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减少光伏发电功率预测误差,提出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光伏发电功率智能预测方法。首先分析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研究进展,选择光伏发电功率影响因素,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值,然后根据权重值对光伏发电功率样本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样本进行学习,建立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最后采用Matlab工具箱进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的仿真对照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科学、准确描述光伏发电功率变化趋势,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高于当前经典方法,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建模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光伏发电性能,需要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基于MPPT控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建模方法,建立光伏电池模型,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变化的影响。并利用MPPT控制方法跟踪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最大功率点,提高分布式光伏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输出功率。通过滑膜控制对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控制,保持电网电压与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电流的同步性,实现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发电。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可有效地实现光伏阵列最大输出功率的跟踪,满足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琪 《中国信息化》2010,(15):30-31
“中国光伏产业在没有国家重大政策的支持下,主要依靠民营资本的拼搏,中国光伏产业能够连续三年保持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第一,占据全球约40%的份额,并催生了12个海外上市光伏企业,这很不容易。”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宏玲并不认同对中国光伏产业过于片面的论断,例如“中国光伏是两高行业,产品卖给国外,污染留给自己”,“中国沦为光伏加工国”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池仿真模型和光伏阵列计算模型,分析和研究了特变电工哈密295 KWp光伏实验电站并网发电系统中,不同光伏阵列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哈密地区,当光伏阵列设计为21块/串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有更大的产出电能,而当光伏阵列设计为20或19块/串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产出电能量呈下降的趋势。在不同地区,通过光伏阵列计算选取最优的串联关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电能输出。  相似文献   

5.
根据光伏电池的内部结构建立其等效电路图,在MATLAB/Simulink的环境下建立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并对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同时,对光伏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的输出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光伏电池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对于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模糊控制在处理光伏系统这种非线性系统时有很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光伏板表面裂纹会导致光伏系统发电效率降低,并引发腐蚀、灼烧等并发故障,进行光伏板碎裂状态智能识别与分析对光伏电站发电效率和高效运维有重要意义.利用碎裂光伏板在可见光图像上具有显著纹理特征这一特点,提出一种光伏板碎裂状态的识别和分析方法.以嵌入了注意力机制的残差网络来辨识不同碎裂状态程度的光伏板图像,建立不同碎裂程度光伏...  相似文献   

7.
光伏发电系统MPPT控制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伏发电系统优化的研究中,为了有效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建立了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光伏电池通用工程模型,光伏电池通过串并联方式组合成光伏阵列,并利用电导增量法原理通过控制Boost电路占空比实现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可仿真任意光照强度、环境温度下,不同型号光伏电池及其串并联组合成光伏阵列的I-V特性,并能较好控制并实现MPPT,模型动态性能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光伏接入配电网.而配电网线路阻抗较大,光伏自身调压能力较弱,当光伏出力较大时可能造成并网点电压越限.因此,为了提高光伏渗透率,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Q协调控制的光伏逆变器调压方法.该调压方法可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的剩余容量进行无功调压,能够在保证并网点电压不越限的前提下最大化光伏的有功输出,提高了光伏的利用率.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调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Pspice模拟行为模型的光伏阵列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章权  张超  何湘宁 《计算机仿真》2007,24(8):225-228,240
根据光伏电池物理机制的数学表达式,利用Pspice仿真软件的模拟行为模型构建光伏电池的Pspice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光伏阵列和光伏电池的关系及电路等效变换,建立任意功率级的PV仿真模型.该模型可以仿真任意太阳光照强度、环境温度、光伏模块参数及任意个光伏电池串并联组合下光伏阵列的I-V 、P-V特性.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仿真模型的输出特性与实际电池的输出特性基本一致,能较好体现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模型的建立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有效的模拟输入电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硅光伏电池单元的物理模型和光伏组件及光伏阵列的串并联结构,采用PSpice构建了小型硅光伏阵列的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光伏直流BUCK变换电路的开环和恒压控制闭环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此模型能够在较高的近似程度上方便地模拟实际光伏电池的行为特性,将PSpice软件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宋元明  刘亚杰  王锐  张涛 《控制与决策》2021,36(12):3039-3048
针对利用无线传能技术对移动无人单元进行动态传能的需求,选取微波无线传能作为传能方式.考虑在无线传能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设置中继传能节点的必要性,以及因无人单元连续移动所导致的无线传能链路的动态性,基于这类动态链路上采用不同中继传能节点部署方案所带来的在传能效率、系统成本等指标上的变化,构建一个包含发射端、接收端和可移动能量中继平台的动态无线传能链路多目标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决策变量的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进化算法对动态无线传能链路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双层迭代求解.求解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微波能量中继传输对提高动态无线传能链路平均传能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信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设强大的数字化智能电网已成为必然趋势。电力系统中主要以智能电网为主开拓业务,以通信技术支持整个信息网络作为可操作平台,对电力系统中发电、变电、输电、调度、用电以及配电等方面进行智能操控,因此,通信技术在电力智能系统中的业务应用等,可加速实现电力、信息以及业务等的高度融合。而本文主要阐述几种主要的通信技术在电力智能电网系统中的主要作用,以及通信技术在整个电力系统(智能电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各种直流电源出厂试验的能馈式电子模拟功率负载.它能够实现对所模拟电阻值的无级调节,并能够将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并入电网,实现电能的再生利用.文章分析了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该方案较好地实现了电子负载的功能,负载模块交流侧电流近似正弦,功率因数近似为-1.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电网无功功率不平衡导致的电网电压巨大波动、功率因数低落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的无功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多变量控制策略,通过控制电抗器的输出感性无功,实现功率因数控制、母线无功功率和母线电压的连续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多变量控制策略能有效应用于系统目标参数控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小伟  潘庭龙 《测控技术》2019,38(11):58-62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需要通过提高交流电源的频率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目前国内外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都是直接将经典E类功率放大器或者逆变电路作为其高频电源,研究整个系统的传输特性,而对不同场合下如何选择高频电源没有系统分析。针对这一点,在结合几种高频电源以及开关器件的特点下,总结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不同功率场合下的最佳电源选择。此外,提出将IGBT作为E类功率放大器的开关器件用于几百瓦左右的中等功率场合,以及将三相式E类功率放大器用于小功率的多负载输出场合。仿真分析了每种电源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研究无线电能传输电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前国内用电形势和供电企业具体的业务特点,以及电网建设的发展趋势,阐述电力需求管理与用户行为引导的关系,以及供电企业如何进行客户用电行为分析,制定和优化电力需求侧错峰用电方案,实现错峰用电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已知历史和未知预测等各种复杂环境进行分析,根据供电企业的业务错峰方案所需的条件及流程,构建错峰用电方案的算法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有效支撑供电企业业务开展的电力需求侧错峰分析报告以辅助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IMA和神经网络的电能质量稳态指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功功率与五项电能质量稳态指标的相关性以及有功功率的数据特点,提出了一种对电能质量稳态指标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ARIMA时间序列算法对有功功率进行了预测,并根据有功功率与五项电能质量稳态指标的相关性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五项常规指标进行预测。通过分析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误差可得平均误差均在20%以内,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出电能质量指标序列的变化趋势,从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Comparing system level power management polic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s a challenge to system designers. Portable systems, such as laptop computers and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draw power from batteries, so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extends their operating times. For desktop computers or servers, high power consumption raises temperature and deteriorates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Soaring energy prices and ris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lectronics systems furth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Power reduction techniques can be classified as static and dynamic. Static techniques, such as synthesis and compilation for low power, are applied at design time. In contrast, dynamic techniques use runtime behavior to reduce power when systems are serving light workloads or are idle. These techniques are known as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DPM). DPM can be achieved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dynamic voltage scaling (DVS) changes supply voltage at runtime as a method of power management. Here, we use DPM specifically for shutting down unused I/O devices. We built an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on a laptop computer running Microsoft Windows. We implemented existing power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quantitatively compared their effects on power saving and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load power range of modern processors is greatly enlarged because many advanced pow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are employed, such as dynamic voltage frequency scaling, Turbo Boosting, and near-threshold voltage (NTV) technologies. However, because the efficiency of power delivery varies greatly with different load conditions, conventional power delivery designs cannot maintain high efficiency over the entire voltage spectrum, and the gained power saving may be offset by power loss in power delivery. We propose SuperRange, a wide operational range power delivery unit. SuperRange complements the power delivery capability of on-chip voltage regulator and off-chip voltage regulator. On top of SuperRange, we analyze its power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 a voltage regulator (VR) aware power management algorithm. Moreover, as more and more cores have been integrated on a singe chip, multiple SuperRange units can serve as basic building blocks to build, in a highly scalable way, more powerful power delivery subsystem with larger power capacit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SuperRange unit offers 1x and 1.3x higher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than other two conventional power delivery schemes at NTV region and exhibits an average 70% PCE over entire operational range. It also exhibits superior resilience to power-constrained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功耗分析的密钥获取是基于采集的功耗信号,功耗信号的信噪比是影响分析密钥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噪声能否被有效去除是提高功耗分析成功率的关键,针对该问题引入了基于GHM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功耗曲线进行GHM多小波阈值去噪处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去除功耗曲线中不相关的噪声,提高功耗曲线中真实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攻击效率。在MEGA16微控制器上,采集固定密钥随机明文的ASE算法的功耗曲线,对比原始功耗曲线与去噪后的功耗曲线执行相关功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去噪后的功耗曲线执行相关功耗分析所需的功耗曲线减少了89.5%,相关系数平均提高了107.9%,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