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信息源,闪烁在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形式"和"意义"中的全部信息,常可被分解为若干子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说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接近性、相似性和对比性,所以需合理的联想.这就决定了来自同一信息源的联想的多向性.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联系,寻找知识之间的合理的结合点,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取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和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思维的多向性。它避免了考虑问题的单一性,使思维不至僵化。理所当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以寻求多种途径、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联向的多向性是发散思维的基础;而联想又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从不同侧面观察同一问题,获得不同的信息,引起不同  相似文献   

4.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发散性联想,从而产生数量较多的输出.发散性思维具有多向性、独立性、探索性、运动性等特征,它在创造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数学教师必须创设最佳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中选择典型习题,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多种解法,进行比较归纳,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涂舒 《江西教育》2002,(24):26-26
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性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主张面临问题要很快张开思维之网,通过快速联想获取众多可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息,提出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和答案。例如:以“蜡烛”为发散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示:A.从用途看,蜡烛点燃可以照明,由此联想到那些无私奉献者,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照  相似文献   

6.
潘娜 《教学月刊》2005,(10):27-28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中产生众多新的信息,即从同一来源所提供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方向不一的输出,并通过迁移的作用探索到未知的东西。发散性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有以下这些特点:一“多”,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从而产生许多联想,归纳出各种结果;二“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三“全”,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细节,而且考虑问题所涉及的其他方面;四“新”,答案可以各不相同,可以创新。发散性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特性和流畅性,让发散思维者思想活泼,思路开阔,想像力丰富。  相似文献   

7.
谭肃 《辽宁教育》2004,(11):41-42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有两种类型——发散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又叫幅合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利用全部已知信息做出一个答案,而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取得问题的多个答案,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已有知识局限、不受传统方式  相似文献   

8.
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收敛性思维而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具有多向性、跳跃性、独创性等主要特征。在地理教学中,依据这三大特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其中多向性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和起点,跳跃性是其中间环节,独创性是其最高目标。基于它们各自的特征,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相似思维是一种运用多种辩证观点处理问题、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而数学结论的探索、发现过程,却是"亦此亦彼"的相似思维过程.W*莱布尼茨指出:"自然界都是相似的",这意味着相似共性比绝对共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的确,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似关系,正是由于这类关系,才促使我们产生相似联想、相似探索.运用相似思维证题能够借助于已有知识,对有关对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类比、猜想、归纳等,从相似关系的匹配组合中去解决问题,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多向性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0.
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让学生养成对同一来源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重组、加工和再发现,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寻找变异、伸展扩散,使有关信息有序地产生积极的效果.下面以平面几何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所谓联想思维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引发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其形式是由此及彼 ,如同架桥 ,彼此连接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如图一 :甲—→乙—→丙—→丁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属单向性发散思维 ;如图二 :甲—→乙—→A丙—→B丁—→C,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 ,属多向性发散思维。前者是联想思维的基础 ,后者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联想思维的方法有同物联想、对比联想、比拟联想、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因果联…  相似文献   

12.
刘淑荣 《成才之路》2010,(11):19-19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信息源中导出多种不同结果的思维方法,它能“发散”出许多新颖独特和富有想象的成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而学生受环境限制。信息较少。接触事物机会较少。思想单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八手。  相似文献   

13.
朱照远 《小学生》2010,(4):38-38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存在两种思维方式:发散型思维方式和辐合型思维方式,具体区别在于辐合型思维方式是面对一个问题,寻找一条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发散型思维方式是面对一个问题,找出多条解决的办法。经研究发散性思维方法具有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更有利于新的发明创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所谓点拨思维就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或多向性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单打一”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联想、质疑,从而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开发大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英语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教...  相似文献   

15.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型思维等,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辐射状态的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6.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发散性思维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发散性思维的一般模式是“选取思维发散点——发散思维——凝聚思维”。即思维从同一信息源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千载”,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思维.即多向性思维.也叫发散型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运用联想、归纳、比较等方法,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面对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的21世纪,应该怎样在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上运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有直接关系.强调“从同一起源生发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提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也就是说,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进行不同的信息重组.形成尽可能多的发掘问题解决途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要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发散性思维是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20.
曾锐 《广西教育》2005,(1B):52-53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它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发散思维是一种求新、创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重新组合,寻求多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思维能否顺利进行,主要依靠拥有大量丰富的知识经验,这种思维离不开联想,因为联想能搜集和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思维的平台,联想能提供丰富的知识供思维选择、加工和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常有“灵感”产生——这正是写作求新创新所需要的。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联想以及发散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