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3种不同抗氧化剂的高、低2种浓度分别作用于片烟,探究富氮气调养护片烟在散气后的品质变化。以持续富氮气调养护28个月的云南文山C3F复烤片烟为试验材料,分析碘值、pH、色差值、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不同处理组对减缓自然放置3个月的烟叶碘值增幅的效果为Ve-环糊精复合物处理>富氮气调处理> 0.75 g/L Ve> 0.75 g/L Vc> 0.075 g/L Vc/0.075 g/L Ve。自然放置6个月后高浓度的Ve和Vc处理效果最佳。Ve-环糊精复合物处理下样品的pH下降速度最慢,对样品的原pH维持效果最佳。低、高浓度的Ve和高浓度Vc、Ve-环糊精复合物的处理均可提升散气后自然放置6个月内的烟叶的色度。自然放置6个月后,高浓度的Ve处理下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最低。3种抗氧化剂均能有效延缓富氮气调储存烟叶散气后自然放置状态下的性质变化,且高浓度的Ve对烟叶感官评价结果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烟叶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烟叶外观品质因素与其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采集贵州中烟基地单元特色烟叶样品96份,进行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鉴定,并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对烟叶样品外观品质指标及内在质量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烟叶外观指标初步量化后的外观总体质量状况,及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定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区间烟叶品质指标相互关系表现各有不同,贵州省内、盐源、永安各地烟叶的外观指标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互关系,其中部位、颜色、油分、色度指标与其他外观指标相关关系较强;省内烟叶外观的结构指标与其他外观指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盐源和永安烟叶外观的结构指标与其他外观指标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打叶复烤是卷烟工业的重要环节,烟叶原料的外观形态及内在品质经打叶复烤各工序后均会发生变化,而打叶复烤后的片烟品质对卷烟产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对片烟品质(片烟结构、内在品质及安全性等3个方面)在打叶复烤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提高打叶复烤后片烟品质的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云南不同烟区片烟醇化过程中外观颜色以及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差异,为云南烟区醇化片烟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取云南3个产区片烟进行醇化,对比分析其在醇化过程中的颜色以及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差异。不同产区片烟在醇化过程中色差值Lb与总糖、总氮、烟碱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云南文山片烟色差值L、色差值b、总糖、总氮下降幅度大于云南保山与云南大理;还原糖与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先上升后下降,云南大理峰值出现时间晚于云南保山与云南文山;色度值R、苯丙氨酸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棕色化产物逐渐上升,不同产区变化幅度表现为云南文山>云南保山>云南大理。云南文山片烟在醇化过程中,片烟的外观颜色与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幅度更大,达到最佳醇化期所需时间少于云南大理与云南保山。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浸泡时间下浸泡型杨梅酒中多酚和色度色调透光度及其内源物的含量变化情况。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浸泡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杨梅酒的多酚含量和其色度色调透光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浸泡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杨梅酒其内源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杨梅品种和浸泡酒液条件下,浸泡时间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杨梅酒中多酚物质含量分别为228.72,222.28,221.19 mg/L;色度变化分别为0.643,0.669,0.674;色调变化分别为0.971,1.225,1.077;透光度变化分别为0.065,0.069,0.075。以多酚含量来评价,浸泡1个月的杨梅酒品质最好,多酚含量最高;以颜色指标评价,浸泡3个月的杨梅酒品质最好,色度、色调、透光度整体最好,色泽清澈透亮,呈宝石红色,表现出成熟的外观。同时,浸泡不同时间的浸泡型杨梅酒内源物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收成熟度对烟叶烤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密集烘烤条件下浓香型烤烟各部位烟叶成熟采收标准,通过对‘粤烟98’品种烟叶外观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质量评价,探究其在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韶关烟区烤烟烟叶以下、中、上部达到适熟期采收最佳,烤后烟叶橘黄烟比例增加,色泽光亮、色度强及油分好,各部位烟叶化学成分糖碱比和氮碱比协调性相对较好,香气质好量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烟叶浓香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丰富不同香型烤烟烟叶研究,为清甜蜜甜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2013—2020年福建省主要植烟区273个初烤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对样品淀粉含量、外观质量、感官质量等20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采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福建烟区烟叶淀粉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部烟叶与中部烟叶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部烟叶。淀粉含量对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呈类抛物线关系,中淀粉含量组别具有最好的外观质量特性和感官质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低淀粉含量组别淀粉含量主要通过油分、饱满度2个指标影响外观质量,通过香味、甜感、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及余味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中淀粉含量组别淀粉含量主要通过油分、饱满度和光泽度3个指标影响外观质量,通过香味、甜感、香气质、杂气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高淀粉含量组别中淀粉含量对整体外观质量指标都有负向影响,通过香味和劲头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福建烟区烟叶淀粉含量较高且样品间差异较大,烟叶淀粉含量偏高或过低都会对烤烟的品质有不良的影响,在生产中应平衡控制淀粉含量以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造纸法再造烟叶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选择两种再造烟叶产品,分析其在一年储存期内外观颜色、致香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等指标随储存时间的变化规律;选用X-rite Color i5色差仪,测定样品L*、a*、b*值,并计算?E,考察颜色变化,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致香成分,按醛酮类、醇类等六大类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按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打分方法对所有样品的感官评吸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表明:①两种再造烟叶产品外观颜色ΔE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致香成分结果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感官评吸质量评价结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一年储存期内,再造烟叶在2-8月期间品质较好;本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储存期,能够有效稳定或提升卷烟产品的感官评吸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豫东烟区研究了烟田配施有机窝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处理的油料籽粒和食用油有利于烟株根系生长,提高烟叶产量,增加产值。其中施用芝麻对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协调烟叶化学成分和提高产投比的作用明显;施用豆浆和食用油对提高烟叶产量,增加烟叶油分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打叶复烤工序对卷烟主流烟气主要酚类化合物,包括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苯酚、间、对甲酚、邻甲酚释放量的影响,选择了B3F、C3F、X2F 3个等级烟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卷烟主流烟气7种酚类化合物释放量与烟叶等级部位呈极显著相关,影响顺序为B3F>C3F>X2F。(2)打叶复烤工序对B3F和X2F烟叶酚类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排列是:烟片复烤>一次润叶>二次润叶,对C3F烟叶酚类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排列则为:一次润叶>烟片复烤>二次润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留叶数对腾冲烟叶产质量的影响,通过设置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留叶数处理对烟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留叶数的降低,烤烟株高下降,腰叶、顶叶长宽呈增加趋势,烟叶产量、产值呈降低趋势.当留叶数由22片降至16片时,C2F烟叶单叶重、厚度、叶面密度、填充值显著增...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不同供氮形态对烤烟烘烤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供氮形态的处理,即N1(100%硝态氮)、N2(30%氨态氮+70%硝态氮)、N3(50%氨态氮+50%硝态氮)、N4(70%氨态氮+30%硝态氮)、N5(100%氨态氮),研究烘烤过程中不同处理的烟叶水分、叶绿素、多酚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变化规律,比较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65 kg/hm2条件下,不同供氮形态对烤烟烘烤特性有不同影响。其中,30%氨态氮+70%硝态氮处理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各阶段失水速率接近其72 h内失水速率的平均值,烟叶失水均衡性好;其叶绿素降解速率与失水速率协调同步,有良好的变黄特性;同时,烟叶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丙二醛积累少且缓慢,膜脂过氧化水平最低,烟叶耐烤性好。此外,30%氨态氮+70%硝态氮处理的中上等烟比例和产值最高。可见,在粤北烟区,采用30%氨态氮+70%硝态氮的供氮形态可以获得优良的烟叶烘烤特性和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茄芯和茄衣烟叶化学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以传统茄芯品种什烟1号及当地主栽茄衣品种德雪3号为材料,设置晾制、晒制及烤制3种调制方式,对调制后样品的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成分、感官质量及TSNA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种雪茄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均在烤制条件下较高,晾制和晒制导致这些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茄芯经晒制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高,为877.87μg/g,而茄衣则在晾制后含量最高,为1020.40μg/g,2种雪茄烟叶均在烤制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低。茄芯和茄衣烟叶均以晾制后的TSNAs(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最高,分别为2058.29和2044.75ng/g,烤制可显著降低2种类型雪茄烟叶的TSNAs含量。茄芯和茄衣烟叶的生物碱含量经晒制后显著降低,且以晾制后最低,烤制后生物碱降低幅度较小。2种雪茄烟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在烤制后最低。感官评吸结果表明,茄芯烟叶以晒制方式调制的烟叶质量最好,茄衣烟叶则以晾制效果最佳。因此,茄芯烟叶在晒制条件下烟叶化学成分协调,香气成分优良,抽吸品质较好,有利于实现优质低害。茄衣品种德雪3号则在晾制条件下香气浓郁,评...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洛阳烟区烤烟品系LY1306上六片适宜的一次性采收成熟度,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种采收成熟度处理(M1、M2、M3和M4),研究其对上六片3个叶位(上1~2片叶、上3~4片叶和上5~6片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色相对值、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上六片3个叶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淀粉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M3处理期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升高,且M3到M4处理阶段变化幅度加大;SPAD值与叶色相对值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至M3和M4处理期时,上六片3个叶位的SPAD值均差异不显著,且叶色相对值也趋于稳定;M3处理烤后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以及糖碱比均最高,焦甜香味突出,评吸总分最高。总之,建议LY1306在洛阳烟区以M3处理期(上3~4叶叶面落黄7~8成、主脉全白、支脉2/3变白,叶面皱褶,SPAD值...  相似文献   

15.
采收时间对烤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烤箱对成熟度一致的烤烟烟叶进行烘烤,通过对不同采收时间的烤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质量的分析,对烤烟烟叶成熟采收的外观标准进行量化,以期寻找能够提高香气质、量的烤烟成熟外观标准,为烤烟生产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各部位烟叶外观标准为:下部叶在移栽后60-65d,叶龄在45-50d,叶尖微黄,主脉1/3-1/2、支脉3-5对变白,叶片下垂程度达到1.19-1.20,茎叶夹角70°-75°;中部叶推迟到移栽后95d,叶龄达在65d,叶面黄中带青,主脉2/3以上、支脉8-9对变白,叶片下垂达到1.30,茎叶夹角70°,有成熟斑和焦尖现象;上部叶在115d后采收的烟叶,叶龄在75d以上,叶面几乎全黄,主支脉全白,叶面下垂程度达到1.54以上,茎叶夹角达到75°,有成熟斑和焦尖现象。达到此成熟标准时采收,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感官质量评价得分较高,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微生物菌剂、生根粉和表油菜素内酯对烤烟农艺性状、抗氧化酶、多酚氧化酶、根系活力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株农艺性状、根系活力、过氧化指标相关酶类和烟叶化学成分均有影响。随着烟株的生长,各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与对照和施用表油菜素内酯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灌根和生根粉浸根提高了烤烟的株高、茎围、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有效叶片数;在移栽后45d提高了POD和PPO活性,增强了根系活力,使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综合来看,施用微生物菌剂灌根和生根粉浸根能够改善烤烟的生长发育情况,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烤烟醇化过程中烟叶表面增香微生物对其品质的作用,以6个不同产地的烟叶为试材,通过菌株分离和产酶能力筛选,对筛选出的细菌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将烟丝发酵样进行感官质量评吸、常规化学成分和多酚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Y99处理样的感官评吸质量提升最为明显,能有效增加烟叶香气和甜感,其处理后的牡丹江、庆阳烟叶总分分别增加了2.26、2.03分,舒适度提升,香气质和香气量分别增加0.44、0.33分,刺激性和杂气降低。本研究筛选出1株可同时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GY99。同时还筛选到3株可明显改善烟草品质的菌株,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GY9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GY72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菌株GY67。  相似文献   

18.
烟叶各部位成熟度烘烤工艺对使用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K326’品种,上、中、下3个部位的未熟烟叶、初熟烟叶、适熟烟叶和过熟烟叶进行烘烤。初烤烟叶评吸鉴定结果表明,低温低湿烘烤工艺,有利于下部初熟烟叶、适熟烟叶、过熟烟叶和中部适熟烟叶、过熟烟叶使用价值的改善与提高;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有利于中部初熟烟叶和上部适熟烟叶使用价值的改善与提高;中温高湿烘烤工艺对烟叶的使用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乌龙茶饮料综合量化评价法,分析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通过选取19种乌龙茶饮料,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香气和滋味进行感官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法。以该法评价目前市售乌龙茶饮料,结果表明总体品质良好。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随开盖后放置时间延长、储藏温度升高及pH值升高而降低,其抗氧化活性虽与茶多酚含量及pH值存在中度正相关,但线性关系不显著。所建立的综合量化评价法对乌龙茶饮料品质分析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茶多酚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乌龙茶饮料的生产、开发、储运及功能评价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福建‘翠碧1号’片烟不同环境醇化质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福建‘翠碧1号’片烟的醇化质量,以福建‘翠碧1号’片烟为试验材料,对其分别在空调库和普通仓库存放的醇化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外观质量方面,空调库醇化的片烟颜色和光泽度保持较好,普通库醇化则在醇化24个月后颜色转深程度大;化学成分方面,普通库醇化的上部叶于醇化24个月后还原糖降幅较大;在感官质量方面,空调库醇化的片烟在醇化21~24个月后相较于普通库醇化片烟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将档次较高或存放时间较长的片烟于空调库醇化,而档次低或存放时间较短的片烟于普通库醇化可使片烟工业价值提高并有效节约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