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鼠种植型肝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瘤内注射 (PEI)疗法对大鼠种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肝癌动物模型 ,应用PEI疗法进行治疗 ,1周后用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坏死、凋亡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 ,并观察生存期的长短。结果 :PEI治疗前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 10 0± 6)mm3 ,乙醇治疗后 1周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 12 0± 10 )mm3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 190± 11)mm3 ;治疗组肿瘤生长率为 2 0 %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生长率为 90 % (P <0 .0 5 )。治疗组病理切片光镜下肿瘤明显凝固性坏死 ,并可诱发细胞凋亡 ;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 :PEI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 ,促进肿瘤凝固性坏死 ,诱发细胞凋亡 ,延长大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静脉阻断对兔肝VX2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组(D组)各10只。所有实验兔均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VEGF的表达强度。结果A组左外叶肝组织部分呈凝固性坏死,HE染色呈均匀红色。B组兔左内叶明显萎缩,肿瘤的生长明显受抑制,其瘤体最大径平均为(2.55±0.46)cm,明显小于D组(3.59±0.37)cm(t=5.57,P〈0.001)。实验A、B、C组及D组的平均VEGF表达强度值分别为0.10±0.06,0.66±0.21,0.28±0.09和1.48±0.32。A组明显低于C组(t=5.07,P〈0.001),B组明显低于D组(t=6.38,P〈0.001)。结论门静脉阻断可使兔肝VX2移植瘤的VEGF表达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热碘油对兔VX2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只载瘤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A组为常温30℃碘油灌注,B组为60℃热碘油灌注。经导管由肝动脉分别灌注常温碘油和热碘油,10 d后观察两组肿瘤体积及血清AST水平,观察载瘤兔的存活期。结果 B组肿瘤生长率(0.90±0.18)与A组(1.28±0.27)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存活期(42.0±2.0)d与B组(32.5±3.0)d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清AST水平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0℃热碘油栓塞兔VX2肝癌可明显降低肿瘤生长率并延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4.
经动脉灌注纳米微粒治疗兔肝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纳米微粒(nHAP)对兔肝VX2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A组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B组为碘油组(疗效对比组),注射超液化碘油0.5~1.0 ml;C组为nHAP组,注入0.5% nHAP 0.5~1.0 ml.3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天行多层螺旋CT肝脏扫描,测量肿瘤的大小,并计算肿瘤生长率.治疗前,治疗后第1、7天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记录各组术后生存天数.结果:术后7、14 d,A组动物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350±116)%和(1098±337)%、B组为(234±18)%和(730±32)%,C组为(233±15)%和(723±30)%.B、C两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术前各组血清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A、B、C组血清AST、ALT均升高,B、C组上升幅度稍高,但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各组AST、ALT均降至正常范围.A、B、C组瘤兔的生存期分别为(38.0±5.4) d、(54.0±8.1) d、(56.0±8.2) d,B、C两组与A组相比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经动脉灌注nHAP治疗兔肝VX2肿瘤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瘤兔的生存期,而无明显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臭氧瘤内直接注射对兔VX-2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只为A组(模拟穿刺),治疗组3组(B~D组)各30只:B组瘤内注射20 ug/ml浓度臭氧、C组瘤内注射40 ug/ml浓度臭氧及D组瘤内注射60 ug/ml浓度臭氧,于肿瘤种植后2周后直视下进行治疗,A组仅模拟穿刺,B、C、D三组按肿瘤体积2倍量不同浓度的O3多点穿刺直接注入瘤体内,术前均行CT灌注扫描,术后第4、8天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率,并于第8天CT灌注后后全部处死取肿瘤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A、B、C、D4组肿瘤生长率V4/V0分别为:2.06±1.10,1.43±0.80,1.54±0.82,1.62±0.92;V8/V4分别为:2.34±1.93,1.80±0.72,1.98 ±1.28,1.56 ±0.86;V8/V0分别为:4.58 ±3.14,2.64±1.59,2.93±1.56,2.27±1.34.V4/V0结果显示A、B两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V8/V4各组间比较P>0.05;V8/V0结果显示A、B两组P =0.008,A、C两组P=0.029,A、D两组P=0.001,B、C、D各组比较P>0.05.结论 经皮穿刺瘤内直接注射20 μg/ml、40 μg/ml及60 μg/ml浓度的臭氧均可效抑制兔VX-2肿瘤生长.20 μg/ml、40 μg/ml及60 μg/ml不同浓度的臭氧对兔VX-2瘤的抑瘤效果虽无显著性差异,但60 μg/ml的臭氧作用持续时间更长,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与乙醇治疗荷VX2兔肝癌模型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45只荷VX2兔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向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1 ml(A组,对照组)、无水乙醇1 ml(B组)、37 MBq 188Re锡硫胶体0.1 ml(C组).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4、7天各处死5只瘤兔,测量肿瘤体积.结果 术后7天各组肿瘤体积:A组(4096.12±126.53)mm3、B组(2569.49±64.66)mm3、C组(2169.60±141.87)mm3,治疗组(B、C组)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瘤内注射188Re锡硫胶体内照射治疗VX2兔肝癌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As2O3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二维超声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动脉As2O3碘油栓塞对兔肝移植瘤生长、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5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A组)、As2O3灌注组(B组)、单纯碘化油栓塞组(C组)、阿霉素+碘化油栓塞(D组)及As2O3+碘化油栓塞组(E组),As2O3的用量为2 mg/kg.治疗后1周,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的生长率,病理观察肿瘤的坏死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瘤区的MVD及VEGF表达强度.结果治疗后1周,各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441±0.26) cm3、(1.372±0.28) cm3、(0.578±0.16) cm3、(0.523±0.12) cm3和(0.508±0.10) cm3,各栓塞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单纯碘化油栓塞及阿霉素+碘化油栓塞后,残余肿瘤区的MVD略有升高,两者分别为23.4±4.7和22.3±5.3,与阴性对照A组MVD为21.8±6.3相比,统计学无显著性意义; 两组的VEGF表达强度分别为0.163±0.019 和0.160±0.016,高于阴性对照A组(Ρ<0.05),A组的VEGF表达强度为0.140±0.02;As2O3+碘油栓塞组残余瘤区的MVD减低,VEGF表达减弱,两者分别为15.1±3.2和0.102±0.02.MVD与VEGF表达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As2O3+碘油栓塞组肿瘤坏死率大于单纯碘油栓塞及阿霉素+碘油栓塞组(Ρ<0.05),分别为85.5%±4.0%、73.5%±7.8%和75.9%±11.4%.结论 As2O3+碘油栓塞可抑制肿瘤生长,增加肿瘤的坏死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降低栓塞后残瘤的VEGF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肝动脉臭氧化碘油栓塞治疗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将碘化油经臭氧化2h后备用.兔VX2肝癌模型21只,采用MRI或CT增强扫描确定肿瘤存在并测量肿瘤大小.将实验兔随机分成经肝动脉臭氧化碘油栓塞组(A组)、经肝动脉碘化油栓塞组(B组)、假手术组(C组),每组7只.治疗1周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细胞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治疗后每2周行CT和MRI复查,评价相对肿瘤体积,并观察组间生存期及并发症差异.结果 所有动物完成相应治疗操作.处理后28 d,A、B、C组相对肿瘤体积分别为1.39±1.48,7.21±5.50,12.2±7.1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P=0.005),A组和B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7.00,P=0.03).A、B及C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7.14±9.72)d、(56.14±6.81)d和(46.43±6.13)d.生存分析曲线显示A组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肝动脉内臭氧化碘油栓塞与单纯碘油栓塞相比可有效抑制兔VX2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兔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乙酸注射 (PAI)的肿瘤灭活机制、疗效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 兔VX2肝多发瘤模型8只 ,超声导引下经皮穿刺病灶 ,每只兔肝内 3个瘤灶内分别一次性注射 5 0 %乙酸、无水酒精和生理盐水 ,注射剂量以超声显像病灶被药液完全浸润为度 ,观察注射后 1小时、1天、3天和 14天大体、光镜、电镜下肿瘤病理改变及 14天后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各组肿瘤均有继续增大 ,PAI组肿瘤增长率最小 (2 5 7.39%± 14 0 .6 4 % ) ,坏死率最大(4 6 .2 7%± 16 .30 % )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增长率 =0 .0 36 ,P坏死率 =0 ) ,与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组织病理学改变 :PAI后 1小时肿瘤细胞即溶解坏死 ;1天、3天肿瘤中央区大片凝固性坏死 ,边缘部呈网格状坏死 ,岛样残留瘤灶内可见扩张血管腔 ,边缘部肿瘤细胞以膜性结构破坏为主 ;14天后肿瘤表现继续扩大的凝固性坏死区 ,边缘残留少量肿瘤组织 ,并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增生。PEI组各时段、区域肿瘤组织细胞破坏坏死改变相对PAI组较轻 ,纤维、肉芽组织增生较少、较晚 ,但PEI治疗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表现较明显。结论 PAI具有肿瘤灭活作用 ,其效力高于PEI。PAI肿瘤灭活效应主要是由乙酸的化学特性决定的 ,其作用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SA设备导引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接种法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的可行性及对比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及TACE+PMCT 3种方法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效果.方法 ①新西兰大白兔50只,DSA设备导引下采用Angiotech SKATER穿刺针经皮穿刺接种瘤组织块于肝脏,14 d后行CT平扫评价肿瘤接种成功率,测量肿瘤体积并随机处死10只实验兔进行病理分析.②取制作成功的肝移植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TACE组(A组)、PMCT组(B组)和TACE+PMCT组(C组),每组10只,治疗后第14天对比各组CT测量肿瘤体积、外周血CD3+、CD4+细胞分布、肿瘤组织坏死率.结果 ①DSA设备导引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接种法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成功率为100%.②治疗后14 d,C组的肿瘤体积为(0.624±0.031)cm3,明显小于A组(0.799±0.057)cm3和B组(0.858±0.112)cm3,P<0.05;C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数为(66.30±1.36)%,明显高于A组(53.34±2.12)%和B组(60.68±1.06)%,P<0.05;C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数为(48.19±1.43)%,也明显高于A组 (40.21±1.07)%和B组(44.03±0.08)%,P<0.05;C组肿瘤组织坏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①DSA设备导引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接种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等特点.②TACE+PMCT效果优于单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或微波凝固治疗.  相似文献   

11.
Lymphangioma of the pancreas and the duodenal wall: MR imaging finding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ncreatic lymphangiomas are rare benign tumours with a histogenesis not yet completely understood. Predominantly the cystic aspect of this lesion can complicate the differentiation from other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cystic tumours of the pancreas. We present a case of a middle-aged woman with a lymphangioma involving the duodenal wall and the pancreatic head. With special regard to MR imaging finding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SSFP)反相位成像序列在上腹部含脂病变诊断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对55例上腹部脏器患有含脂局灶病变的病例(其中局灶性脂肪肝6例、脂肪变性的肝细胞腺瘤2例、脂肪变性的肝细胞癌17例、肾上腺腺瘤16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进行扰相梯度回波(SPGR)T1WI同/反相位成像及B-SSFP反相位成像,分析病灶在各序列上的信号变化.结果 所有的含脂病变在SPGR T1WI反相位图像及B-SSFP反相位图像上均出现类似的信号衰减.结论 与SPGR反相位成像相比,B-SSFP反相位成像在检测病灶内脂肪方面可以提供相似的有效信息.B-SSFP序列具有用于上腹部化学位移成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in a teenage bo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present a case of a 13-year-old boy with a left-sided abdominal mass which proved to be a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This low-grade malignant lesion of young patients is very rare, and exceedingly rare in males. The prognosis following resection of this tumor is good. We present the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picture of this lesion, as well as the gross and microscopic pathology. Received: 10 July 1998; Revision received: 13 November 1998; Accepted: 11 January 199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建立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为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的新鲜组织块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成瘤后的肝转移灶移植至另一裸鼠小肠黏膜层内,在裸鼠体内重复进行4次肝转移筛选,取肝转移灶再进行裸鼠小肠移植.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肝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由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成功建成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命名为HSIL-0402).该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B细胞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45、CD79a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56~69条,流式细胞DNA指数(DI)值1.61±0.37,均为异倍体.HSIL-0402已经传至27代,共移植裸鼠156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肝转移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淋巴结转移率为67.4%,腹腔种植转移率为61.7%.人小肠恶性淋巴瘤在裸鼠小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并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 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HSIL-0402,为研究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头部和气管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样囊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范围21~73岁,平均年龄46.2岁。结果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CT有利于显示骨质破坏。MRI可显示肿瘤边界及其侵犯范围。T2WI信号可反映组织类型,提示预后。结论ACC缺乏特异性,确诊靠病理学诊断。本病具有明显沿神经扩展、少见淋巴转移的特点,有助于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在肿瘤诊断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对部分非上皮细胞和细胞,以及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笤乳腺癌、肺癌和鼻咽吕组织和细胞的角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E1/AE3对骨髓、外周血、淋巴结和淋巴瘤的组织和细胞基本无交叉反应,而对上述癌组织和细胞则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参数边缘 中心向心强化率 (Rrim center)在肌骨系统良恶性肿块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8例肌骨系统肿块 (良性 14例 ,恶性 14例 )采用GRASS序列作MRI动态增强扫描。计算Rrim center,分析其在良恶性肿块之间有无差异。通过描绘接受者操作特征 (ROC)曲线得出最佳评价指标。结果 恶性组Rrim center0 .6 2± 0 .2 2 (范围 0 .18~ 0 .92 ) ;良性组 0 .19± 0 .2 7(范围 - 0 .16~ 0 .84) ,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以 0 .30为界 ,对肿块潜在恶性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81.3%、91.7%、85 .7%。结论 MRI动态增强参数Rrim center有助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上升段最大斜率值和曲线类型在骨骼肌肉系统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时相增强快速采集梯度同波序列,对93例骨骼肌肉系统肿瘤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在斜率图上选取ROI,经Functool软件后处理,得到TIC,并将曲线分为Ⅰ、Ⅱ、Ⅲ型,计算曲线上升段最大斜率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TIC类型在良、恶性肿瘤中的分布差异和曲线的上升斜率值进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49例恶性肿瘤中,37例为I型曲线,12例为Ⅱ型曲线;44例良性肿瘤中,26例为Ⅰ型曲线,7例为Ⅱ型曲线,11例为Ⅲ型曲线,曲线类型在良、恶性肿瘤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8,P<0.01).良、恶性肿瘤曲线上升斜率值分别为6.80±3.35和6.8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与形态学表现相结合,应用TIC类型对骨骼肌肉系统恶件肿瘤定性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0%,阳性预测值为78%,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度为82%.结论 TIC类型结合形态学表现,能够提高MRI对骨骼肌肉系统肿瘤良、恶性鉴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盆部空腔脏器实体癌肿术后肿物的螺旋CT早期增强表现,及评价SCT对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54例腹盆部空腔脏器实体癌肿病人术后3-46个月随诊时发现腹盆部肿物,即行S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测肿物的CT强化值。结果:54例病人,SCT共发现60个病灶。SCT增强早期,22个纤维经病灶强化值为0-8HU,38个复发癌与炎性病变强化值为13-46HU。SCT对纤维化病能准确判断,对复发癌判断的准确性88.3%,敏感性100%,特异性75.9%。结论:SCT增强早期对腹盆部空腔脏器癌肿术后肿物的鉴别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复发癌与纤维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