP与用药前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苏黄止咳胶囊可以安全用于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肺疾病的老年感冒后咳嗽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EH)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性,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以及与正常血压者的异同.方法1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正常血压者分别作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平均血压各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和两组间的变异性参数--标准差s(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各时间段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结果高血压组平均血压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昼夜变化规律两组一致,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参数(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大于正常血压组.各时段的变异度指标--变异系数(24hSBPCV、24hDBPCV、dSBPCV、dDBPCV、nSBPCV、nDBPCV)其绝对值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两者血压变异性(BPV)变化规律,均为昼夜24h血压变异大于白天的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结论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正常血压者,而两者血压变异性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早晚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昼夜血压的影响。方法对4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分为2组;A组,即杓型组(n=18);B组,即非杓型组(n=23),将B组患者又分左旋氨氯地平早晨组(n=11)与晚上组(n=12),口服剂量2.5mg/1次/d。治疗第8周末复查动态血压。结果早晨和晚上服药组平均日间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早、晚服药对dSBP、dDBP的降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nSBP、nDBP的降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服药使高血压非杓型转为杓型比例高于早晨服药。结论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能使部分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夜间血压,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治疗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高血压(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H型高血压患者1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 mg+0.8 mg·d-1,qd),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d-1,qd),治疗24周。观察服药前及服药后24周末血压、血压变异性(BPV)、血浆Hcy、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24周末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 SBP)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治疗24周末24 h SBPV、d SBPV、n SBPV、24 h DBPV、d DBPV、n DBPV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24周末24 h SBPV、d SBPV、24 h DBPV、d DBPV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IM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浆Hcy、IMT水平,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训练影响稳定型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压力乘积的护理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给予自主呼吸训练。分析2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1 d正常RR标准差异(SDNN)、1 d内5 min时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PNN50)]和心率-压力乘积的差异,同时记录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和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康复训练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TC、TG和LDL-C均减小,H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下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天津海滨人民医院于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其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左室肥厚组[48例,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和非肥厚组[52例,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与血压变异性指标[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h S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24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dSBPV)、日间舒张压变异(dDBPV)]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VMI与24h SBPV、24h DBPV、dSBPV、dDBPV的相关性。结果:左心肥厚组的LVMI、24h SBPV、dSBPV均大于非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 DBPV、dDBP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 SBPV、dSBPV与LVMI呈正相关(P<0....  相似文献   

11.
张雨  许邦龙 《安徽医药》2016,20(8):1506-1509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晨峰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门诊高血压患者68例,分成合并有代谢综合征组(A组,n=33)和单纯高血压组(B组,n=35),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连续记录24 h、白天及夜间每半个小时收缩压数值,通过SPSS软件计算24 h、白天及夜间每半小时收缩压均值的标准差,即为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SBPV);计算起床后2 h内收缩压平均值与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的1 h的平均值)的差值即为血压晨峰值。结果 通过对A、B两组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值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值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区别。同时将代谢综合征定义中包括的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与24 h SBPV,白天SBPV,夜间SBPV及血压晨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与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晨峰相关的影响因素。结论 合并有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时辰药理学原理指导下,把药物达峰时间与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相结合,从而确定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做到个体化给药。方法:将某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中患者根据其服药前动态血压仪测得的峰值前2 h服药,对照组按常规服药时间早餐后服药。在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所有与厄贝沙坦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血压之间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在随访期内其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在24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全天收缩压大于140 mmHg的百分率、全天收缩压大于140 mmHg的时间百分率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时辰药理学原理指导下结合降压药的药动学特点制定的给药时间能更平稳地降压,为合理、个体化地使用降压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宗涛  刘涛  谢丹  汪志新  崔跃  魏莱  余敏  黎鹏飞 《安徽医药》2017,21(12):2238-2241
目的 探讨具有晨峰现象的H型高血压与早期肾功损害关系.方法 选择已确诊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10 μmol·L-1]者共210例,对这些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108例)和非晨峰组(102例),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以及尿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155.7±14.6) 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60.4±15.5) 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47.7 ±16.5) mmHg]、收缩压晨峰[(35.4±7.2) mmHg]、尿β2-微球蛋白[(1.11±0.31) mg·L-1]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1.86±1.04) mg·L-1]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血压晨峰者较非血压晨峰者更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氨氯地平消退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20例,给予氨氯地平口服20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与心脏超声左室肥厚的指标IVST、PWT、LVMI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氨氯地平能够明显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并能使其左室肥厚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血压晨峰(MBPS)组(106例)和非MBPS组(78例)。同时检查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并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MPBS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脉压均在较高水平位置,舒张压晨峰也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MBPS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非MBPS组(P0.01);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磊  魏新伟  于芳 《天津医药》2016,44(1):105-109
摘要: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治疗作用。方法 8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组) 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组) 降压治疗, 监测 2 组 24 h 动态血压, 观察治疗前、 治疗第 6 周和第 12 周, 2 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同时观察 2 组 6 周末血压达标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 组治疗 6 周和 12 周的 24 h 平均收缩压 (SBP)、白昼 SBP、 夜间 SBP、 晨峰 SBP、 24 h 收缩压变异性 (SBPV) 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05)。24 h SBP、 白昼 SBP、 夜间 SBP、 24 h SBPV 及白昼 SBPV 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P < 0.05)。治疗第 6 周和第 12 周, 氨氯地平组 24 h SBP、 白昼 SBP、 夜间 SBP 及白昼 SBPV 较氢氯噻嗪组降低 (P < 0.05), 治疗第 12 周, 氨氯地平组 24 h SBPV 低于氢氯噻嗪组 (P < 0.01)。2 组血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降低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方面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7.
阮淑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4):3710-3712
目的比较拉西地平片与拉贝洛尔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拉西地平组与拉贝洛尔组各56例,分别服用拉西地平片4mg/d、拉贝洛尔片200mg/d,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情况。结果拉西地平组与拉贝洛尔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P〈0.05)。拉西地平组治疗前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dDSD、nDSD相比较,t=23.12、14.96、10.64、8.04、10.49、3.66、12.81、4.95、10.35、4.41,均P〈0.05;拉贝洛尔组治疗前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dDSD、nDSD相比较,t=17.41、14.41、8.40、7.65、6.70、4.38、10.27、6.71、6.56、5.29,P〈0.05;拉西地平组与拉贝洛尔组治疗后两组dSSD、nSSD相比较,t=3.30、3.45,均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拉西地平与拉贝洛尔均有良好的降压疗效,拉西地平治疗总有效率优于拉贝洛尔组。拉西地平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拉贝洛尔。  相似文献   

18.
陈平安  黄建楷 《今日药学》2012,22(4):222-225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血压变异性(BPV)、血压晨峰(MBPS)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指标变化,探讨服药时间与高质量降压间的关系.方法 将61例高血压病l级患者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时段服药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IMT.结果 3组经治疗后血压均下降.晚服药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较早服药组高(P为0.031).晚服药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较早、中服药组均高(P分别为0.036、0.003),而MBPS较早、中服药组降低(P分别为0.047、0.008).3组间IMT无明显差异.结论 晚间服药能使夜间收缩压下降更明显,减少血压晨峰,但也增加BPV.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对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靶器官保护。方法将94例高龄(年龄≥7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47例与依那普利组47例,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24hABPM前后降压疗效及血尿酸等指标变化。结果厄贝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1.49%,依那普利组为89.36%,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80.65±5.3)%和(47.90±4.6)%,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非杓型高血压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有统计学差异(P<0.01),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高龄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不良反应发生少而轻,依从性和耐受性良好,可以作为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